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傳統民族音樂文化校園傳承模式構建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統民族音樂文化校園傳承模式構建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傳統民族音樂文化校園傳承模式構建

    【摘要】在互聯網迅猛發展背景下,文章通過對傳統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現狀分析,探索構建轉變人才培養觀念,促成新時期特色專業人才;推動課程建設,開發具有民族音樂文化特色的課程;采用信息化的教學資源與手段,包括建立虛擬仿真、混合學習一體化及立體化的教材、資源庫,選取運用慕課、微課、翻轉課堂、云課堂等多種信息化的手段教學,以期獲得學生學習傳統音樂文化的良好效果;關注過程學習效果、在線動態測試及時評價的考核方式等校園傳承模式,從而進一步推動傳承民族音樂文化。

    【關鍵詞】互聯網+;傳統民族音樂;傳承模式

    一、“互聯網+”與傳統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理論綜述

    在對“互聯網+”傳統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相關研究進行梳理后發現,多數研究學者對“互聯網+”民族音樂領域是以個案研究的角度進行研究。也有學者通過信息化的技術手段,搭建民族音樂文化的相關信息和資源平臺,以推動其傳播。孟慶洋最早提出了“互聯網+”音樂課堂的概念。任愷從教改方面提出未來以慕課為代表的教育“互聯網+”將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混合現實等技術,不斷提升學生學習體驗,打造全天候學習,通過“平行課程”與傳統課堂對接。林慶娜、覃巍從“互聯網+”背景下的中國民族音樂產業研究角度提出加強互聯網技術的運用、與新媒體互動,提升產業化人才培養力度以及保護產權的發展對策。李陽從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角度提出加強電視、廣播和網絡媒體的運用,建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數字博物館。張宏偉從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傳承與發展方面提出借助多種自媒體工具對少數民族傳統音樂進行傳播,并打造一定個性化少數民族傳統音樂自媒體服務平臺等對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綜合論述。多數學者是在互聯網發展背景下進行的個案研究,有地方劇種保護傳承與發展的如川?。ㄈ渭t軍),及論述的陜西民間音樂發展研究(王建建)、廣西民族藝術的傳承與創新(梁楊帆)、安徽民間音樂教學資源庫的構建(張馨予)和一些某個具體少數民族音樂的保護與傳承如畬族音樂文化(梅玉倩)、黎族音樂文化(董懷巖)。綜合以上研究發現,研究學者都認同在“互聯網+”背景下,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多媒體平臺等對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發展與創新是重要的機遇,但就已有研究看,由于“互聯網+”畢竟是新興產業,造成整體研究數量偏少,且個案研究多于綜合理論研究,缺乏系統深入的研究。

    二、傳統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現狀分析

    傳統文化是指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在一定的群體中,在其所處政治、經濟、文化和地理環境影響下已經形成的、不能改變的、凸顯該群體特色的、雅俗共賞的文化,反映著一定時期人們的生活、習俗與情感。在浩瀚的傳統文化中,傳統音樂文化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散發著獨特的魅力。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和優秀的傳統民族音樂文化,在增強民族感情、增強凝聚力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涉及的傳統民族音樂的概念主要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方法,采用本民族特有的形式創造的、代表本民族特色的音樂。也是大部分學者認可的傳統音樂的五大分類,即歌曲類、歌舞音樂類、說唱音樂類以及戲曲類和器樂類。從古至今,一般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方式無外乎師徒傳承、家庭傳承和通過儀式等活動的自然傳承三種主要傳承方式。但由于現代文明的發展、外來文化的侵入以及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使得多數原來慣有的傳承人、傳承方式逐漸抽離于民俗語境。主要表現在過去作為師傅的上一輩傳承人外出務工,造成音樂文化傳承的斷層;新一代本土青年面對西方音樂文化特別是流行音樂的強烈沖擊,對本土傳統音樂文化的認同感下降,以及缺乏專業機構和從業人員的現象。此外,作為傳統民族音樂文化重要傳承場域的校園來說,同樣面臨專業人才師資匱乏、“運動式”的高熱度、短周期傳統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活動以及缺乏階段性、有效性、全程跟蹤、動態管理的有效評價手段,加之我國音樂教育固有的的“西化人才培養體系”等問題,使得傳承、發展傳統民族音樂文化面臨困境。

    三、“互聯網+”背景下傳統民族音樂文化校園傳承模式的構建

    校園在傳承、發揚傳統民族音樂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與資源,如:一些學校本身地處少數民族地區,對于搜集、整理第一手資料、參加民族節事音樂文化活動都有絕對優勢。同時,校園傳承方面也作出許多成果,如:2008年2月2日,在國家教育部辦公廳下發的《關于開展京劇進中小學課堂試點工作的通知》(教體藝[2008]2號)后,開展的“京劇進課堂”活動;“民間音樂進校園”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的展開等。但這些“運動式”活動雖取得了一定成果,對于傳承民族音樂文化這一“長態化、循環性、動態化”特點的行為來說達到的效果不是最佳。此外,為適應時展,同時達到傳承、發揚和創新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的目的,采用“互聯網+”的視角和手段進行傳統民族音樂文化校園傳承模式的構建。

    (一)人才培養觀念的轉變,促成新時期特色專業人才

    1.師資培養方面

    對從事音樂教育方面師資的民族文化認同感與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文化自豪感入手,厘清觀念。很多教師本身是通過“西化音樂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對“和聲”“曲式”“視唱練耳”等專業課程很熟悉,但是對各種民族民間音樂缺乏認同和研究,所以應加大師資培養力度??梢圆扇 罢堖M來、走出去”的方式,請民族民間藝人、傳承者對教師進行短期培訓,或將教師送去傳統民族音樂文化地區進行采風、調研和學習;同時,將此項工作納入教師考評,以期促進工作開展。同時,加大培養師資現代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學習,使其與時俱進,利用更加便捷、高效的現代化教學手段,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學生培養方面

    以學生為主,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地位,作為自我習得知識的構建者,關注學生對傳統民族文化學習的參與度、體驗感和滿意度。同時,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操,更加注重培養學生對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的興趣,讓其可以在課堂以外、書本之外,生活與活動中、多種平臺和媒介中,運用現代化的手段直觀、形象地學習傳統民族音樂文化。

    (二)推動課程建設,開發具有民族音樂文化特色的課程

    “我們的音樂教育、藝術標準陷入了一個奇怪的境地,在依據西方音樂建立起現代藝術教育體系的過程中迅速邊緣化自己的音樂傳統。”“音樂學院的器樂基本上都在追求交響化。然而學習西洋音樂絕非音樂教育體系的全部內容。地方性傳統樂種在音樂院校的教育課程里鮮有空間,豐富的傳統文化被‘交響化’的模式優勝劣汰。”當然,隨著對民族音樂文化研究的深入和傳承與發展工作的開展,現在很多地方院校已經逐漸認識并采用一系列改革手段,如:新疆藝術學院開設了具有本土音樂文化特色的木卡姆表演藝術學習班;安徽安慶師范學院開設的公開選修課“黃梅戲欣賞與演唱”,并成立黃梅戲藝術學院;泉州師范學院開設的南音專業;貴州在侗寨民族小學開展“漢、侗”雙語教學,各村校建立的侗歌班,甚至幼兒園也把侗族大歌作為啟蒙音樂;山西戲劇職業學院對培養晉劇人才的課程“山西民歌”“山西鼓樂”等。所嘗試的立足本地民族音樂文化,打破我國“西化音樂教育”的傳統體系,探尋多種人才培養格局,在校園文化傳承方面具有帶頭示范作用。所以,我們不應拘泥于傳統的音樂教育形式與內容,而要立足本土文化,發掘本民族音樂文化,開發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的音樂課程。

    (三)采用信息化的教學資源與手段,取得學生學習傳統音樂文化良好的效果

    1.建立虛擬仿真、混合學習一體化及立體化的教材、資源庫

    對于多彩、瑰麗的傳統民族音樂文化,大可采用圖文聲像并茂的方式,不僅呈現其音樂文化部分,同時可展現民族服飾的魅力,以及多姿多彩的民族風俗、民族風格建筑等穿插音樂文化歷史、故事等,對學習者的感官形成綜合刺激,營造一種交互式的學習環境。

    2.采用慕課、微課、翻轉課堂、云課堂等多種信息化教學手段

    打破傳統的課堂講授民族文化或單一傳授民族音樂技能,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選取慕課、微課、翻轉課堂、云課堂等信息化教學手段,這些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各具特點,如慕課具有大規模、開放性的特點;微課具有教學時間短、內容少且主題突出,可以進行趣味制作的特點;翻轉課堂具有教學信息清晰明確、復習預測方便快捷的特點;云課堂是具有網絡互動性的學習模式。重新構建學習者學習流程,達到任何時間、地點都可以在移動計算設備幫助下呈現學習內容并提供師生雙向交流的學習,使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吸收內化”的學習過程效益提升。

    (四)關注過程學習效果、在線動態測試及時評價的考核方式

    用互聯網和計算機設備,通過或搭建一些平臺,如微信、各種自媒體或打造學生自我評價APP等方式,形成一個動態的、過程性的、交互式的,可以實現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互評、師生互動的評價方式,作為學生素質教育的參考,其學習過程可以被量化、記錄和跟蹤,同時,不再進行終結性考核。也可以把一些民族音樂文化的知識點設計成為充滿趣味性的闖關游戲,讓學生們輕松、愉快地學習枯燥的理論知識??傊?,不可否認的是,社會各界對于振興傳承傳統民族音樂文化所做出的努力與貢獻,也的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面臨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以及經濟的轉型,一些民族音樂傳承人后繼無人、民族音樂傳唱度不高等也是現實情況。傳統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在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的理念下,適應新時期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發展,對于傳承傳統民族音樂文化來說是機遇同時也是挑戰。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化技術有效地對傳統民族音樂文化進行傳承、利用和發展是音樂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責任與擔當。

    參考文獻

    [1]遲燕瓊.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的文化傳承功能[J].民族藝術研究,2008(3):52-56.

    [2]國務院辦公廳.(2005).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2010(12)19.取自網絡.

    [3]黃祥鵬.傳統是一條河流[M].北京:人民音樂出本社,1990.

    [4]馮光鈺.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學校音樂教育[J].中國音樂,2003(1):20-22.

    [5]陳雅先.論音樂文化與音樂教育的關系:兼談音樂傳承之文化與音樂文化的傳承[J].音樂研究,2000(3):93-98.

    [6]任愷.“互聯網+”思維下的音樂慕課與音樂教學創新[J].中國音樂,2018,151(3):146-151,189.

    作者:康康 單位:重慶旅游職業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性生活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实拍在线| 成人免费v片在线观看| 成人a毛片视频免费看| 成人αv在线视频高清| 国产成人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99热成人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欧美成人|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成人国产永久福利看片| 久久精品国产成人| 在线观看www成人影院|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久久| 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成人福利在线| 在线观看国产成人AV天堂| 亚洲AV无码成人黄网站在线观看| 成人A级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观看在线看|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欧美成人午夜片一一在线观看| 噜噜噜亚洲色成人网站| 国产成人麻豆tv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乱码大片a毛片| 欧美成人观看免费完全| 色老头成人免费视频天天综合 | 成人午夜免费福利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成人网站| 成人毛片100免费观看| 韩国成人在线视频| 久久久www成人免费精品| 91成人爽a毛片一区二区| 一级成人理伦片|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综合在线| 成人无遮挡毛片免费看| 好男人社区成人影院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