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學校美育傳統戲曲藝術作用發揮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美育是全面發展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它不但培養學生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還能對學生德、智、體等其他方面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戲曲不僅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最富有代表性的藝術形式之一,也是美育中不可或缺的內容。研究戲曲美育對弘揚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培養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建設者具有重要意義。研究通過對鄭州、開封、新鄉、洛陽四地市學校戲曲美育的開展現狀進行調查,分析戲曲美育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議。
美育“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源于上下五千年傳承至今的優秀傳統文化。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許多富有人文精神、哲學思想及道德理念的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歷經磨難而生生不息,它們是中華民族的思想寶庫及發展動力,是中華民族文明傳承的精神支柱。戲曲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最富有代表性的藝術形式之一,開設戲曲課程,能夠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因此戲曲理應成為美育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河南自古以來就被譽為中國的“戲曲之鄉”,戲曲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在河南可以說是源遠流長。研究擬以戲曲為切入點,研究傳統文化的美育價值,探討以傳統文化形式進一步做好美育工作的可行性。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以戲曲美育的現狀為研究對象,調查樣本為鄭州、開封、新鄉、洛陽四地市學校的師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通過互聯網工具查閱大量文獻資料,為研究的設計與分析提供充足的理論依據。
1.2.2問卷調查法根據研究需要,科學設計調查問卷,目的在于了解鄭州、開封、新鄉、洛陽四地市共45所學校戲曲美育的開展情況。使用微信金山表單電子問卷,共獲取問卷數據673條,其中教師數據155條,學生數據518條。
1.2.3數理統計法研究采用數理統計分析法,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并繪制表格。
2調查結果
2.1戲曲美育課程開設情況
調查顯示,鄭州、開封、新鄉、洛陽四地市學校多數開設了美育課程,僅有2所學校未開設美育課程,有39所學校的美育課程涉及戲曲內容,占比為86.67%。
2.2學校美育存在的問題
調查中發現,教師們認為在學校美育開展過程中,普遍存在領導對美育不夠重視的情況,造成師資及教學設備配備不足,影響了美育的效果。
2.3學生在美育課程中的學習狀態
調查顯示,92.08%的學生對美育課程很感興趣,學習積極性高,能夠全身心投入學習;僅有1.16%的學生對美育課程不感興趣。
2.4學生對戲曲課程的喜愛程度
結果顯示,44.98%的學生喜歡戲曲,并且非常愿意學習戲曲知識;49.61%的學生興趣不高,但愿意在課堂上學習戲曲知識;有5.41%的學生不愿意學習。
3分析討論
3.1現階段學校美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美育與“德、智、體、勞”相互促進,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開展美育教育,通過欣賞美好事物和優秀藝術形象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情感和思想,幫助學生認識美、感受美,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這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堅定學生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和創造一切美好事物而奮發向上的決心和信心。隨著社會的發展,美育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甚至有了“文盲不可怕,美盲更可怕”的說法。但是迫于教學壓力,很多學校在美育工作上依舊存在高調宣傳而低調落實的情況,美育仍是教育的薄弱環節。2015年,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就曾表示,對美育育人功能認識的不到位造成了學校美育工作的滯后,一些學校美育教學資源及師資配備嚴重不足,重應試輕素養,存在應付、擠占美育課的現象,使得美育成為整個教育體系中的薄弱環節。在此次調查中,就有2所學校未開設美育課程,其他學校雖然開設了美育課程,但多數教師還是認為領導對美育不夠重視,嚴重影響了美育效果。戲曲藝術雖然在我國源遠流長,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科技的進步及網絡的普及,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許多學生追求“小鮮肉”、沉迷網絡虛擬世界,審美方式和審美趣味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優秀傳統文化受到了一定的沖擊。與其他藝術形式相比較而言,戲曲藝術注重程式并且形式繁復,對于學生來說,接受和欣賞戲曲存在一定的難度。但令人欣慰的是,在調查中發現,雖然非常喜歡戲曲的學生不到一半,但是在學習壓力大、學習枯燥的情況下,學習戲曲可以讓學生得到精神放松與情感升華,因此絕大多數學生能夠認真對待學習內容,以飽滿的熱情完成學習,掌握戲曲知識。
3.2傳統文化的美育價值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源于上下五千年傳承至今的優秀傳統文化,傳統文化中蘊含著民族的氣質,是民族傳承與發展的基石。教育是文化傳承的重要手段,而傳統文化中包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學生通過鑒賞傳統文化,可以將其中美的元素轉化為自己的精神力量,繼承和發展文化精髓,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堅定文化自信。因此,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中,以美育人,是我國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建設者的重要環節,更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
3.3戲曲的美育功能
戲曲傳承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它以獨特的表演形式展現百姓生活,歷來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戲曲表演形式往往是載歌載舞,有說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體,優美動人,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種類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戲曲內容豐富多樣,塑造的優秀藝術形象更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的情感,塑造健全的人格。經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與發展,戲曲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底蘊,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是美育工作的寶貴資源。
3.3.1戲曲能夠提高個人素養戲曲是一種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等綜合形成的舞臺藝術樣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戲曲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教育價值。戲曲作品往往通過不同的戲曲人物和戲曲主體顯示其崇高的靈魂美,這種美把人性從粗野的世俗中解放出來,驅使審美主體追求精神上的完美。戲曲舞臺上有許多弘揚愛國主義的經典劇目,如豫劇《花木蘭》《穆桂英掛帥》演繹了巾幗不讓須眉,為保家衛國、抵御外敵、前仆后繼、征戰沙場的不朽傳奇;京劇《紅燈記》《沙家浜》重現了中華兒女為取得民族解放而與侵略者進行頑強斗爭的歷史場景,學生們在欣賞、學習這些劇目時,會被劇中充盈的浩然正氣所鼓舞,其愛國情懷也會被激發出來。戲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粹,除了蘊含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還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濃郁的人文精神。如經典越劇《五女拜壽》,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孝悌”精神;河南曲劇《卷席筒》,彰顯了手足之情,捍衛了世間正義。因此,將戲曲融入美育教學,用作品感動和鼓舞學生,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還能實現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
3.3.2戲曲能夠提高審美能力有學者評價戲曲“是一種經過高度提煉的美的精華”,它通過獨特的唱腔、優美的身體動作,在不大的空間營造具有示意性的環境,展現富有內涵的故事情節,其魅力別具一格。戲曲具有“唱、念、做、打”四種藝術表現手段,其中“唱”是指歌唱,“念”是指音樂中的念白,戲曲的絕大部分由“唱”和“念”來完成。戲曲中的唱詞常來源于詩詞歌賦,采用押韻、對偶等表現方式,演唱起來朗朗上口,而唱腔或淳樸流暢,明快抒情,唯美典雅,或鏗鏘有力,熱情奔放,節奏鮮明,顯示出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給人帶來聽覺上美的享受。“做”和“打”是指戲曲中的形體表演,包含舞蹈、武術、雜技等元素,演員通過肢體動作來表達內心情感,表現故事所處的場景,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均體現了戲曲演員的身段美、行動美,特別是武生在緊密的鑼鼓點中連串的小翻、空翻等更是給觀眾帶來視覺上的享受。另外,戲曲中華麗的戲服及其精美的刺繡,在舞臺燈光的映襯下美不勝收,還有體現人物性格特征的臉譜的勾畫,將人類情感形式符號化,使中國戲曲的審美不僅具有中國特色,更具有跨民族、跨時空、跨文化的普遍審美價值。學生在接觸戲曲的過程中就能被其中所蘊含的藝術之美所感染,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從追求膚淺的美逐漸提升到追求高雅藝術的美,在無形之中達到美育。相比其他藝術形式,戲曲可以全面地培養學生的審美趣味,提高他們的審美格調。之后,學生自然有可能去追求一種更有意義、價值和趣味的生活,他們的人生境界也會得到提升。
4建議
學校在開展戲曲美育時,要克服“純寓教于樂”和“新技能主義”傾向,著重構建新人文精神,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讓當代審美教育活動適應新時代文化發展現狀。學校是傳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陣地,學校在開展戲曲美育工作時,可以將戲曲鑒賞、戲曲學唱等融入學生的課程中,讓學生在學習中實現美育,吸引更多的學生關注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文化;還可以開展“戲曲進校園”等活動,邀請專業團隊為學生帶來“美的盛宴”,既能豐富學生的文化精神生活,又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偉.文化自信視閾下戲曲美育思想的歷史實踐與新時代建構[J].中國冶金教育,2019(2):112-115.
[2]肖俊.芻議文化自信與美育教學[J].美術大觀,2019(3):114-115.
[3]陳彥如.“文化自信”視野下當代高校美育教育的建構與反思[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7(8):139-140.
[4]王超.基于文化自信的大學生美育教學方式初探[J].藝術科技,2018(11):3-4.
[5]郭克儉.中國傳統戲曲的人文內涵[J].美育學刊,2019,10(1):46-51.
[6]何駿.基于傳統戲曲藝術的美育范式的路徑與問題[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0(4):87-90.
[7] 汪俊武.論中華 優秀傳統文化在 高校美育中的價 值與運用 [J].蘇州科技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7,34(4):97-101.
作者:馬宏霞 單位:鄭州工程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