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生專業能力素質培養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2019年9月29日教育部印發的《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提出,高校要把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作為工作主旋律,大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本文從個人知識管理角度對大學生能力素質培養進行了探討,提出了大學生專業能力素質培養與提升的策略。
一、個人知識管理概述
知識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KM)是對一個組織中的信息與知識進行獲取、整理、創造、利用與分享的過程,對于個人來說,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個人知識管理(PersonalKnowledgeManagement,PKM)就是對個人的信息與知識進行獲取、整理、創造、利用與分享,使信息轉變為有價值的知識,從而提高個人的工作效率和自身能力,實現個人價值的可持續發展,如果是在組織中實施PKM,也將使整個組織更有效率。個人知識管理的內容通常包括對信息的獲取、整理,構建個人知識分類體系,通過對信息的分析與學習實現知識轉化,形成自己的知識并加以創造、利用與分享,最終有利于自己的工作、生活。
二、能力素質
什么是能力素質?這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用于描述個體所擁有的影響其績效或業績的個人條件和行為特征。最早提出這一理念的是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麥克里蘭(DavidC.McClelland),他于1973年在《美國心理學家》(AmericanPsychologist)雜志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測量能力特征而非智力》(TestingforCompetenceRatherThanIntelligence),在文中,他把那些直接影響工作業績的個人條件和行為特征稱為能力素質。這篇文章的發表,標志著能力素質運動的開端。麥克里蘭把能力素質分為兩種類型:基準性素質(ThresholdCompetencies)和鑒別性素質(DifferentiationCompetencies),其中基準性素質是指從事某項工作起碼應該具備的素質,它不能區分優秀者與一般者,而鑒別性素質是能夠區分優秀者與一般者的自我概念、特質、動機。能力素質模型提出后,得到廣泛的認同,并在人才評價、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成為提升人力資源管理效能的重要工具。
三、能力素質模型與大學生人才培養
傳統的大學教育是以知識傳授型為主,尤其是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講,學生聽”這種以老師為主進行系統知識傳授的灌輸式教學方式是典型的、最為常見的方式。不可否認,理論知識的系統傳授是大學教育的基本職能,也是大學生能力培養的基礎和前提,但是,只注重理論知識傳授顯然是遠遠不夠的。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知識更新越來越快,知識傳播手段越來越豐富,當代大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也越來越多,同時也面臨越來越多的選擇。同時,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不斷發生變化,當大學教育成為大眾教育,大學生數量激增,就業壓力巨大,純理論型人才不再受社會歡迎,那些既掌握系統理論知識,又能應用所學專業知識解決社會實踐問題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則成為社會的寵兒。因此,大學生人才培養應更多的強調其綜合素質的培養與提高,強調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這樣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綜合素質是指一個人的知識水平、道德修養以及各種能力等方面的綜合素養,這一概念較為籠統,具體到不同的學科、專業,又有著各自不同的認識。應用能力素質模型則可以更好地形成對大學生各方面素質的清晰認識,明確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這些要求是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的,并且分解形成層次分明的模型結構,便于與人才培養方案、專業課程體系相對接,使專業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更加科學合理。
四、大學生能力素質構成
大學生的能力素質可分為兩個層次,其一是基礎能力素質,其二是專業能力素質。基礎能力素質不針對具體專業,是所有大學生都應具備的基本能力素質,如語言表達能力、計算機操作能力、通用寫作能力等。而專業能力素質是針對具體專業所要求的能力素質,是完成專業工作需要的能力素質總和,不同的專業,其專業能力素質的內涵也有所不同,基于麥克里蘭的能力素質模型,可將專業能力素質分為兩種類型,即基準性專業素質和鑒別性專業素質。基準性專業素質是指本專業培養所要求達到的基本素質,也是從事本專業相關工作起碼應該具備的素質,是一種合格性要求。我們學習某個專業,需要了解其基礎理論知識,了解其歷史發展沿革,掌握從事該專業相關工作所應具備的基本技能,這也是我們在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對學生的基本要求,因此,也可以稱之為專業基本能力素質。那些只具備專業基本能力素質的學生,能夠理解所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完成常規的學習任務,在解決問題時需要依賴相應的規則和指引,遇到新問題時往往手足無措;沒有自己明確的發展目標或是基本確定職業發展目標,滿足于完成既定的任務,缺乏進一步提升的動力,也很少考慮進一步的發展。鑒別性專業素質是能夠區分優秀學生與普通學生的專業素質,也可以稱之為專業杰出能力素質。具備專業杰出能力素質的學生,具有比普通學生更合理的知識結構和廣度,往往有自己明確的方向和目標,不滿足于課堂教學的內容,能夠主動學習新知識,有自己的學習和思維方法,能夠快速高效完成常規學習任務,并能完成復雜困難的任務,遇到問題不回避,能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積極與他人交流、協作來嘗試解決,注意總結與提煉,通過不斷解決問題來不斷提升自己。目前,我國大學生的專業能力素質培養還存在諸多問題,許多專業在定位上對于學生的能力素質要求不夠清晰明確,沒有很好地與社會需求相適應,而學生對于自己的專業發展目標的認識也常常是模糊不清的,重課堂理論知識,輕實踐能力,缺乏團隊合作精神,難以實現職業素質與崗位社會需求的對接,不重視學習方法,自主學習效率差,考前突擊現象較為普遍,能具備專業基本能力素質的學生較多,甚至有部分學生連專業基本能力素質都不能完全達到,而具備專業杰出能力素質的學生就更少,創新素質普遍較差。
五、知識管理視角下大學生專業能力素質
培養與提升策略如何提升大學生的專業能力素質,相關的研究已經很多,下面結合知識管理視角提出筆者的看法。
1.明確專業定位與個人發展目標。專業定位應該適應社會需求,可以說,每一個專業都有其社會基礎,不論是純理論性專業還是應用性專業,都是有其社會價值的,在大學里,每個專業的負責人、高層設計者以及普通教師,都應該認真思考本專業的社會需求,且有必要對與專業相關的社會機構、專業人士等進行調研或訪談,梳理社會對本專業人才的能力素質要求,在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結合社會需求提出對本專業人才培養的能力素質標準,這樣的專業能力素質要求才是不與社會脫節的。而作為本專業的學生,則需要認真了解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的內容,包括培養目標、能力要求、教學計劃等,并積極與專業的老師、高年級學生等進行交流,弄清楚本專業究竟是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專業基本能力素質要求是怎樣的,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尤其是自身的優勢與特長,盡快確定自己的發展目標,選擇好相應的學習方向,這是專業學習上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一步,目標和方向明確了,大學期間的專業學習就有了指路明燈,才有學習的動力,主動學習的效率才會提高,才有可能在有限的大學期間充分利用寶貴的時間取得個人的有效成長。
2.圍繞個人發展目標,構建個人知識體系。專業知識通常都是非常廣泛的,作為剛接觸專業學習的大學生來說,基本上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能深入掌握,正如莊子所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因此,要根據我們的發展目標,確定我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知識,對于要學習掌握的知識,要有所取舍,不要在對自身無任何幫助或幫助較少的事情上花費過多時間和精力,要構建適合自己的知識體系,從而有助于開展針對性的、有效的學習。個人知識體系應該包括哪些內容?這是沒有統一的標準的,不同的專業,其社會需求各不相同,專業能力要求不同,每個人的發展目標也不同,因此具體到每個人而言,其個人知識體系有其個人特征。基于專業能力素質的內涵,可將個人知識體系框架大致分為三個方面,同時也是三個層次,即通用性知識一般性掌握,專業基本知識扎實,專業核心領域(方向領域)知識精通。基礎能力素質涉及的知識為通用性知識,以學校公共課程和素質課程為代表,在這方面不必花費過多精力,當然在大學期間的第一、第二學期通常以這類課程為主,專業課程相對較少,這一時期還是應該花費相當精力,確保以良好成績通過,切不可因其專業性不強而忽視。專業基本能力素質要求的知識為專業基本知識,主要是專業基礎理論知識與基本技能,通常以學科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或專業必修課程、專業核心課程為代表,專業基礎知識的積累是專業發展的基礎,因此這些知識一定要熟悉,基本技能要熟練掌握,當遇到專業基礎性問題或簡單常規性專業任務時,能確保高效完成。專業核心領域是自己感興趣的某個專業領域,也是自己的專業發展方向,可稱之為專業方向領域,通常為專業選修性課程或發展性課程,甚至可能是專業培養計劃之外的其他知識,很多人對這些課程不太重視,不認真對待,隨便選擇,最終也就無法在某一領域建立自己的競爭優勢。因此,從個人特色、專業特色角度,專業核心領域知識要精通,這對提高個人競爭力幫助最大,是值得花費大量精力去學習和提高的,努力使自己在該領域形成個人優勢,并長期持續努力,不斷進一步提升,最終擁有專業杰出能力素質。
3.掌握個人知識管理的基本技能,提升專業學習效率。個人知識管理,需要基于高效的個人信息管理,即通過快速、有效獲取和加工處理大量信息,實現對信息的有序分類組織、存儲和管理,并對信息進行分析和評價,對信息進行歸納、總結、提煉、吸收,發現事物間的規律,形成自己的認知,即自己的知識,然后能加以應用,通過與他人交流而進一步升華。可以說,通過實施個人知識管理,當我們在學習新東西時,能夠很快知道從哪獲取信息、怎么對獲取的大量信息進行分類、怎么組織、怎么存儲,怎么對信息進行分析和評價,從而可以提高我們的學習、工作效率,節約大量時間,使我們有更多時間和精力用于思考和學習,進一步提高個人的競爭力。
4.掌握學習的方法與工具,實現知識的內化。學習是知識內化的重要途徑,同樣的一門課程,有人能夠獲得領悟,形成自己的認識,將課程內容內化為自己的知識,也有人上完課程后仍然一臉茫然,或者是不能清楚表述課程到底講了什么內容,或者是零零星星有一些不成體系的理解。這里除了智力影響外,怎么學習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在大學階段,學習不是簡單的聽課、做作業,能夠自主學習、獨立學習及協同學習才更為重要,這也是與中小學階段學習的一個重要差別。與中小學相比,大學里相對自由,許多大學生因此放松自己,學習應付,學業荒廢,光陰虛度,也有些學生不掌握大學的學習方法,上課聽不懂,作業做不好,成績提高不上去,因此,培養自主學習和探索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要明確自己的目標,做好整個大學期間、每個學年、每個學期、每門課程的學習計劃,除課堂學習之外,還要學會利用圖書館、網絡、講座、參觀實習等各種資源,進行延伸、拓展學習,掌握有關閱讀、筆記、思維導圖、知識可視化、構建知識體系、協同學習等多種學習方法與技藝,學會利用各種數據庫、電子文獻、期刊網、網絡社區、百科、搜索引擎等多種學習平臺和工具,這其中,尤其是做學習筆記、學會提問、學會歸納和組織學習的知識等方面,不僅要積極主動學習,還要會學、善學,使課堂上的教學內容、書本上的內容能真正內化為自己的知識。
5.致力于知識的積累、應用、創新,不斷提升個人價值。知識需要不斷積累,并能夠加以應用,把知識“說”出來、寫下來,并積極與他人進行交流與共享,將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這不僅僅是知識能量的釋放,同時也可以通過對知識的利用與交流而對我們有所啟發,并進一步創造新的知識。
作者:侯明昌 單位:云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