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媒介素養教育的發展與價值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作者:莊志輝、賀芬 單位:華僑大學黨委宣傳部
1.媒介素養概念及內涵
媒介素養是指獲取、分析、評價和傳播各種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種媒介信息服務于個人的工作和生活所需的知識、技巧和能力,包括人們面對傳媒的各種信息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創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應能力。媒介素養是聽說讀寫等傳統素養的延伸,是人們在現代社會必須學習和具備的一種能力。媒介素養一般包括三個層次:一是對大眾傳媒的了解和運用。包括了解和掌握各種媒介、媒體的基本特性、運作機制及其效果;二是分析與批判媒介。包括理解傳媒是如何生成意義的,能夠批判地思考和解讀媒體內容所反映的意識和價值觀,具有對媒介文本進行判斷、分析、質疑、評估、批判地選擇的能力;三是具有影響傳媒和利用傳媒進行公共監督的能力,做一個主動的媒介公民。
2.媒介素養教育發展概況及現狀
媒介素養教育源自20世紀30年代英國學者ER.利維斯(ER.Leavis)和他的學生D.桑普森(Denys.Thompson)合寫的《文化和環境:培養批判意識》一書,目的是反對傳媒中流行的文化價值觀念,提升公眾對大眾媒介的辨別能力。在書中,學者使用“文化素養”的說法。這是媒介素養教育的第一階段,稱為“保護主義”。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初,媒介素養及媒介素養教育研究進入第二階段,被稱為“大眾文藝”范式,要求學生學會區別、判斷和欣賞媒介。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后,媒介素養研究進入第三階段,即“表現”范式階段,認為媒介素養教育的首要任務是討論媒介的“表現”意義,包括媒介是怎樣表現真實的,怎樣辨析滲透其中形形色色的意識形態,培養批判的解讀能力。20世紀90年代以來媒介素養研究進入第四代范式“參與式社區行動”,即對媒介的批判思考轉為通過“賦權”“促成健康的媒介社區,而非僅僅指責媒介的不是”。
媒介素養在西方興起幾十年來,理論研究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社會背景下得到豐富和發展。同時,媒介素養教育在各個發展階段也以社會運動的形式展開。此后,由于官方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介入,針對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逐漸引起人們重視。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等國家先后把媒體素養教育納入全國國內部分地區中、小學的正規教育課程。我國香港和臺灣地區在研究和實踐上也取得了較多可借鑒的成果。
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中國大陸學者開始在學術刊物上發表西方媒介素養的譯介文章。自1997年以來,媒介素養教育越來越受到傳播學界的關注。在這個領域中,至少已經發表了800多篇論文或文章,并出版了若干教材。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雖然有不少學者嘗試結合我國國情提出一些觀點,但一般停留在對國外文獻的追溯和描述,對我國的現狀研究定性分析多,定量調查少,總體研究沒有質的飛躍。我國高校學界已經在系統研究并推廣媒介素養教育。當前北京、上海等少數高校有計劃地開展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把媒介素養教育納入大學教學體系作了一些探索。山東大學從2006年開始面向全校大學生開設了媒介素養教育通選課。總體看來,目前高校媒介素養教育處在摸索階段,針對大學生所開展的媒介素養教育活動還很欠缺。地方高校對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目的不明確,內容不系統,形式單一化,僅僅局限于表面。我國媒介素養研究總體上還不成熟。
二、高校媒介素養教育背景
1.媒介素養教育的社會背景
(1)全球化背景下社會轉型。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國面臨社會轉型,朝著政治民主化、經濟市場化、文化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不同社會群體有各自的利益訴求,社會價值觀多元化,公眾參與社會事務的意識逐漸增強。另一方面,媒介信息傳播過程、傳播渠道、傳播內容也處于變動狀態,對受眾帶來不確定的影響。
(2)新媒介技術發展。科學技術發展使新媒介工具迅速普及化,極大地增強了信息傳播的互動性,為公眾通過媒介進而參與社會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方式。但同時,科學技術與人類意識發展出現一定程度上的失衡,媒介被過度使用,傳媒構建的“擬態環境”已經影響到人們對真實世界的感受和預設,進而影響到人們的行為,使得“擬態環境”社會化。
(3)多元化的大眾傳播媒介。我國近幾年大眾傳播媒介形態、功能呈多元化,在不斷滿足社會變革過程中日益多樣的媒介需求的同時,商業化、娛樂化的弊端也日益凸顯。在龐雜的媒介信息面前,提升受眾自身的選擇、批判、使用能力顯得十分必要。
2.高校媒介素養現狀
(1)大學生群體媒介素養現狀。大學生群體具有求知、求新、年輕、有較高教育程度特點。在校大學生在媒介接觸上一般持自由開放的心態,對新型媒體接受能力快,對傳統媒介不排斥。網絡是學生經常使用的媒介,以獲取信息、休閑娛樂為主要目的。在一項針對某高校500名在校大學生的調查表明,大學生媒介素養有以下特點:
①對傳媒理性認識欠缺。大學生對媒介的理性認識存在偏差,接觸媒介具有明顯的實用、功利傾向。媒介知識薄弱,運用能力不高,較少學生通過媒介互動參與社會政治生活。大學生中比較了解傳媒相關知識和有過媒體實踐經驗的僅占少數。
②媒介道德水平有待提高。大學生對媒介不良信息的“免疫力”有待提高。大部分學生無法抵御媒介暴力和媒介色情誘惑。部分大學生法律意識和自律意識不強,對國家有關新聞出版、知識產權、網絡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規不甚了解,對利用媒介進行信息傳播、侵權盜版行為雖有認知,但在使用媒介時存在比較嚴重的失范行為。
③媒介批判能力不足。大學生對媒介有一定的信任度并且在某種程度上對媒介有依賴性,對媒介信息的辨別、分析、質疑能力較弱。學生能普遍認識到媒介對其知識構成產生影響,但在價值觀等較為深層次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力的認識和理解不夠充分。
(2)教師群體媒介素養現狀。在媒介素養教育過程中,高校教師既是受眾又是教育者,因此高校教師自身媒介素養狀況需要引起關注。當前高校教師在媒介使用上,相對學生而言,主要以電視、報刊傳統媒介為主。年輕教師中網絡媒介使用相對普遍。媒介使用主要以獲取信息、學術資源為主。高校教師群體思想成熟,對問題有個人獨立的分析判斷,面對媒介信息有較強的辨別、思考能力。高校教師的媒介素養是由其自身文化背景決定,在日常媒介接觸過程中自發形成對媒介信息的解讀、思考、批判能力。但是,大部分教師缺乏對傳媒的相關知識,沒有傳媒實踐經驗。對媒介素養認知不多,甚至很多教師不了解媒介素養教育。
三、高校媒介素養教育的意義
1.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多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推行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是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大學生素質分為專業素質、思品素質、人文素質、科學素質、身心素質、勞技素質多個維度。普通高等教育的素質教育重點是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強調大學生要進行本專業以外的人文與科學知識教育,力求從這些教育與浸染中把握多學科的思想方法,綜合運用多學科思想方法發現問題、認識問題,不斷提高分析批判的能力、獨立思考與綜合創造的能力。
“媒介素養”(media literacy)中的“literacy”的英文本義為“識字、有文化和閱讀寫作的能力”。媒介素養在現代社會是識字、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延伸,屬于個人基本素質范疇,是一種對認知、認識和批判能力的啟蒙。培養學生對媒介信息的選擇、理解、質疑、評估,以及制作和生產媒介信息的能力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通過媒介素養教育,能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分析批判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有助于思想品德素質的提升。當前高校的道德教育仍以知性教育為主要特點,注重知識的“灌輸”,與學生生活脫節。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媒介信息的影響。不少學生沉迷互聯網而深陷其中,經常瀏覽不健康網站,有的在網絡上欺騙、打擊他人,甚至走上違法犯罪道路;大學生考試使用手機等通訊工具作弊。媒介素養教育有助于學生認識媒介,能主動抵御媒介尤其是網絡不良信息的影響。
2.公民教育的組成部分
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堅定不移發展社會民主政治,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我國民主傳統匱乏,以及低水平的公民認知和公民參與能力使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困難重重。社會主義民主社會的形成需要具有民主意識、積極參與民主政治的社會公民。要克服社會主義民主進程中面臨的思想、觀念,以及行為上的障礙,還有賴于公民教育的開展和深入。學校作為公民接受系統、正規教育的主要機構在對提高公民素質、培養公民意識、增強公民參與技能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校在推行公民教育的作用尤為突出。
公民主動尋求和包容多元信息與觀點、批判性地認識社會、自由負責的表達個人意見,這些是構成現代社會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礎。大眾媒介為公民的上述政治社會生活的參與搭建溝通交流的平臺,媒介素養是現代公民素養的重要內容。因此,媒介素養教育無論在認知還是實踐層面,將成為民主社會公民教育的一部分。高校中教師和學生群體,接受高等文化教育,有較高的公民認知和公民參與能力,民主政治參與積極性高。高校媒介素養教育有助于高校教師、學生能以更審慎、負責、客觀、理性的姿態參與到社會事務中,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社會公民。
3.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在要求
校園文化是指在各高等院校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反映著人們生活方式、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有別于其他社會群體的一種團體意識,精神氛圍。它是維系學校團體的一種精神力量,即凝聚力和向心力。
校園文化作為文化的子系統在具有社會文化總的趨向和特征的同時又有著區別于其他群體文化的超越性與批判性特征。校園文化以其創造超前發展成為社會文化變遷的動力和媒介。在中外文化上,它在對自身文化的發思與對外來文化糟粕的批判中進行有效選擇,起著中介作用。大學校園與社會聯系日益密切、大眾媒介對高校群體價值觀的沖擊與影響使校園文化的超越性與批判性更為突出與必要,這恰是高校媒介素養教育題中應有之義。
心理、意識是文化的深層結構。民主、和諧的人際關系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民主、和諧的人際關系建立在校園文化主體的創造意識,獨立思考、平等探討的基礎上。媒介素養教育提高師生獨立思考能力,推動教師和學生民主參與學校事務,有助于校園營造良好的人際氛圍,學生形成集體主義的倫理觀和擺脫狹隘的個人主義人生觀。
我國媒介素養研究多建立在對國外研究成果的借鑒與總結上。短短十年間,研究西方媒介素養研究的四個理論范式幾乎是同時進入國內學者的視野,對媒介素養教育的理念、目標、實踐形態和社會意義等各維度不同學者間缺乏比較一致的價值取向和理論路徑。同時,一些跨學科的研究者開始進入這一領域,社會學、社會心理學、教育學的研究者越來越多地關注媒介素養問題。因此在提倡推行高校媒介素養教育時,應從我國實際出發,結合教育科學理論,審慎對待。在思考高校媒介素養教育研究時應注意媒介素養教育本土化研究,考慮媒介素養教育的多學科交叉,以及實踐中社會各個層面的參與和在教學實踐中對傳統教學方式的反思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