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生媒介素養個性化教育引導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媒介應運而生,人生觀、世界觀逐漸形成的在校大學生群體的思想、言行極易受到各種媒介信息的影響。因此,加強對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迫在眉睫。文章分析了當前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現狀,探究了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個性化需求,認為培養和提升大學生媒介素養,不僅要設立相應的通識教育課程,而且還應根據學生對不同媒介的依賴程度給予偏向性、多樣性的指導,以期為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融媒體;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個性化策略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極大地推動了大眾傳媒的發展。一方面,加速了人類的信息交流,使我們每天都面對著浩瀚如海的信息;另一方面,也帶來了諸多的負面影響:各種復雜多樣的信息正在通過各種媒介動搖、肢解著人們的思想,常常令我們不知所措。正如英國學者Er.利維斯在其《文化和環境:培養批判意識》中所說的:新興的大眾傳媒在商業動機的刺激下所普及的流行文化,往往推銷一種“低水平的滿足”,這種低水平的滿足將誤導社會成員的精神追求,尤其會對青少年的成長產生各種負面的影響。對于人生觀、世界觀正在形成的大學生,正值青春年華,接受新事物快,對大眾媒介的依賴程度高且對虛假信息的識別能力不強。因此,加強對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是學校文化素質教育的當務之急!
一、融媒體時代媒介環境特征
融媒體時代傳媒的特征是媒體融合,“媒體融合”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創辦人尼古拉斯•尼葛洛寵帝教授于1983年在《自由的科技》一書中所闡釋的:它是指各種媒體呈現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關要素的結合、匯聚甚至融合,不僅包括媒介形態的融合,還包括媒介功能、傳播手段、所有權、組織結構等要素的融合[1]。融媒體時代的媒體融合,以實現資源充分利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優勢互補,但與此同時,信息的多平臺融合容易使信息在傳播中來源模糊化,使信息真實性與查證責任難以考證,紛雜的信息真假難辨。(一)融媒體時代媒介環境特征:媒體融合,優劣互補媒體的融合在于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傳統媒體更多的是一種單向傳輸模式,它們將信息匯總到特定媒介與平臺上,具有強制性特征,受眾往往被動接受,但與此同時,其真實性或者其確定真實性的責任可供追溯。而新興媒體則不同,新興媒體中某一消息的來源可能就是身邊的一個普通人,他們只是動手將信息記錄下來,甚至沒有記錄,僅憑所見、依據記憶對信息進行描述和傳播。如微信、微博、知乎、抖音等多種平臺,以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都可以對信息進行描述。并且,普通人所的信息往往更能引起人們的共鳴,也更加具有時效性,而且在中不需要進行太多道德和社會責任方面的考慮,新興媒體受關注程度不低。整合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信息,進行資源整合,均衡并擴大總體信息關注度,是融媒體目的所在。“媒體融合”是信息多管道傳輸融合的新產業模式,是把報紙、電視臺、電臺等傳統媒體,與互聯網、手機、手持智能終端等新興媒體傳播通道有效結合起來,資源共享,集中處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產品,然后通過不同的平臺傳播給受眾。當前,各大廣電媒體的“兩微一端”普遍建成,也就是微博、微信與新聞客戶端,傳播矩陣也已形成,“中央廚房”和融媒體中心也得到推廣,融合運營模式初步形成。可見,媒體融合一直在進行,更在不斷加強,而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卻沒能跟上發展的步伐。
二、融媒體時代媒介信息特征:魚龍混雜,來路不明
融媒體時代,媒介信息來源真假不明。現今,媒體不僅是公眾了解信息的渠道和傳播過程中的受傳者,同時也是公眾進行自我發聲的平臺,也就是傳播過程中的傳播者。首先,受傳角色模糊,使媒介信息來源更加模糊。其次,傳播過程中,雖然融媒體整合媒介平臺、形式與信息等資源進行優勢互補,但同時,整合后的信息來源便難以追溯,加之現今傳播方式多樣化,信息在不同形式媒介平臺加工后,其還原度也難以保證,更是讓信息真實性難以明晰。2018年9月,一張有疑似飛機殘骸形狀的實時衛星地圖在微博、微信、QQ、知乎等各大平臺上瘋傳,大家就2014年發生的馬航MH370飛機墜機事件重新展開討論,仿佛MH370墜機地點就此確定,機身殘骸即將被找到,各種分析文章紛至沓來。然而,在經過反復衛星地圖實時定位影像拍攝求證后,再沒有飛機形狀圖形出現。引起莫大風波、讓眾多人信以為真的所謂證據,可能只是某航班飛機經過時留下的實時影像,只是一個巧合。一張普通航班飛過的影像截圖,與頗受眾人關注的MH370墜機事件加以聯系,再稍加渲染,信息便受到了極大關注,事件真假也仿佛難以明晰。“最近,哈爾濱出現一犯罪團體出沒,多名女大學生集體失蹤,引起了警方關注,所以警車開進校園啦!大家注意安全,別出校門啊!”“哈爾濱最近很多學生情緒不穩定,有多名學生跳河輕生。”2019年5月,哈爾濱眾高校大學生中傳播著各種猜測,而被眾多人認為是真相的,是“犯罪團伙”猜測,而消息引起關注的第二天,便出現了“受害者同學”“知情者”各種角色人群發表的各種證實謠言的言論,此時,其已然成為真相,許多學生幾天不敢出學校大門。而這些信息的由來,不過是各高校有巡邏車進行了幾天執勤,而期間根本沒有大學生集體失蹤的真實消息報道,也更跟跳河輕生無關。但當謠言看似真實,加以眾多不可追溯的“證實人”,再加上傳播者情緒渲染,一個無端猜測不知何時變成了眾多大學生眼中基本認定的真相,并為之感到恐懼慌張。可見,現今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程度尚差之甚遠,加之原本我國在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方向就起步較晚,關注度不夠,2004年上海交通大學才首先開設相關課程,而至今,仍有許多高校還沒有開設相關課程,更加不會有實踐體驗。未來,人們的生活將時刻處于媒介包圍中,也時刻處于紛繁復雜、真假難辨的信息海洋中,媒介素養將成為重要尺度,媒介素養教育也應成為一門通識課,如同過去的計算機一般。媒介發展速度與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程度極大不符,告誡我們,加強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應成為大學生素質教育一大要事,刻不容緩!
三、融媒體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
當代大學生肩負著建設國家的重任,作為媒介接觸的主流人群,其媒介素養狀況關系到我國媒介素養的整體水平。由于大學生處在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因此在了解社會、人際交往、學習課外知識以及娛樂等方面對傳媒的依賴程度較高。在紛繁復雜的信息環境中,不經過理性分析,大學生很容易被五光十色的信息所誤導。如何科學地辨析、批判和吸收傳媒信息,如何有效地利用媒體發展自我、改善生活并促進社會進步,已是新時代大學生必須嚴肅思考的問題。(一)轉被動為主動:利用信息服務自我發展。大學生亟須通過提高自身媒介素養,更好地利用信息服務于自身的發展。大學生不能滿足于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應學會駕馭媒體,為我所用。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18年網民上網使用率最高的前四種網絡應用是:即時通信、搜索引擎、網絡新聞、網絡視頻,而在線教育則在第17位。可見,使用媒介進行直接知識學習或思想提升的并不多,而這正是我們急需加強的部分。加強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引導學生進行媒介利用學習,以及提升大學生媒介利用能力對學生未來也具有重大作用和影響。(二)拒烏合為智者:辨明信息避免情緒盲從。更為嚴峻的是大學生在媒介素養方面的信息判斷能力。奮發積極的青年學子,具有報效社會的想法和決心,往往更容易被激發起斗爭心,也更容易受到情緒煽動,這既有利于探尋事件真相,也有利于大學生追求自我發展。但在融媒體時代,因媒介來源復雜,信息事件真實性不明晰,若不加強對大學生判別分析媒介信息能力的培養,大學生集體極容易被別有用心之人利用。其中,甚至關乎國家安全與國家形象。當今,一些國外勢力意識形態滲透的現象仍十分突出,學生極容易成為其煽動目標。“當大眾媒介普及的速度超過大眾的媒介素養的儲備的時候,媒介的負面作用就更為明顯,至少是與正面作用呈交錯抗衡的狀態[3]。”當代大學生在接觸錯綜復雜的信息時,因缺乏一定的自我判斷與信息利用能力,往往容易被影響。其中,因來源復雜,難免有眾多問題,由此,在錯誤辨別信息后,大家便容易對信息產生懷疑,對媒體產生質疑,對媒介也難免有信任抵觸,這使大學生從認知到感知信息的過程中,難免產生不適感,更加抵觸進行信息的自我辨析,長此以往,惡性循環,對大學生信息判斷產生認知混淆,對其媒介素養教育極其不利,對于整個媒介環境的發展也是有害而無益。2018年12月一組照片和消息在朋友圈傳播,尤其在太原高校學生中引起了巨大恐慌。“XXX大學三名大學生查出艾滋,為報復社會,拿針管扎人”,這條消息后來不僅在網絡上傳播,更在大學城中傳開了,一時間大家人心惶惶,很多在校的女生都不敢出門,最受到詬病的還是數“XXX大學”,盡管學校官方出來澄清,但是消息已經在各個朋友圈傳開,給學生們的學習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但實際上,在有理有據的傳播背后,包括所謂的新聞截圖,其實根本與某學院無關,更與艾滋病無關,最初發微博的用戶也因刪除微博而無法聯系。最令人詫異的是,“艾滋病患者當街拿針管扎人,報復社會”這樣的新聞,事情的嚴重性如此之大,事件性質如此惡劣,卻在各大媒體無人報道,官方新聞沒有關注,甚至在沒有監控,沒有受害人的情況下,也就是沒有切實證據的情況下,在大學生集體中如此快速發酵,并引起巨大恐慌,這更讓人對我國大學生媒介素養產生擔憂。
四、大學生媒介素養個性化教育策略
(一)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這不僅僅限于學識教育,媒介素養教育同樣如此。首先,在教學中,要明確學生和老師的主客體關系。處于時代中的每一個人皆是體驗者,也是參與者,而融媒體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傳者和受眾的邊界模糊化,在媒介素養教學中,也應貫穿此概念。老師應該加強學生的自主體驗性,促進學生對媒介的自主感受與學習,這才是加強學生媒介學習的根本。尊重學生學習模式,加強學生學習自主體驗,而教師需要做的是,建立正確的媒介價值模式,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信息判斷原則,而后的媒介利用模式應該交由學生的知識與生活背景去自主形成和加強。(二)建構適應個性化教育的媒介教學管理系統。個性化教育理念下實施多元的人才培養體系,要建構整合學生管理、教師管理、教學制度、教學手段、教學過程、教學環境、教學評價等多方因素的適應個性化教育的教學管理系統[4]。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詹姆斯•波特在《媒介素養》一書中定義媒介素養為“一種視角,我們積極地運用它來接觸媒介,解釋我們所遇到的消息的意義”。日本媒介素養學者橋元良明認為“媒介素養的四個最為重要的因素,分別是批判性的思考、對媒體社會性文脈的洞察、多元化觀點、表現主體的確立和接近媒介”[5]。由此,對媒介素養教育的教學管理系統有了更高的要求。它并非科學知識有固定的答案和規律,它是與受眾生活息息相關、與受眾思想相互影響的。所以,在教學管理系統方面,除了傳統的因素,還要考慮與教學相關的社會與生活背景個性化引導,也就是需要利用媒介去傳輸正確理念,加之教師的正確引導,去加深學生認知,這也是媒介教育的特殊性,它需要的是全社會、全媒介覆蓋的多方位思想與實踐共同引導。(三)完善適應個性化教育的課程體系。近年來,研究者們在人格描述模式上形成了比較一致的共識,提出了人格的大五模式,也就是大五人格,大五人格在媒介素養上也有了個性化體現:開放性:表現在對新穎、獵奇事物的興趣程度,程度高,則容易被吸引;盡責性:顯示勝任、公正等特點,表現在對信息來源的求證與社會責任心;外向性:表現其社交活躍度,在其相對受傳角色區分上有參考性,對此維度分數較低同學需予以關注;宜人性:具有信任、利他、直率等特質,在媒介素養中,此維度較低分者,需從內部進行疏導,對非同類有強烈排他性;神經質性:難以平衡焦慮、敵對、壓抑等情緒的特質,即不具有保持情緒穩定的能力[6],此維度分數較高,極容易被煽動,對于情緒的控制能力亟待增強。大五人格,在開展個性化媒介素養教育上有獨特的參考價值。其依據五大人格,每種人格劃分詳細維度,不同維度決定其在此人格中的偏向性。而在個性化媒介素養教育課程中,可根據每個人的特征偏向性進行分班教學,因五大人格也相互影響,所以偏向性明顯的人群相對媒介素養特征,甚至性格特征,也有其相似性,可根據相似的不利于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的人格因素進行合并。而其中,任何人格的極端型維度,需要教師給予更多媒介素養教育甚至心理上的關注。根據五大模式,在媒介素養教育個性化教育課程內容設置時,可參考分類,將學生分為四類大班進行:第一類:外向性高分類學生,無其他極端人格,將其更多放置于傳播者角色培養,加強其角色認知感,同時著重樹立其責任心人格;第二類:外向性低分類學生,且無其他極端人格,更多作為傳播受眾,適度增強其信息傳播技能,并增強其信息判別能力;第三類:較極端低分宜人性和高分神經質性學生,容易被情緒煽動,需要教師更多關注,除了進行信息判別教育外,同時還要加強基本媒介價值觀和思想教育,媒介傳播知識已是其次;第四類:無特征學生群體:在此群體,按照基本媒介素養教育,增強其媒介信息判別能力、媒介傳播利用能力等即可。對于相對教學資源緊缺,則著重區分第三類學生群體。五大模式可以輔助進行媒介素養個性化課程設置,學生個性化分班參考進行,幫助學生發揚其人格于媒介信息傳播中的優勢與特點,更幫助在當今復雜媒介環境中,無所適從,甚至受到煽動與傷害的學生,幫助其正確面對媒介信息、利用媒介手段,充分展示與發展自我!
五、結語
融媒體時代,媒介無處不在,傳者與受眾的角色時刻轉換,大學生作為引領時代未來的群體,面對復雜的媒介環境,缺乏媒介素養教育的現狀導致了很多大學生不能區分真假信息,有的學生把媒介語境所構成的虛幻現實當做真實的現實,沉迷、受惑、盲從于媒介[8];有的學生甚至傳播虛假信息,導致影響網絡信息安全甚至社會穩定的惡果。因此,加強其媒介素養教育十分緊迫,這也是大學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對大學生進行媒介素養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義務,更應是社會與家庭的責任。學校整體結合的教學管理,從大五模式去分析大學生媒介教育所需程度和所屬類別,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媒介觀,不僅是媒介素養教育的需求,也是思政教育的具體要求,更是培養新時代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新要求。
[參考文獻]
[1]奎因,費拉克.媒介融合[M].任錦鸞,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6.
[2]張開.新媒體時代國際輿論引導與國家安全[J].南京社會科學,2015(11).
[3]鄭保章,程佳琳.我國公民媒介素養教育的建構與培養[J].學術交流,200(7).
[4]劉鴻儒,凌秋千.基于“個性化”教育向度的“核心素養”培育[J].現代教育管理,2015(8).
[5]任麗瓊.融媒體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培養與提升路徑探究[J].教育連線,2019(4).
[6]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7]羅杰,戴曉陽.中文形容詞大五人格量表的初步編制Ⅰ:理論框架與測驗信度[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5(3).
[8]王天德.大學生媒介素養讀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作者:冉林靈 原松梅 單位:哈爾濱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