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國際新聞傳播媒介素養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媒介素養的定義
對媒介素養的研究最初源于西方發達國家,其中以來自英國、美國和加拿大學者為代表,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媒介素養的外延和內涵,并對媒介素養的重要意義作了分析。綜合不同學者和研究機構的研究成果,關于媒介素養的定義,主要有兩種核心觀點:一是將媒介素養視為利用媒介獲取并傳播信息的能力;二是把媒介素養與媒介教育聯系起來。根據加拿大安大略教育部的定義,媒介素養是一種教育,其目的在于增強受眾理解和鑒賞媒介內容的能力,使其了解媒介信息傳輸和加工過程,從而清楚地認識到媒介內容的本質特性,即媒介內容并非是現實的單純再現,而是對現實的構建。美國著名學者杰姆斯•波特在他的專著《媒介素養概論》一書中對媒介素養作了詳盡的論述。他認為,媒介素養是人們接觸媒體和詮釋媒介信息的視角。這個視角的構建取決于人們的知識結構,知識結構較為完善、層次較高的人具有相應較高的媒介素養能力,相反,知識結構較雜亂膚淺的人,其媒介素養水平也相對較低。他認為媒介素養具有以下特點:媒介素養不是一個絕對概念,也不是一個單一的范疇,有的人媒介素養較高,有的較低,但這種狀況總是處于不斷的變動之中,通過后天的習得,媒介素養會不斷提高。媒介素養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不斷提升。
媒介素養是一個復合體,由認知、情感、審美和道德四個層面構成。認知即個體對信息的加工和思考過程;情感指人的情感感知能力;審美則指以藝術的眼光評價和理解媒體內容的能力。道德層面指從媒介信息內部提取價值觀念的能力。認知和情感層面是媒介素養的較低層次,而審美和道德層面則是媒介素養的較高層次。媒介素養能夠增強人們正確解讀媒介信息的能力。美國俄勒岡大學媒介研究學者加里•凡潤頓對媒介素養也作了闡述。他認為,衡量一個人是否具備相應的媒介素養,不僅看他能否獲取和接受信息,而且看他能否用筆、紙、電腦、照相機、錄音機、錄像機等進行信息交流。也就是說,一個具有媒介素養的人能夠熟練運用多種媒體進行信息交流,就像過去只用語言文字交流一樣自然。文獻研究顯示,盡管不同學者對媒介素養的闡述有不同的側重點,但普遍的認識是媒介素養不是與生俱來的能力而是需要通過后天的學習才能得到的。這里所涉及的媒介主要是指諸如電視、廣播、網絡等以視覺聽覺符號系統為特征的新型媒體。多數學者認為,在現代社會,媒介素養不僅僅是從事大眾傳播活動工作人員所應具有的素質,而是文化人應該具有的普遍素養,這體現在能夠有選擇的獲取,并有能力解讀現代媒體信息的深層意義,最終還能親自創造自己的媒介產品。由此可見,媒介素養概念的提出無疑是對信息時代人們素質的一種更高要求,是對傳統“有文化”概念,即說文解字能力的延伸。人們必須接受必要的教育,使自己具有較高的媒介素養,所以有些學者把媒介素養和教育相聯,在某種意義上把媒介素養等同于媒介教育。那么,在傳播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國際新聞傳播從業人員的媒介素養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呢?下文將著重探討這一問題。
二、國際新聞傳播與媒介素養
國際新聞顧名思義是跨越了一國國界的新聞,它是國際傳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關于國際新聞的形態,學界有以下主要觀點:一種是把對發生在本國之外的新聞事件進行的報道視為國際新聞,我們可以將其稱之為“世界新聞觀”,這種觀點為中國媒體界普遍認可。我國家喻戶曉的《新聞聯播》節目里設有的“國際新聞”欄目,就是“來自外國的消息”。《人民日報》里的“國際版”也是關于中國以外新聞事件的報道,這些都屬于國際新聞的范疇。照此理解,最地道的國際新聞莫過于《世界新聞報》、《環球時報》等專名媒體。另一種是把對外宣傳視為國際新聞,可以稱之為“對外宣傳觀”。這方面,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做法較為典型。屬于這一類型的還有《中國日報》、中央電視臺英語頻道、上述各單位的英文網絡版以及一些其他英文報紙(如Shanghai Daily)和電視英語新聞節目等。把上述媒體的新聞傳播視為國際新聞傳播是完全有道理的,因為他們的傳播對象是國外,而對外國受眾來說,這些信息都來自本國之外,自然是國際新聞,盡管都是關于中國的報道,更何況上述媒體都有“名副其實”的關于世界性事件的國際新聞報道。還有些學者把全球性的新聞報道視為國際新聞,認為國際新聞傳播實際上是世界性新聞媒介機構從世界各地采編信息,并向“世界受眾”傳播的活動。這種觀點可以稱之為“國際傳播觀”。按照這種觀點,新聞傳播的主體,即媒體,不屬于某個國家或某個地區,而是不受任何政府支配的跨國媒體,而受眾也不限于某一地區或國家,是國際受眾群體,這一觀點是信息全球化的具體體現。基于這一觀點,諸如CNN、BBC一類世界媒體一般所傳播的新聞皆屬此例。從以上三種觀點中不難看出,“跨國界”是國際新聞傳播的顯著特征。不管是“世界新聞觀”、“對外宣傳觀”還是“國際傳播觀”都強調新聞傳播活動的世界性或國際性。相比較,從傳播方向上看,“世界新聞觀”和“對外宣傳觀”都是單向的,前者是“引進來”,后者是“傳出去”,而“國際傳播觀”則是交互的,既有“引進”又有“外播”,新聞傳輸的范圍更為廣泛。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國際傳播觀是國際新聞的廣義范疇。采取這種廣義的國際傳播觀,有助于構建全球化的信息交換平臺,促進我國與世界各國的相互了解。在經濟一體化和信息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中國要融入世界,讓世界聽到中國的聲音,中國的媒體自然肩負著對內傳播世界信息、對外宣傳中國的雙重責任,以便讓中國了解世界,也讓世界了解中國。與此相一致,我國國際新聞從業人員的媒介素養也必然具有雙重性:對國內受眾主要是做好“報道世界”的工作,對國際受眾則要履行“宣傳中國”的職責。這是時代賦予中國國際新聞傳播工作者的特殊使命。從結構上來講,國際新聞作為新聞傳播活動的一種,必然具有所有新聞活動的一般屬性,即新聞性和大眾傳播性。除此以外,因為國際新聞是跨越國界的新聞傳播活動,那么還應具有涉及不同國家文化交融的跨文化性。新聞性。新聞性本身包含大眾性,但新聞又不同于諸如電影等其他大眾傳播內容,因而這里專門與大眾性區別開來。把新聞性作為第一要素提出來是十分必要的,因為新聞性是國際新聞傳播的根本屬性,是它賴以存在的前提。國際新聞可以有不同的形態,但哪一種形態都離不開新聞這個中心。這就是說,國際新聞從業人員首先必須是新聞工作者,必須具備新聞業務所要求的一切基本素質。大眾傳播性。新聞傳播依賴的載體是大眾傳媒,因而必然具有大眾傳播性,這對于國際新聞傳播也不例外。任何形態的國際新聞都具有大眾傳播的一般屬性,例如傳播要借助于大眾媒介工具、新聞受眾具有廣泛性、不確定性、自主性等特點,所傳播的新聞信息要有實效性和可信性等。這就意味著國際新聞工作者必須能夠熟練運用大眾傳播工具,認識大眾傳播的內在規律和特點,并熟知大眾傳播的各種方法和技巧。跨文化性。按照“媒介文化”(mediated cul-ture)研究的觀點,“新聞現象是一種文化現象,新聞文化是一種傳播文化和文化傳播”。如前文所述,國際新聞是跨越國界的新聞傳播活動,這就必然涉及不同文化背景人員之間的交流,即跨文化交流,這一特點決定了從事國際新聞傳播的工作人員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新聞工作者,而且還是跨文化傳播者。因此,國際新聞傳播還具有跨文化的特性,這一點是國際新聞區別于一般新聞活動的特殊屬性。總之,跨國際、跨語言、跨文化的性質是國際新聞的特殊性,它決定了國際新聞工作者除了具備一般新聞業務的基本素養外,同時還必須具備跨國際、跨語言、跨文化的媒介素養。
三、跨文化傳播中的語言和文化差異
國際新聞傳播是跨越國界的信息流通,這種傳播活動的載體是新聞信息,但其實質卻是跨文化交際(或跨文化傳播)的具體表現形態之一,在傳播過程中承載著不同國家和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所謂跨文化交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信息發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間的交際;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信息的編、譯碼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進行的交際就是跨文化交際”。國際新聞傳播主體,即作為信息發出者的新聞工作人員,將異國的新聞事件通過一定的文化視角進行解構、編碼形成“國際新聞”,再將其傳輸給作為信息接受者的本國受眾,這一過程正是一個交互的不同文化背景之間的編譯碼過程。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國際新聞是通過大眾媒介進行的跨文化交際。作為跨文化交際的一種,國際新聞傳播活動具有跨文化交際的一般屬性,即在新聞信息傳播過程中涉及到不同文化和語言的交流與轉化。在這一過程中,語言和文化的恰當交流與轉化成為國際新聞傳播是否有效的關鍵因素。不同的文化和語言都有其獨特的傳統。了解各國文化尤其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是從事跨文化交際的基本前提。一些文化研究學者認為,中國文化中人們交際的目的是“貫和”,通過談話融洽關系,言語表達比較委婉。而西方文化特別是美國文化中人際交流的目的是“個人本位”,在于通過說服、規勸來伸延自我,言語表達上比較直接。這一點體現在對應的語言及其使用上也有差異。語言文化的差異往往表現在實際交流中。在東方特別是中國,語境對言語行為的影響很大,同樣一句話在不同的語境下意義會大相徑庭,這也就是所說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道理。而西方人在很大程度上靠清晰的言傳,語境雖然也發揮一定的作用,但是與東方相比還是相對較弱,也就是為什么西方人更注重“face value”,即相信言語本身。
與此相似的是,在漢語、英語篇章結構對比分析中我們也能得出相同的結論。中國人在談論某一問題時,不是直接切入主題,總是經由一個次要到主要,由相關背景信息到話題發展的過程。人們在向別人提出要求時,總是先陳述原因、背景,以使對方有個思想準備,引起對方同情和理解,之后才提出自己的具體要求。西方則相反,他們徑直提出要求,開門見山,對原因的陳述則有可有可無。對于國際新聞傳播來說,哪些跨文化因素制約著傳播效果呢?實際上,文化差異存在于國際新聞傳播的整個過程。我們以中美文化差異為例,從傳者、傳播方式和接受心理這三個方面來分析。首先從傳者來看,由于新聞傳播主體———新聞記者是有意識、有思想的人,導致新聞信息傳播或多或少都會受到新聞記者本身文化背景和意識形態的影響。中美記者所處的文化背景不同,所持有的價值取向也不盡相同,這就會反應在新聞報道上兩者選用的視角和敘述方式不同,最后有可能導致同一新聞事件不同記者的報道卻會使受眾得到不一樣的信息,這一點在國際新聞報道特別是有關國際政治事件的報道中表現得十分明顯。這當中除了新聞記者本身的偏好所致以外,更多的是不同文化和價值取向所使然。其次從傳播方式來看,中美屬于不同的文化語言體系,因而在敘述結構、語言習慣和表達風格上有很大的差異性,這些差異性也反應在新聞傳播活動之中。根據文化語境的相關理論,中國文化屬“強勢語境”,所傳播的信息很多情況下不是靠傳者直截了當地說出來,而是靠聽者“悟出來”。在交流方式上,中國人一般重含蓄,忌直言。在表達風格上,漢語講究工整對仗、和輒押韻等技巧。與之相對,美國文化屬于“弱勢文化”,傳播的信息主要靠傳者明白地說出來,而不是靠聽者“悟出來”。在交流方式上,美國人喜歡直截了當,開門見山。在表達風格上,英語一般講究簡潔、明確。最后從接受心理來看,由于不同的認知習慣,中美在傳播取向上有很大的不同。中國人受幾千年儒家傳統文化的影響,重視社會關系、和諧統一,因而傾向于采取集體取向的主導模式。與此相對,美國人更注重自由平等和個人價值,所以傾向于采用個體取向的主導模式。這就是為什么對于同一新聞事件的報道,中國記者的視角可能更突出集體觀,而美國記者的視角往往會從個體本身出發。
四、結語
總之,語言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的最大障礙,也是制約國際新聞傳播的關鍵要素。認識和理解這些差異有助于中國國際新聞傳播工作者更好地肩負起“報道世界、宣傳中國”的雙重任務。認識并能夠正確處理這種語言文化差異則是國際新聞工作者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結語總結起來,媒介素養作為現代信息社會人們利用媒介獲取信息、傳播信息的一種基本能力,是社會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傳播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國際新聞傳播越來越活躍,成為全球新聞流通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我國國際新聞媒體肩負著讓中國了解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的雙重使命,所以我國國際新聞從業人員一方面必須具備利用多樣的媒介來認識世界并能全面、客觀地報道世界的基本媒介素養,另一方面必須掌握怎樣向世界積極有效地傳播中國的媒介手段和技巧。由于國際新聞傳播具有跨國際、跨語言、跨文化的特征,所以認識語言和文化差異,培養跨文化傳通的能力,自然也是國際新聞從業人員所必備的素養。也就是說,國際新聞從業人員必須具備的是跨國際、跨語言、跨文化的媒介素養。
作者:孟毓煥 麻爭旗 單位:北京理工大學國際交流合作處 中國傳媒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