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前,社會對多元化人才需求日漸加大,創新能力是多元化培養的重中之重。而大學生是這個萬眾創新時代的主力軍,所以加強大學生創新能力迫在眉睫。此文著眼于大學生現今在創新方面面臨的主要問題與研究現狀,結合現有國家政策以及研究資料,通過內外環境兩個大方面提出了樹立創新意識提高創新思維,改善高校課堂模式,引導大學生了解時事政治,大力開展實踐活動以及加大校企合作等關于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措施與方法旨在從根本上提高大學生創新思維與能力。
關鍵詞: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0引言
自黨的召開以來,我國創立了新的建設目標———創新型國家。因此,國家大力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鼓勵高校創新建設,緊跟國家發展的腳步。大學生作為創新的主力軍,加強意識培養,提高創新能力已經成為必然趨勢。既是實現大學生充分就業實現人生價值的主要途徑之一,又是為實現創新型國家,提升我國經濟發展奠定充實的人才基礎。但是,現今大學生在創新創業能力方面仍然有所欠缺。
1現狀
1.1“拖延癥”現象泛濫成災
在當代這個互聯網迅速發展的時代,外界信息五花八門地沖擊著人類的眼球與思想。而大學生則剛剛由異常緊張繁瑣的高中生活忽然間轉變到了相對輕松的大學生活,大部分由成績優異、課業勤勞日漸消退缺失了學習的動力,這些形形色色的信息對他們的沖擊力更是前所未有的強大。層出不窮的電腦游戲,越來越有趣的社交軟件等現代化功能讓大學生患上了一種叫做拖延癥的病狀。對身邊事務采取消極狀態、做事喜歡一拖再拖,不到最后一刻絕對不去動手做。上一秒已經決定開始行動,下一秒卻被其他無關事項絆住了腳步,去刷微信、聊QQ等。學生們對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的依賴性越來越強,接近半數學生覺得讀書無用,缺乏努力進取的動力支持。現今大學生們遇見挫折首選“逃避”而不是想著去積極面對盡力解決,思想意識及不堅定的自我主見易對他人聽之任之,失去了自主思考能力,沒有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大學生活規劃,得過且過。
1.2大學生實踐能力匱乏
大學生動腦能力較之動手能力更為強大,思維能力發展得迅速但實踐能力十分匱乏。社會實踐流于形式,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無法意識到大學里的競爭激烈,缺少主動意識,總等著“被分配”,缺少尋找校園實踐和社會實踐機會的主動性,無法真正提高實際能力。即使一些在理論運用與書面考核中成績十分優異的大學生在真正需要結合理論解決實際問題時卻無從下手,想法很全面但是無法將之投入實踐,動手操作能力無法跟上大腦思維能力。這既是傳統課堂教育的弊端之一又是學生眼高手低的最大體現。其次,學生拒絕去與他人合作組建團隊,更不愿意與指導老師溝通想法,無法利用現有的學校資源和大家集思廣益將想法付諸于實踐,僅局限于有想法階段拒絕接下來的行動與步驟。甚至于部分學生空有滿腔熱情但因為缺乏實踐能力和語言溝通能力尋找不到目標項目。大部分大學生對于大學中的一些活動總是喜歡“安分守己”,不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導致在大學中大學生的實踐能力無法得到良好鍛煉,更不要說有所提升。
1.3教育模式的限制
大學生長期生活在“應試教育”模式下學習,老師“填鴨”式教育法使得學生逐漸失去了自我創新,自我思考的意識。課堂完全被老師掌控,學生的首要任務是聽,教師照本宣科,即便書本有些許之處與現今發展不符也不愿去更正。但當今時代是人才與企業直接對接的時代,企業需要創新思維能力與團隊協作能力強的人才。而作為一個從小被“應試教育”培養出的“產物”,大學生已經近乎麻木的接受知識,刻板理論思維深入腦海。因其一旦拒絕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那么他將被冠上“差生”的標簽。這個標簽會使其失去斗志,信心完全被湮沒在這種錯誤的觀念之下。因為教育模式的限制學生也習慣了被動接受以至不愿意去改變目前的方式,缺少了原本的大學生活力與創新力,學生們為了學習而學習,而不是為了自我提高而學習。
2產生問題的原因
2.1學生自身原因
2.1.1眼高手低現象嚴重。學生對于自己的目標擁有良好的期望與愿景,但又無法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因為從小的自信教育就被老師與家長告知要樹立遠大理想,所以總想著干一番大事而不愿意從細微之處做起,忽略了實際現實情況與自身綜合實力,每當有了一個想法時習慣性不去考慮想法的成熟度而盲目著手開始操作。對自我的認知能力差,將自己看的過于完美無法看到自身缺點,以自我為中心現象嚴重,無法聽取別人的意見;對現今社會與市場的預測過于樂觀缺少市場調研和相關研究;對未來缺乏一定的認識,所考慮的現狀過于片面化,帶有一定的自我感情,易美化現實。總是過于將現實情況理想化并且思想片面認為事件會向著自己所期望的方向發展,設想過于空泛不切實際,紙上談兵難成大事。當事情發生了曲折和困難又因為心態不夠成熟穩重和心理承受能力不足而對未來失去信心。2.1.2依賴性太強。現今多數學生為獨生子女,集家人萬千寵愛于一身,大多數問題都會有他人幫助解決。因此造成了現今大學生過于依賴父母和家人的情況。遇見事情習慣性與家長匯報聽取家長意見,而大多數家長屬于“安穩派”,希望子女平平靜靜過完大學生活甚至是安穩度過一生,孩子聽之任之從而造成了孩子沒有自主思想與創新意識。這種依賴性也容易被帶入團隊,當項目進行時過于依賴其他成員,拒絕獨立思考,發生問題首先不是自我思考而選擇詢問項目組其他成員或者查看網絡的解決辦法。此外,當今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性更是大大加強,數據調查表明“當今社會人們每五秒便會查看一次手機”,手機的通訊功能已經成為次要功能,主要功能為網絡需求。沒有手機總感覺缺少點什么一樣,即使手機沒有提示音響起也習慣性去看一眼。這便是手機依賴性的癥狀。2.1.3失敗恐懼。當詢問到一些大學生為什么不去參加創新項目時,就會聽到有一種聲音說“參加了又不會得獎不要浪費時間了”但是還沒有參加無法判定自己失敗與否,因為害怕失敗而不去努力,因為怕得不到獎而放棄參加,這正是失敗恐懼的表現之一。最終沒有獲得獎項的人并不是真正的失敗者,那些害怕失敗而不敢嘗試的人才是真正的失敗者。因為在意他人的看法,害怕他人的目光而不敢去嘗試,不停地否定自己將會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一種固定思維,一旦遇見競爭力大的比賽和一些新鮮的事物,會本能的認為自己不行,卻忽略了這件事的過程帶給他的享受,過于看重結果而忽略了過程。這樣變得越來越不自信,無論面對什么事情,都會無形地將自己束縛在一個狹窄的空間內,長時間得不到突破。爭勝未必能勝,但至少可以多一些成功的機會,并且能在競爭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2.2外界環境誘因
2.2.1教師因素。根據調查表明,多數老師上課不太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老師和學生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分數上面,老師以分數遏制學生所謂的不規范行為,學生為了得到分數而不計成效。為了成績而學習,缺失了該有的活力與發散的思維,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縱觀現代整體師資力量,大多數教師僅局限于傳統教育,而擅長多方面發展學生個性特點和創新思維引導的教師卻寥寥無幾。[1]部分擁有創新性思維的老師缺乏相關的教育知識,無法將自己的思維通過課堂的方式傳授給學生。老師的思維水平和技能水平十分高超但因為缺乏良好的傳授技巧使得學生們無法得到老師傳授的技能。2.2.2校方環境因素。學校是大學生最大的平臺,幾乎大學生所有的想法都需要學校這個平臺來實現。高校的創新實踐活動在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但某些偏遠地區高校因教學資源不充足,缺乏相應的硬件資源支持,缺少一種萬眾創新的大環境將大部分同學帶動起來。部分高校甚至未開授有關于創新創業的學科,即使開授也大部分為理論傳播,缺乏實踐操作,學生參與比賽僅為了加分,即使參與并獲獎也束之高閣不再觸碰,不再深入研究將其轉變為現實。同時,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缺乏,一般就局限在學校提供的有限的創業園,有些高校甚至都未設置相關可供學生實踐的場地。[1]2.2.3社會環境因素。現在用人單位接受大學生實習較少,企業對于大學生的創新項目不太看好即使有欣賞的項目與人才也因為一些客觀因素處在觀望狀態。用人單位配合學校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工作大多是依靠個別實力雄厚的大型企業或企業領導人的覺悟程度及其對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工作的認識程度。[2]企業接受大學生實習需要擔負一些安全和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問題目前在我國這方面的政策還處于不太健全時期,政府無法和企業還有高校達成一致,所以遏制了大學生企業實習的發展。企業和政府大多數認為創新創業是高校的任務,對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不太關注,不愿為其投入大量資金支持使得大學生創新項目無法更好的投入實踐。
3解決問題的措施
針對以上大學生創新創業所遇到的問題具體提出了解決措施:在自我和外界兩個大方面提升大學生創新能力,具體表現為培養自我意識、豐富實踐經驗、教學改革以及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四個方向。
3.1樹立大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創新思維
加強能力培養的前提是提高大學生創新意識,有了意識才能付諸于實踐提高創新能力。大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時候應注重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能動地認識事物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善于總結新規律發現新方法克服思維定勢,將所學實際應用到生活之中,擺脫課本的支配。當發現問題時勇于克服靠自己能力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不迷信于前人的經驗,敢于向權威發出挑戰,慢慢建立起屬于自己的思維模式和方向。能夠按照自己的興趣與需要進行獨立的學習,能夠求新求異,敢想敢做。大學生作為資深網民更應很快的了解國家目前發展狀況與最新政策,并且積極學習與理解將其融入到自己的創新想法之中,避免閉門造車。根據相關有利于創新創業的政策找到生活中的“痛點”開動自己的大腦想出更多更好的創新點并且積極投入實踐。
3.2提高師資力量,改善課堂模式
教書育人,師者之本,教師是學生接受課堂知識的直接來源,教師的教學思想與方式直接影響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培養教師的創新性思維,讓有創新能力的老師完成自身能力向教學能力的轉化,將教學與科研緊密相連。打破學科局限,拓寬考核標準,學生的考核方式不應僅僅局限于書面,應將實驗成果,創新創業體驗,也屬于考核標準之一,即使是傳統的筆試考試也應減少死記硬背加大開放性試題的占比。在課堂上落實體驗式教學采取類似于“無領導小組討論”、“頭腦風暴”等課堂模式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之中,教師應作為一個引導者的角色帶領學生進行學習,以學生為本,構建階梯化體驗式教學體系:尋找切入點,激發學生創新興趣;抓住亮點,鼓勵學生發散思維,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敢想敢說敢做。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以適應當前建設學習型社會、實現終身學習的需要。
3.3加大時政教育,開展豐富創新實踐活動
學校方面應加強學生對實事政策關注教育,加強“形勢與政策”課堂師資隊伍,加大對教師的培訓提高教師對實事政策積極度。給學生開設一定的“實事政策”課程,課堂上師生一起解讀我國最新頒發的政策與制度,一齊討論大家今后的發展,各抒己見。既發散學生思維又帶領學生了解政策發展,為自己的創新點子提供助力。學校作為大學生最大的平臺其創新實踐活動在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因此,高校為了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開展大量的創新實踐活動不可或缺。高校應該在現有比賽的基礎上,增加創新活動的豐富性,加大宣傳力度,吸引學生加入。利用此點大學生的從眾心理,使更多的學生加入進來。并建立一定的獎勵體系,給予參加比賽并且拿到名次的學生一定的獎勵,還可以對優秀的項目加入一定資金支持,鼓勵他們走得更遠;給予項目指導老師一定獎勵,鼓勵更多的教師加入創新隊伍,帶領更多的學生團隊參加比賽,提高學生們的創新能力。
3.4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完善學生實習體系
目前對于在國內成長的的孩子們,家長們缺乏對孩子的創新意識與創業理念培養。作為高校,有義務為學生創建合理的創新創業體系。根據目前的資源與一切有利因素加大校企合作力度。①大力尋求與企業的合作,將大學生好的點子付諸于實踐,企業為大學生提供一定的資金幫助與技術支持雙方共同完成創新作品;②完善學生實習體系。多于企業合作,解決在校生實習問題。實習可以加強學生的抗壓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在實習期間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創業機會,也提升了學生創業實踐之中的創新能力,校企合作大大促進了學生內涵式發展。③與當地社會保障部門取得聯系,爭取更多的政策性支持,積極為大學很少能搭建創業園等平臺,加大培養力度,由相應的導師帶領,走出創新伊始盲區。學校將各種資源進行整合,構建多元化校區合作平臺,共同協作發展,有效的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
4總結
創新能力是人類得以發展的動力,大學生作為創新發展的主力軍,應注重培養發散精神提高創新意識;高校作為人才輸送的主要平臺,應積極改良上課模式,增強校內設施建設為人才創新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兩者積極行動起來,緊密結合,共同改善,順應時代潮流,為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王建,陳亭燁.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路徑研究[J].改革與開放,2018(04):110-111.
[2]劉宏.大學生實踐能力提高的對策建議[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8(11):39.
[3]施宙,劉國棟,張秋君.高校大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及其培養[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08):15.
[4]余醒雅.“雙創”背景下政府對在校大學生的創業扶持政策研究[D].暨南大學,2016.
作者:卞雨婷 申少晨 艷新 單位:河北農業大學文管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