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鄉村振興戰略下的農業產業發展對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農村經濟發展是全國脫貧攻堅戰最關鍵的節點,在較大程度上會影響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一直以來,各級政府都非常重視農村經濟及農業發展的問題,并將“三農”問題作為新時期城鄉發展規劃的重點解決問題。鄉村振興戰略是為解決眼下農村經濟發展瓶頸問題,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舉措。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要堅持以農村農業產業為主要發展內容,對產業結構做出合理調整及科學規劃,打造“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新農村發展的和諧局面。
一、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與意義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鄉村發展成為任務最艱巨繁重的工作,鄉村興衰直接關系到整個國家的興衰。鄉村是輔助城鎮共同構成兼具生產生活、文化生態綜合功能的居民生存發展空間,其發展程度直接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總體態勢及水平。鄉村也是社會總體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矛盾的主要根源地,只有解決鄉村發展的社會矛盾,才能實現整個社會的全面均衡可持續發展。因此,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的必然選擇,也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一)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帶動了人們對物質文化的全新需求,也推動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更高追求。但我國經濟社會的總體發展,農村經濟仍較為落后,城鄉之間存在嚴重不平衡。因此,鄉村振興戰略勢在必行,旨在完成中國社會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的“補短板”,協調鄉村積極發展。此項戰略由在報告中提出,再次把關系國計民生的“三農”問題提到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鼓勵全國各地認真落實,大力推進各地區鄉村的振興發展。
(二)鄉村振興戰略的意義中國曾經是一個農業大國,社會文化的底蘊來自于鄉土文化,帶有濃郁的鄉土社會氣息。但是現今我國鄉村面臨著基礎設施條件落后、居民生活貧困等凋敝衰落的客觀現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是為了把鄉村和城市放在平等發展的地位上,充分利用鄉村特有的產業、文化、生態等資源,激發鄉村發展的主動性,形成鄉村發展的全新活力,從而建立鄉村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機制。有序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有利于推動鄉村農業從產量向質量轉變,有利于構建鄉村發展的新格局,更有利于解決城鄉發展的不均衡矛盾,最終實現城鄉融合一體化發展。
二、德宏州農業產業發展的問題分析
德宏州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獨有的自然氣候,農業資源豐富多樣,具有發展農業產業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條件。近年來,德宏州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農業產值連年攀升。然而,在農業產業開發過程中仍出現了產業效應與生態效益相排斥、產業規模與科技創新不適應等諸多矛盾。從而導致了農業整體發展水平落后,產業規模不明顯;區域產業格局發展零散,產品特色不突出;產業科技創新力度不足,產業鏈接不完整;缺乏科學持續發展理念,農業生態不理想等問題。
(一)農業發展落后,產業規模不明顯同東南亞、南亞國家的許多地方一樣,德宏州大部分縣市仍處于傳統農業的自然經濟發展階段,農業科技水平落后、基礎設施老化、生產方式單一、機械化水平普遍低下,這些先天條件,為農業產業發展帶來了重重阻礙。特別是一些偏遠的山區鄉鎮還因地理環境的限制,難以有效運用現代化設備及生產要素,且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相當薄弱。德宏州境內大概有20%以上的水田就分布在這些“靠天吃飯”的山區鄉鎮。德宏州農業產業整體發展水平嚴重滯后,導致糧食、蔗糖、茶葉、咖啡等特色優勢產業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化生產,產業發展步伐十分緩慢。
(二)區域發展零散,產品特色不突出德宏州具有農業產業發展的優勢自然資源,但受區位條件和資金政策限制的影響較大,大部分地區農業均以零散發展格局存在,呈現以單個農戶家庭粗放經營為主導的發展方式,難以形成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支柱產業。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各地區農產品類型品種多樣但規模不大,鄉寨之間農業合作不明顯,產品經濟效益良莠不齊。存在一些發展緩慢且經濟價值不高的產業,而一些具有發展潛力的特色產業集群又因缺乏規模化合作社經營,無法發揮較大的經濟帶動作用。
(三)產業創新不足,產業鏈接不完整完整的產業鏈應當包括農產品的技術研究、品種培育、實驗種植、連片收獲、初次加工、精深加工、銷售服務等環節,但從整體來看,德宏州絕大部分的農業產業鏈并不完整,產業鏈接不緊密。尤其在技術研發及精深加工環節,由于缺乏科學的農業技術推廣和創新的科技研究運用,產業資源利用率并不高,農業產業總體仍處于粗放型低層次的發展階段。
(四)缺乏科學發展,農業生態不理想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可以說是一對協同發展的矛盾體,如果沒有科學發展的總體規劃,就會造成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由于盲目追求經濟建設利益,往往會導致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惡劣后果。德宏州因地處西南邊疆,世代多民族混合聚居,各民族之間思想意識差距較大,農業生態發展面臨巨大挑戰。加之政府并未形成科技政策、資金扶持、勞動力培養等元素構成的一體化生態服務綜合體系,導致農民綠色發展理念認識不到位,發展生態農業積極性不高,州內農業生態發展不太理想。
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德宏州農業產業發展的對策
德宏州地處祖國西南邊陲,州內農業人口和農業資源占全州總量的70%以上,是一個典型的邊疆農業州。近年來,德宏州各級部門認真分析新時期下農業產業發展的形勢和任務,堅持把農業產業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圍繞農業產業規模化、特色化、產業化、生態化發展的總體目標,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資源,強化鄉村振興措施的落實,使農業產業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提高農業資源開發,實現規模化發展現階段,我國農村土地依舊是以家庭為單位承包經營,農業土地基本處于分裂狀態,這樣大大影響了土地資源的使用效率。因此,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首要問題就是如何整合各項農業資源,推進農業產業規模化發展。例如對閑置或者荒廢的農村土地合理實行流轉承包,鼓勵企業參與承包,培育以家庭農場、產業大戶、合作社等大型農業經營方式,形成規模化生產經營的新型農業發展體系,提高農業產業的集約化程度。通過農業經濟經營方式的優化升級,發揮新型經營方式的輻射帶動作用,最終實現農業規模化發展。
(二)抓住區域獨有元素,形成特色化發展中國地大物博,各地域農業資源千差萬別,農產品也各具特色。為加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特色化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德宏州因其適宜的地理氣候條件,農業產品極為豐富,具有代表性的有:高原蔬菜、熱帶瓜果、有機堅果、珍貴藥材等等。但因地理交通和信息交流不便利,許多農產品的市場認知度并不高。為開拓銷售市場,擴大產品影響力,德宏州著力打造了一批具有區域地理標志的特色農產品品牌。并借助魅力中國城、天天向上、第二經濟視角等多家綜合媒體宣傳本地產品特色,以特色產品影響力助推市場銷售,實現農業產品特色化發展。
(三)拓寬產銷結合空間,推進產業化發展要實現鄉村振興,農業振興是根本,而農業產業化發展程度一直是阻礙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鄉村振興戰略中,要全面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促進農業種植和產品銷售向產業化方向發展。通過農村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形成“農業+農副業”、“農業+旅游”、“農業+養老”等新型發展方式,完成農業發展模式轉變及農產品精深加工。例如德宏州在傳統農業的基礎上,利用新的生產技術,開發出后谷咖啡、傣味干巴、熱帶果飲、中藥制劑等農業產業的第二梯隊。并結合區域農業特色,探索出鄉村生態旅游、田園觀光旅游、養老休閑旅游等綠色發展模式。因此,以產業融合為契機的鄉村振興發展可以構建城鄉融合發展的新局面,以此實現城鄉居民的共同富裕。
(四)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確保生態化發展德宏州歷來是云南省的重點生態保護區,在發展農業產業過程中,德宏州始終堅持經濟利益與環境效益相結合的原則,充分尊重農業資源的適宜性和自然選擇。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導思想,兼顧農業經濟與生態保護雙重發展目標,確保農業產業的健康高效發展。在農業生產中,大力推行設施農業、循環農業、農業機械化、農業標準化、病蟲害綠色防控等實用技術,切實提高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態資源的有效保護,正所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農業的發展必須牢牢守住生態的紅線,才能確保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四、結語
總之,有效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是事關農業發展、農民創收、農村致富的重要舉措,是黨和國家在新的歷史時期對農村經濟發展提出的總體規劃,更是補齊城鄉經濟短板,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因此,要立足整體國情,突出區域優勢,圍繞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科學領導,優化發展,確保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彭耀彬.基于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業與農村發展分析[J].經營者,2018(20).
[2]陳春華.農村振興戰略下農業經濟發展分析[J].經營者,2018(19).
[3]呂恒宇.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現代化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新西部,2018(26).
[4]曹冉,母賽花,朱彩霞,楊慧梓,王之凡.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云南熱區鄉村產業發展實現路徑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13).
[5]李璞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我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07).
[6]陰映月.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背景及意義探討[J].現代化農業,2018(04).
作者:梅春燕 單位:德宏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