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源庫互饋教學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研究生與本科生數量的快速發展適應了社會對高層次人才需求,但也對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目前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維持在4%左右的穩步增幅,今后還將隨著社會對人才數量與質量要求的提升進一步增長。隨著人才評價體系特別是過分追求SCI論文、高級別獎勵等的變化,造成學生對交叉學科不了解,學生的專業知識面越來越窄,制約了本科生與研究生的培養質量[2],造成目前新形勢下培養的高層次人才不完全符用人單位的需求,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因而,進行研究生與本科生等高層次人才的教育、教學等方面的改革創新,要按照國家“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五個發展”理念要求,在保證本科生與研究生培養數量的同時,更注重提高高層次人才的培養質量,突出結構調整優化和培養模式轉變,實現數量和質量的同步提高,加快健全內部質量評估和監督保障體系,這既是目前面臨的重要問題,也是今后國家進一步快速發展對人才的要求。為研究生與本科生理論與實踐教學的教學質量,突出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國內外許多研究者正在致力于課程與教學的改革,構建出了不同形式的教學模式及評價模式,如近年來興起的金課教學、網絡課程教學、啟發式教學、研究性教學、OBE教學理念、翻轉課堂教學等引入到本科生教學過程中,研究生教學過程分別提出了基于“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法[3]、“四位一體”課程教學評價機制[4]、“技術管理”式的教學實踐[5]、“研究性課堂”教學機制[6]等教學模式,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年來,為提升農科高層次人才培養質量,筆者根據農科高層次人才培養的特殊性,引入了作物學上的“源庫流”理念,通過構建強有力的師資儲備(永久源和臨時源)完善與補充教學資源,探索形成了多樣化的暢流(教學方法與手段)途徑,充分發揮了師生對等交流和信息反饋的源庫互饋的調節機制,注重提高學生實踐與操作能力的培養、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構建形成農科高層次人才教學的源庫互饋教學體系(圖1)[7],并應用于教學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培養出一批創新能力強、素質高的農科高層次人才,實現了足庫(人才培養數量與質量同步提升)的目標。
一、構建了強有力的永久源和臨時源,通過提升源(師資)的數量和強度,為庫(學生)強和流(教學方法與手段)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因此一定的永久源(教學師資)是學生教學的基本條件,并提高教師自身的業務水平。在現代信息社會、知識大爆炸時代,“互聯網+”讓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人人能夠創造知識,人人能夠共享知識,人人也都能夠快速獲取和使用知識,僅僅依靠單個或少數教師的力量有時難以滿足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需求,且知識面不廣的老師也難以適應現代教育發展要求,因而需要廣開門路,整合有效資源,來提高教學質量。近年來眾多高校通過努力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知識層次與人才的不足。但由于擴招政策、人才引進政策、編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教師數量仍有所不足,質量仍有提升空間,因而需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如人才資源(校內外農專業的科技人員、推廣單位技術專家、農業企業技術骨干、優秀畢業生等)、網絡資源(金課、其它高校精品或優秀課程、網絡共享課程、教材、論著、網絡資料、期刊圖書等)、平臺資源(公共實驗室、開放平臺等),構成“臨時源”,作為教學資源的一個有益的補充。“臨時源”在平常時候可以作為“臨時庫”使用,進行知識的貯備,這也是源庫流互饋教學體系構建的理論基礎之一。如在作物生理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一方面對專業教師隊伍進行了有效的擴充,形成3-5人的穩定教學團隊,保證基本的理論與實踐教學,在此基礎上強化理論學習與科研實踐,將最近研發的科研成果充實到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了解與掌握最新的作物生理研究動態;同時開展優秀研究生課程教材建設工作,先后申請獲得了揚州大學優秀研究生課程和江蘇省優秀研究生課程,制作了教學多媒體課件上網供學生自主學習,組織申請立項了作物生理學教材的編寫工作,先后獲得“十三五”農業高等院校規劃教材和農業部規劃教材的立項,教材正在組織編寫之中,出版后將會成為一個強有力的“永久源”。另一方面利用學校開展全英文教學的契機,申請立項了作物生理學全英文教學課程,邀請了美國OklahomaStateUniversity和香港中文大學的教授來校進行交流與授課,形成“臨時源”;在教學過程中還利用校企協同培養創新型人才途徑[10],在江蘇省不同區域建立了研究生工作站,聘請企業技術專家擔任研究生副導師,充分利用了企業的創新人才來充當“臨時源”的功能。
二、形成了多樣化的暢流(教學方法與手段)途徑,通過流與源庫的互作影響
著庫的數量和質量,實現了源庫協調傳統教學多采用教師“講授一言堂”“板書一黑板”式的灌輸式課堂教學方法,學生被動聽課,自主發揮的余地小,不利于高層次人才的主動交流、深入思考、創新思維等能力的培養,為此國外通過講座和研討的方式進行研究生教學[11],國內不同院校根據自身院校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各自的教學方式,如通過案例教學實現課程價值和內容的可視化、主動學習和知識外溢的有效融合方式進行研究生教學[5],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提升教學的效果。源庫流互饋教學體系基于此,將近年來興起的“啟發式教學”“研究性教學”、OBE教學理念、“翻轉課堂教學”等引入到教學過程中,形成了研究型、研討型、實踐型、實驗型、理論型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讓高層次人才在了解課本內容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特長與實踐、實驗、研究等需求,在課堂上甚至利用課外時間進行專題式的交流學習,轉換“教”與“學”的角色,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直接對話,通過流與源、庫之間的互作影響著庫的數量和質量,實現了源庫協調。如在作物栽培學教學過程中,將研究性教學與翻轉課堂教學有機整合到其中,讓學生通過自主設計實驗,研究作物某一時段生長狀況好壞與環境條件或措施之間的關系,利用課堂或課外時間制作多媒體課件上臺宣講,同學提問,教師定評。這樣既提高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也提升了教學效果,源(教師)與庫(學生)之間的關系也得到了協調。
三、充分發揮了源庫互饋的調節機制,既實現了源對庫的正向調節作用,也體現了庫對源的反饋調節功能,源庫實現了動態協調
作物學的“源庫流理論”認為,源強則庫強,庫對源有反饋調節作用,庫強則能促進源的擴大或增強[12]。我們也應認識到,源(師資)強是源庫互饋教學體系的基礎,源的大小和強度決定了庫的大小與能力,并影響著最終產品(學生)的質量,但更重要的是應強調反饋調節作用,教學過程中的“源庫互饋”十分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可能通過辯論、分析、實驗等多形式、多途徑的方式,讓師生想到之間形成一個橋梁,構建一個師生交流互動的交流機制,一方面讓高層次人才通過能課堂講授內容及網絡內容進行綜合思考與分析,得出有價值的信息,并適時反饋到教師處;另一方面也能促使教師適時掌握學生學習動態,根據學生需求及時更新教學資源,充實教學內容,這樣既實現了源對庫有的正向調節作用,也體現了庫對源有的反饋調節功能。
四、實現了升庫(人才培養數量與質量同步提升)的目標,特別是培育和提高了庫的活力(研發與創新能力)
“庫”指接受教學的對象(學生),可以擴展為接受或容納知識的人員或資源,庫同樣可以劃分為現實庫(本單位招收的在校學生,還可以擴展為本單位招收的聯合培養的學生、短期進修的研究生或其它人員),也需要建立臨時庫(網絡教學課程、教材論著、網絡資料、圖書期刊、畢業學生等),這是為了配合永久庫而進行的,是暫時性貯藏和容納知識的資源,是知識在平時的積累與貯備,在適當時候可以轉變為“臨時源”,充實到教學過程中,以提高教學的寬度。現階段促進我國農業與的綠色發展,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于人才,特別能扎根于農業與農村第一線、與農民直接交流的農業科技人才,這種趨勢在現階段規模經濟條件下更為重要。然而目前中國農村推廣隊伍與規模經營主體存在著下列問題:①農業領軍人才缺乏、創新能力薄弱,農村致富新型帶頭人缺乏;②結構不合理,傳統種植業的人才偏多,特色型高效農業發展需求的復合型現代農業人才緊缺,能發展生產、觀光、旅游、加工等一條龍產業化方面的人才更少,在一定程度上難以滿足農業生產所需和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③基層推廣人員與規模經營主體負責人年齡老化與知識老化明顯,對新生知識的理解與掌握能力偏弱;④規模種植需求的農村實用型、技能型人才缺乏,特別是懂管理、會生產、能營銷、知互聯網、識產業化生產的人才更為奇缺。源庫流互饋教學體系的應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高層次人才的數量與質量,特別是高層次人才的知識結構與層次需求與以往相比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對知識的容納能力與接受能力要強,創新能力更突出。
五、源庫互饋教學體系的應用前景
高層次人才的源庫互饋教學體系通過采用合理的“強源”“擴源”“暢流”“升庫”的途徑與方法,構建一種適應現代教育需求的一種教學體系,充分調動了教師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積極性,適應現代社會對高層次農業人才的需求,部分內容如國外教學資源的合理使用、青年教師培養計劃、青年教師跟班聽課制度、資深教授專題講座、專家報告、校友報告、研究生報告等已在作物栽培學與作物生理學教學過程中實施并應用于實踐,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但仍需進一步完善與發展,特別是當今一些新型教學資源如金課、微課、幕課、資源共享課程、開放課程的建設與應用,微視頻、抖音等新型網絡教學手段的進一步豐富與發展,以師生間最大的創意設計出更好的多元化、戲劇性、感染力的教學內容與模式,帶動學生主動學習,深入實現源庫的互助互饋,共同促進與提高教學的成效。
作者:朱新開 朱敏 李春燕 丁錦峰 郭文善 單位:揚州大學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