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生媒介素養問題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新媒介時代的大學生們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階段,面對紛繁復雜,光怪陸離,信息爆炸的媒介社會,能否深刻剖析,獨立思考,看見新聞背后的新聞,能否正確合理主觀能動地使用媒介工具,提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制造屬于真正自我價值的媒介產品或成為整個社會需要思考的問題。因此,文章就什么是媒介素養和其發展脈絡來探討新媒體時代下的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提出幾點問題。
關鍵詞技術革新;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思考
1媒介素養的提出和發展
媒介素養概念的提出,最早見于20世紀30年代英國學者湯普森的《環境和文化——批判意識的培養》一書中。他指出學校的媒介素養教育存在問題,給出建議;旨在通過媒介素質培養,來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拒絕接受不良信息的干擾和思想領域、意識形態的負面侵蝕。自此媒介素養與媒介素養教育緊密相連,引起社會公眾的重視,尤其是對青少年媒介素養的培養。隨著社會進步,媒介技術和媒介進程也進入了日新月異的大發展,媒介素養的內涵和媒介素養教育的方式方法,思維理念也在與時俱進。媒介素養和其素質教育的開始階段是具有強烈的排他性的,只強調媒體的負面影響,一味注重對孩子們的保護。湯普森認為當時的紙媒是在商業化驅動下進行的文化傳播,急功近利,傳播的媒介產品水平很低,降低了整個社會的文化滿足感,長此以往荼毒社會更會侵蝕孩子思維素養。初始的媒介素養和其配套的素質教育就是要抵制這種大眾文化的污染,追求傳統文化價值和道德標準。其本質是反大眾化傳媒,并將它們視為洪水猛獸,拒之門外的素質教育。到20世紀中葉,隨著大眾化文化的興起,一些學者們逐漸意識到傳統的精英文化并不總是高高在上,而大眾文化也并不是一文不值。那時的報紙業除了提供豐富的國內外新聞資訊外,還有每家報社的社論時評,各個學派的思維激辯,各行各業的技術討論,還有來自鄉野井市的詩歌創作。其中不乏優秀的大眾作品,值得思索,人們開始重新審視那個所謂販賣社會“低需要”的大眾文化;而教師在這進程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對于在大眾文化中成長起來的新一代教師們來說,他們或多或少地受到大眾文化的影響,親身經歷讓他們對過去那種排他主義的媒介素質理念和媒介素質教育方式不敢茍同,他們轉而用更嚴謹更客觀的辨別法去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讓他們形成自己評判標準。20世紀60年代,英國科學教育學報指出:對青少年媒介素養的培養不應以偏概全;全盤否定其他文化意義,應該客觀思考地分析媒介和它所傳遞的內容。知道什么是低俗無營養的通俗文化,什么是具有優秀內核的通俗文化。這是教育領域內媒介素養教育觀念和方式的重大轉變,從原來的對抗排斥拒絕到批判性地接收,它標志了媒介素質理念和素質教育有了第一次蛻變。20世紀80年代,隨著象化代表學的興起,媒介素質教育開始重視運用媒體工具來傳遞的媒介信息,在這種情況下,信息往往只代表了一種象化的表達符號,它與真實的現實狀況可能有描述差別和理解差異。因為象化的符號只是事件的還原,不是事件本身。而這種符號化的語言表達可能受到社會,國家,優勢壟斷者,甚至是使用媒介者自身的因素影響。就因為媒體環境和真實環境的不完全對等,并夾雜著受社會因素和個人因素從而使媒介內容的接受者更容易形成先入為主的定式思維。媒介素質教育又進了一次優化改進,它的目標成為了:培養青年學生既有客觀批判的思維去看待媒介過程,又要求他們繞過定式思維的陷阱,知道媒介傳播是具象符號加工過程,應不受干擾地再現化分析現實的能力。到了今天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大發展,大應用的時代。新媒體依托數字化、集成化、網絡化、智能化的通信手段和互聯網技術,發展為渠道多樣,時效性快、可雙向互動的多媒體傳播的媒介技術。目前主流信息媒介體有:各大門戶網,各大論壇、微博、微信、快手、抖音,各大視頻和直播平臺,搜索軟件甚至彈幕網站和支付寶。除了傳統的電視、廣播、收音機、電影院、書籍報刊,可以說只要有移動終端(手機)和PC(個人電腦)的地方就會有媒介交互,甚至它們在不連接網絡的狀態下,也可完成信息交互。新媒介具有個性化、海量化、共享性、及時性,群體化的等特征。可以說,在新媒體時代下,人人都是自媒體,人人也受到多媒體信息的影響,沒有人能脫離大媒介這個社會網。美國新媒介協會在2005年的《21世紀媒介素質報告》中指出:新媒體素養是:數字化信息的理解和運用,對新媒體的運用具有一整套能力和技巧。即對數字媒介的能正確理解,可對數字信息獲取,再加工,再利用,轉化出自己需要的信息,也可使用媒介工具進行信息的傳播互動。新媒體素養和素養教育因而具備了時代性特性,和實用主義特征。
2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存在的媒介素養問題
雖然說在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包括缺乏媒介信息的辨別能力、網絡法律意識薄弱等等,因此,下文就著重分析了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存在的媒介素養問題,希望對大學生的發展有一定的幫助。
2.1缺乏媒介信息辨別力
獨立思考,對媒體信息批判地分析,并能正確的再現是媒介素養的基本要求,而如今的大學生用媒介獲得信息后,很少思考媒介的可信度,和信息的完整性,不做客觀分析和理性判斷。據第三方機構對西安某高校就新聞報道可信度和媒介傳播影響的問卷調查來看,近七成的表示對新聞報道可以信任,有兩成的人表示完全相信,還有六成的人將新聞報道作為生活事件的評判依據。我們的媒介素質教育并不完善,大部分大學生們只是媒體信息的盛裝容器,對媒介反映沒有做到思考加工的過程。從“薩德事件的引發的韓系車打砸事件”就可初見端倪。
2.2網絡法律意識和道德意志淡薄
媒介素養的另一個要是對媒介傳播規則敬畏,對網絡等媒介法律法規的遵守,自覺履行相關的公序良俗。媒介的虛擬社會,同樣不是放任自流的法外之地。新媒體時代更要求公民具有規則素養。而大學生正處步入社會,了解世界的過渡期,面對洪流般的信息量難免迷失自我;加之經濟市場化帶來媒介領域的商業短視和網絡互動的隱蔽,大學生在享受新媒體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視聽互感時,也出現了盜版、病毒、惡搞、謾罵、造謠、人肉搜索、色情低俗,娛樂致死的網絡痼疾。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大學生自我的意志力差,法律觀念不強;另一方面可能是我們法律教育不到位,大學生們沒有相應的渠道去了解政策法規。
2.3對媒介工具使用的不充分、不合理
新媒體時代,對媒介素養的新要求是能有效獲取數字化信息并充分利用數字化媒介。而根據西安某高校的調查,有80.15%的人愿意用業余時間自學一門公開課,但其中有四成人不知道如何利用新媒體獲得免費、公益的公開課。更能說明問題的是有72.3%的本科生是在畢業設計時了解到“中國知網”。大多數學生因為“填鴨式”教育影響,從來不主動利用新媒體去獲取知識,提升自我,往往是被動接受各種媒介的信息。就算主動使用媒介工具,也只是瀏覽迎合自己口味,內容獵奇的“標題黨”文章,和觀看一些滿足自己臆想的營銷號視頻。互聯網大數據的發展一方面使新媒介更智能,更貼近你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使填鴨式的學生不斷獲得片面化媒介信息,使其狹隘的主觀臆斷一再得到肯定。媒介使用的不主動,不合理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大學生們的“三觀”形成。
3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的大學生新媒體素質培養迫在眉睫,要從國家政策、學校課程、導員培訓、家庭要求等面入手。“四進四信”的政策模式的成功推進,就是大學生媒介素質培養的觀念引入的典范。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現代化建設的道路上,需要加強大學生新媒介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周婧.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調查與思考[J].青年記者,2018(35):28-29.
[2]洪曉然,劉偉,劉晨.新媒體時代關于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思考[J].現代交際,2017(24):138.
[3]曾越.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現狀與對策研究[D].廣州: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6.
[4]包文靜.少數民族院校大學生媒介素養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7.
作者:王珂 單位:貴州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