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健康教育在消化內科護理的運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探究將健康教育應用到消化內科護理中的效果及方法。方法選擇2018年3月~2018年11月本院接收的消化內科患者60例,隨機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30例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30例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健康教育。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與心理狀況的改善效果(抑郁、焦慮)。結果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的滿意度比對照組高,P<0.05;觀察組患者心理狀況的改善效果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消化內科患者的臨床護理中加入健康教育,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緒,提高遵醫性與治療滿意度。
[關鍵詞]消化內科;健康教育;應用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3月~2018年11月本院接收的消化內科患者6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30例:對照組女性18例、男性12例,年齡21~71歲、平均(43.2±3.4)歲;觀察組女性13例、男性17例,年齡22~70歲、平均(44.8±3.6)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其基礎上加入健康教育,護理人員根據每位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宜的針對性臨床護理與健康教育方案,具體實施步驟如下:①護理人員竭力為患者營造適合靜養的環境,保證患者休息空間的良好氛圍,對病情康復有促進作用;②護理人員更注重與患者的交流和溝通,及時了解患者接受護理過程中的心理動態,對于可能存在的一些心理問題傾向,結合心理知識對患者開展健康教育,使之得到相應板幫助,盡早擺脫不良情緒的影響;③護理人員通過與患者建立友好的護患關系,來實現后期工作的有序進行。發放與疾病有關的健康知識宣傳手冊,開辦健康知識問答會等,讓患者可以充分了解自身所患疾病與相關治療知識,提升患者的保健意識,提高患者治療配合度;④健康教育工作在開展過程中,使用患者較易接受、通俗易懂的方式表達教育內容,降低患者抵觸情緒的產生可能性,有助于健康教育成果的進一步提升;⑤強化患者的健康飲食觀念,使患者明白健康飲食對消化內科疾病的重要性,針對不同患者的病情,指導其養成健康、合理的飲食習慣。著重告知患者在治療期、康復期相關飲食注意事項,禁食刺激性強的食物,切忌暴飲暴食,以清淡、易消化為主,防止病情不斷加重。
1.3觀察指標
患者護理滿意度,分為不滿意(<60分)、滿意(60~85分)、十分滿意(≥85分)三個等級。患者護理前、后的心理狀況,分別采用SDS、SAS對患者的抑郁、焦慮情況進行評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心理狀況越差。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2檢驗,P<0.05,表示組間比較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觀察組患者護理總滿意度為96.66%(29/30),較之對照組的70.00%(21/30)明顯更高,P<0.05。護理前兩組患者的SDS、SAS評分差異不顯著,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心理狀況的改善情況明顯比對照組好,P<0.05。
3討論
消化道疾病的患病人群在近幾年中呈現猛增的趨勢,這與人們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的改變有關系,不僅降低了患者的正常生活質量,還對加強患者的身體負擔[2]。根據相關調查表明,患有消化內科疾病的患者多數都存在抑郁、焦慮情緒,這些不良情緒作用于患者的正常生活,使其睡眠質量得不到保證,進而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3]。而致使患者出現這些不良情緒的關鍵性原因,除了疾病對患者造成不適感之外,還有患者因為不了解相關健康知識所產生的不安感。基于上述原因,本院對消化內科患者在常規護理之上,增加了健康教育。經過對接受本次研究的60例患者進行護理滿意度、護理后心理狀況的改善程度對比,發現其中接受健康教育干預護理的患者,其抑郁、焦慮情緒明顯得到緩解,其心理狀況的改善程度明顯好于接受常規護理的患者[4]。觀察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健康教育的護理模式非常高的評價。可見將健康教育應用到消化內科的臨床護理中,具有極好的推廣性。
作者:王志蘭 單位:常州武進人民醫院高新區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