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國際貿易與生態環境關系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關系
1.1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認識
始于1972年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聯合國人類環境研討會上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概念,到現在已經發展了近半個世紀。在這漫長的經濟發展過程中,生態環境的破壞始終存在,雖然早已有各種聲音警示我們重視環境保護,從1981年美國布朗的《建設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出版,到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出版《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再到1992年聯合國通過的《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21世紀議程》等文件,分量越來越重的報告和文件都向世界展示人類對環境的擔憂和環境保護的任重道遠。從最初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提出到可持續發展在經濟領域和社會領域的延伸,也展示了人們對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推動的廣度。可持續發展概念提出后,關于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話題就一直處于熱議中,人類在追求經濟增長所帶來的社會福利的同時也將導致地球自然資源的消耗和一些不可逆的生態環境破壞。人類的生存環境已經發出警示,避免環境危機的有效途徑就是建立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均衡發展。意識到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后,如何測度和評價可持續發展并指導實踐中的可持續發展就迫在眉睫。各類測度指標應運而生,所有的可持續發展指標中都把生態環境作為重中之重。國際科學聯合會(ICSU)所屬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SCOPE)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合作提出了高度綜合的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的人類活動和環境相互作用模型,解釋了兩者之間存在的四個方面的相互作用,同時選取了25個表征著四個方面相互作用的指標,構成了環境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除了國際的各種組織提出相關測度指標外,各國也結合本國的實際情況,制定符合自己發展的指標體系。2017年12月19日,中國首次了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研究成果。研究對可持續發展、低碳發展、綠色發展等指標體系進行系統分析,建立了符合中國國情的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CSDIS)。
1.2保護生態環境是可持續發展道路上的難關
人類追求經濟發展,推動貿易全球化的結果是財富的不斷增長,是貪婪和賺取的不斷滿足,也使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厄爾尼諾現象持續時間之久,影響深度之大都是生態環境向人類發出的警示。生態環境的外部性使得各國都不可能獨自面對生態環境,只有大家共同行動起來,才可能給我們和子孫后代留有一片藍天。雖然各國都已經意識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進行環境改善,但是從全球來看,生態環境問題發生了區域性的變化,生態環境的惡化通過國際貿易更多的向發展中國家滲透。這種區域化的調整并不能改變全球生態環境惡化的最終結果,只能是延緩了發達國家環境惡化的腳步,但是發展中國家就要首當其沖的承擔環境的“回饋”。
1.3生態環境發展的戰略思考
20世紀經濟學家凱恩斯指出,“只要我們放眼未來,則經濟問題就絕不是人類所面臨的永恒的問題。”但是,當今世界面臨著如何處理經濟與環境的關系問題。因此,只有擺正經濟發展及國際貿易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凱恩斯的愿望才能真正實現。在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目標過程中,我們需要有效處理以下問題:首先,我們要理清生態環境中的國家、市場與社會狀況的關系問題,要充分做到各司其職。國家機器要避免環境監管過程錯位和缺位問題;市場運作中要防止利益誘導下實際環境保護被利益架空問題;社會全方位參與環境管理中心的責任不清,參與渠道不暢的問題。這些問題亟待我們在處理生態環境問題時要充分協調國家、市場和社會各個主體之間的關系,做到環境保護中“不缺、不漏、不扭曲”。其次,要充分意識到生態環境建設是長期的戰略部署,要讓各級政府對生態環境建設保持穩定而持續增長的注意力。要在制度方面設立長久的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確保制度不因部門領導人的變更而變化;同時需要加強地方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建設,完善局域范圍的環境立法。最后,我們要具體落實優化空間格局,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生態環境建設要先解決空間開發失衡、區域發展不協調等根源問題,因此需要優化國土空間結構;同時我們要放棄沉重的發展包袱,調整經濟發展中的能源結構,合理利用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型,達到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
2可持續發展的國際貿易問題分析
2.1可持續的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研究
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要求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求還要滿足后展的需要。國際貿易作為中國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在經濟全球化和自由化浪潮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國際貿易可持續發展是全球經濟持久發展的動力源泉,它的實現要求國際貿易與社會效益、經濟環境等密切相關,并相互間形成良性互動發展。在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指導下,傳統能源密集使用生產的商品在國際貿易的比例下降,新能源成為國際貿易追逐的方向,搶占新能源市場是國際貿易關注的重點;國際貿易的地區格局也發生變化,技術壁壘引導下的國際貿易促使貿易向發達的技術強國集中,由此還會引發貿易參與國之間政治和經濟利益的對比變化,并促使貿易規則發生相應變化。
2.2國際貿易可持續發展的困境
2.2.1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傳統要素存量不均衡
經濟全球化通過帶動商品的跨國流動替代要素的跨國流動,按照要素稟賦理論的觀點,落后的發展中國家通過國際貿易向世界提供附加價值較低的要素密集生產的產品,發展中國家以高消耗要素為代價融入國際貿易,短期帶動經濟增長,長此以往,要素的稀缺性更加突出,尤其是不可再生得自然資源。當今世界經濟發展以及不同國家之間資源存量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資源的消耗速度。一些發達國家為了緩解本國資源壓力,采取以國際貿易的方式進口資源,從而實現保護本國資源的目的。發展中國家資源的過分開發,對生態環境產生了嚴重的破壞。
2.2.2全球技術引領的創新資源的集聚加劇資源的不均衡
十年前的美國金融危機引發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各國為了自保都不同程度進行貿易干預,海外投資減少,國際市場需求放緩,這些都引發人們對貿易增長的擔憂,傳統的比較優勢的影響力日漸下降,在這一背景下,創新資源成為貿易和經濟關注的焦點,基于資源創新的科技研發投入也在大幅提高。作為主要的創新主體,歐盟和美國及日本一直是備受關注的,根據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2014年的數據表明創新已經成為全球潮流,但是全球創新格局并未發生大的變化,發達國家憑借在創新投入中的雄厚資金以及良好的創新產出加之極高的產出回報繼續引領世界創新浪潮。發展中國家近幾年也加強了創新投入,但是在科技影響力方面明顯弱于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產期在技術領域內以來技術轉移,在商品生產周期中處于模仿國地位,這種技術創新的歷史和現實都讓我們不可回避的意識到,在創新競爭中,發展中國家競爭劣勢日漸突出,尤其是在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的情況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技術鴻溝”愈發明顯。由“技術鴻溝”所引發的新能源產品也表現出高度的集聚,異軍突起的新能源貿易也主要掌控在發達國家。
2.3國際貿易可持續發展的思路
鑒于經濟全面的“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作為經濟發展的支出之一,國際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備受關注。實現貿易的可持續發展,首先需要一國對其生產結構進行調整,傳統粗放型的生產模式是經濟量化發展的表現,在中國經濟從“重量”向“重質”發展的轉變中,生產結構調整首當其沖,原本廉價要素的高投入使用的商品出口結構也要予以改變,積極推進新型資源建設,減少不可再生資源需求。堅持可持續貿易發展的戰略,要求重新審視和處理各個利益主體的沖突,將國內生產和國外需求有效結合,對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實現統一的把握。從而實現國際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其次,我們要重視國際貿易中的綠色營銷和綠色物流。國際貿易的可持續發展還應重視綠色的營銷理念和推進綠色物流發展。外貿企業營銷決策的制定必須考慮對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對環境的有效保護,這是綠色營銷首要的考慮。基于綠色生產及營銷的考量,外貿企業需積極生產滿足消費者需要的綠色產品,采用先進技術改良生產,利用先進的生產理念提升管理效率,通過生產和管理的改革,降低能耗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這樣企業在保護環境的同時還能降低成本;在綠色物流方面,企業也要合理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和大數據的支持,優化物流布局和規劃,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注重對運輸車輛的養護,使用清潔燃料,倉庫選址要合理,有利于節約運輸成本,另一方面,倉儲布局要科學,使倉庫得以充分利用,實現倉儲面積利用的最大化,減少倉儲成本。通過貿易的生產結構優化,配以綠色營銷和管理,借助綠色物流的推動,實現貿易全流程管理的綠色觀念。推動貿易的可持續發展也助推生態環境的優化。
3可持續發展下的生態環境與國際貿易的分析
自2018年1月中國正式實施禁止“洋垃圾”進口以來,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度也相繼對“洋垃圾”宣戰。這一系列的變化都促使人們重新看待國際貿易以及由此帶來的生態環境保護的問題。如何促使國際貿易與生態環境良性協調發展,這已成為我們關注的重點。
3.1可持續發展下,國際貿易與生態環境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3.1.1國際貿易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可以助推環境保護的實施
國際貿易促使貿易各國在比較優勢基礎上進行勞動分工精細化,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國際間資源的配置效率提高,達到產出增加,經濟增的目的。同時有效利用國際需求,促使企業實現規模經濟,推動經濟增長;國際貿易促使本國產業結構技術升級,通過先進技術的引進和在生產中的應用,助推本國的經濟增長。經濟增長也為環境保護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支持,根據Urossman的實證研究,隨著人均收入的增加,污染水平呈先增后降的趨勢。因此當經濟增長,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時,人們對高質量生活環境的需求欲加強烈,一方面,人們會在消費領域內選擇綠色產品,這種綠色消費的理念降低了消費品對環境的破壞;另一方面人們選擇“用腳投票”的行為在帶動優勢資源集中的同時也促使各地政府強化對環境的保護。貿易中的原產地要求具有向進口國消費者提供物品原產地的準確信息,給予生產國的生產者提供市場差別化的同時,也在一定領域內促使人們對國際貿易商品的生產環境標準提出更高要求,企業在選擇生產時就要把環境因素納入考慮范圍,環境成本也就成為生產成本不可忽視的構成。
3.1.2可持續的生態環境建設促進國際貿易健康發展
國際貿易的發展離不開生態環境和資源的支持。可持續的生態環境不僅為貿易生產提供優質的生產基地,確保生產的商品迎合全球消費者綠色要求;優質的環境資源直接參與貿易,另一部分的環境資源可以通過人類勞動對環境資源的改造轉化而適應貿易需求,這部分是發展中國國家參與貿易的主要構成。例如一些生態環境較好的國家利用原產地的影響力而拓展國際貿易,新西蘭的奶源就是典型的例證。因此,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吸引消費者的跨境消費,而且在產品出口方面也占有一定的優勢,從而促使貿易得到健康發展。
3.2國際貿易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合作困境分析
3.2.1外溢性的生態環境會使貿易的全球“搭便車”行為擴張
當一項經濟行為主體在實施自己的行為時對外部其他主體產生成本或收益的不對等問題時就產生了外部性。而生態環境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容易導致其成本和收益的外部性,國際貿易中跨國公司的遷徙主要表現為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這種產業的戰略轉移短期內可以帶動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而這種經濟發展的代價卻是落后生產所帶來的環境污染。隨著國際貿易的進行,商品和服務的國際間流動會使一些“攜帶”的污染源也隨著由一個國家轉移到另一個國家。貿易中這種主觀或客觀攜帶的污染源卻由于技術、政策等因素而不能得到市場有效的監管,從而不能在源頭防止生態環境的跨國界污染行為,正是由于“搭便車”行為的存在,以及人們的短視現象,所以在國際貿易中,一國難以主動在貿易中強制約束生態環境的跨國界影響。
3.2.2追求經濟發展和貿易增長導致生態環境的極端變化嚴重阻礙貿易的正常進行
發展中國家為了達到快速經濟增長的要求,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粗放型經濟和貿易增長,經濟總量在增長的同時也為環境保護埋下重大隱患,而且這種環境的隱患沒有被有效重視就會在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出現環境惡化的極端影響,例如稀有物種的絕跡,不毛之地的增加和厄爾尼諾現象的頻發等。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如超過環境的承受能力,將會使之受到不可逆的影響,而這種情況一旦發生,將使人類的生存面臨嚴重威脅。發展中國家在長期的經濟發展和貿易中如果沒有有效的保護環境的制度和政策,將使原本“虛弱”的生態環境遭受更為嚴重的破壞,而生態環境的這種惡化會使資源稀缺性更為突出,也會受到各種綠色貿易壁壘的制約,貿易條件惡化。
4結論
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一國生態環境可能會得到改善或者更加惡化。雖然國際貿易與生態環境之間不是完全對立關系,但是生態環境的外部性卻會誘發國際貿易主體的“自利性”行為產生。因此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國際貿易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各國之間要堅強合作,要讓全世界的每個人從內心意識到,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與我們休息相關的地球生態環境不僅給我們帶來自然資源,同時也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唯一源泉,因此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們和后代都要始終重視的戰略議題。在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的今天,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問題尤為突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所產生的各種關于環境治理的理論都是在特定條件下的結論,實際中,各國在指定貿易政策時都是考慮本國的實際情況,難以兼顧其他國家甚至更大范圍。因此難以實現有效合作,以共同推動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因此,作為生態環境的“重災區”發展中國家就更需要指定保護本國生態環境的貿易標準和貿易政策,以實現對外貿易與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
作者:王華玲 單位:福州外語外貿學院 經管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