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旅游產業集聚研究綜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截止到目前,與國外研究相比,國內對旅游產業集聚的研究相對較多。根據文獻研究內容,筆者具體將文獻分為旅游產業集聚與產業集群的關系辯證、集聚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集聚模式與集聚機制研究、集聚效應分析及集聚水平測度五個類別,并進一步細分為7個研究類別,見表2。從旅游產業集聚研究內容的類別分布情況來看,7個研究類別中,對旅游產業集聚效應的研究最多,其次是集聚水平,而對旅游產業集聚和產業集群關系的辯證關注度最低。其中,對前6個類別的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多以案例研究和定性研究為主,對集聚水平的研究多采用定量分析。
1旅游產業集聚與產業集群關系的辯證研究
通過借鑒國外產業集聚的概念,國內學者提出旅游產業集聚的概念,但卻容易與旅游產業集群混淆。旅游產業集聚與旅游產業集群是兩個非常相似的概念,二者之間既有密切聯系又有明顯區別,旅游產業集聚是旅游產業集群形成的前提,但旅游產業集聚不一定形成產業集群,旅游產業集群是旅游產業集聚的結果,但不等于旅游產業集聚,旅游產業集聚的具體形態是以產品的生產鏈為核心的旅游產業集群,旅游產業集聚關注的側重點是地理空間的集中現象,旅游產業集群則更多關注相互關聯的旅游企業地理集中問題[2]。蔣周莉在比較分析旅游地企業集聚與一般意義上產業集群相似之處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二者在文化根治性、增長機理、組織結構與參與性質、創新動力與能力、對負向效應規避能力和對區域內外合作網絡的重視程度等方面存在顯著的差異。根據研究方法的不同,也有學者通過實地調研、實證分析和查閱資料相結合的方法判定旅游業發展是處于產業集聚階段,還是旅游產業集群階段,這說明產業集聚與產業集群并不是同階段的產物[3]。
2旅游產業集聚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
由于所研究對象的不同,學者們在對旅游產業集聚特征及影響因素、制約因素進行研究時,所得出的集聚特征及影響因素也有所差異(表3)。
3旅游產業集聚模式與集聚機制研究
關于旅游產業集聚的形成機制,不同的學者也有不同的看法。但總體上,認為旅游產業集聚的形成是旅游產業內部和外部驅動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只是在具體表述上有所不同。具體的觀點表述有:一是由于旅游產業的特性要求、外部經濟效應和政府規劃的促動,才推動了旅游產業的集聚[4];二是認為旅游產業集聚的形成是外部市場因素、制度因素和內部生產要素相互作用的結果[5];三是認為旅游產業集聚的內在機理是因為存在向心力和離心力之間的平衡,向心力來自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充裕的客源市場需求、完善的配套設施、產業關聯效應和外溢效應等,而離心力主要來自于旅游產品老化、生態環境惡化、景區過于擁擠、服務質量下降或者災害[6]。更有學者從單方面因素論述了旅游產業集聚的形成機制,如城市化對旅游產業集聚的推動作用[7-8]。根據集聚機制和集聚因素的不同,國內學者探討了旅游產業的集聚模式。有的學者根據旅游產業集聚的來源或者匹配方式,將旅游產業集聚模式劃分為資源導向型集聚、市場導向型集聚以及政策引導型集聚,而三種模式之下又有多種集聚類型[9]。而有的學者則依據旅游產業在地域上呈現的產業集聚現象和趨勢,歸納出主題公園、旅游度假區和環城游憩帶三種旅游產業集聚現象[10]。還有的學者通過實證研究直接將旅游產業集聚分為了城市型集聚、景區型集聚和社區型集聚,并主張發展城市型集聚、限制景區型集聚、引導社區集聚發展[11]。
4有關旅游產業集聚效應的研究
對于旅游產業集聚所帶來的效應,學者們的觀點主要集中在其所帶來的正向效應方面,如擴大客源、降低經營成本、實現規模經濟、增強相互間的信任等[12],并能產生極強的關聯帶動效應,并指出這種關聯帶動效應可以獲得互補性利益、增強知識創新的活力、提高整體競爭力[13]。對旅游產業集聚所帶來的經濟效應、經營和創新效應,學者作了一些具體的研究,特別是經濟效應所帶來的就業效應、空間效應、城市化效應。但是很少有學者對旅游產業集聚所帶來的反向效應進行研究,如不經濟效應。在對這些效應進行深入分析時,學者們選取了不同的研究對象,多是以旅游地、旅游飯店、旅行社、主題公園等為主,所得的研究結果具有局部或片面性。
5旅游產業集聚水平及集聚測度研究
目前,國內外關于產業集聚測度的研究成果比較豐富,其產業集聚測度方法主要有區位熵、行業集中度、基尼系數、赫芬代爾系數、H指數、E-G指數、主成分分析法、CR0指標等,國內學者運用這些方法對旅游產業集聚水平進行了測度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鄧宏兵、劉芬、莊軍(2007)運用行業集中度、基尼系數、赫芬代爾系數等指標,以相關數據為依據,測算了中國旅游產業集聚水平;劉春濟、高靜(2008)采用E-G指數從全國、區域和部門三個層面對我國旅游產業集聚程度進行了精確測算,并分析了旅游產業集聚的變動趨勢;譚芝磊(2008)則運用空間基尼系數、CR0指標對我國旅游產業集聚水平進行了定量研究,并對旅游產業集聚程度給予評價;馮英杰、吳小根(2010)運用H指數分析了浙江省旅游產業集聚程度的時間演變規律,并基于旅游產業集聚分類矩陣,評價了浙江各市之間旅游產業集聚水平的空間差異。
本文以“中國知網數據庫”和“萬方數據庫”的58篇期刊文獻作為綜述對象,統計了2003~2012年旅游產業集聚文獻的年度發表量和期刊數,并結合文獻的研究內容及研究方法,總結了當前旅游產業集聚的研究特點和不足,主要包括:首先,從對研究內容的分析可以看出,國內學者對旅游產業集聚的研究涉面較廣,不僅有關于旅游產業集聚與產業集群的關系辯證、集聚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集聚模式與集聚機制研究、集聚效應分析等方面的定性研究,也涉及了定量的集聚水平測度研究。但是,我們可以看出各個方面的研究都不夠深入,多是用制造業集聚理論進行分析,旅游產業集聚研究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而且對旅游產業集聚水平的測度也僅僅是研究方法的應用。總之,實踐應用研究和理論研究的失衡,影響了旅游產業集聚的進一步深入研究。其次,從研究方法上來看,國內學者對旅游產業集聚的研究多以實證研究和定性研究為主,定量研究較少。定性研究主要是運用闡釋法、歸納法和演繹法,定量研究則主要體現在運用經濟學與地理學的區位商、行業集中度、基尼系數、赫芬代爾系數、H指數、E-G指數等定量指標衡量某一研究對象的集聚程度和發展趨勢,以及運用層次分析法或主成分分析法構建旅游產業集聚競爭力評價體系等。
縱觀國內關于旅游產業集聚相關研究成果,國內學者們在旅游產業集聚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已經得了諸多成果,但是與制造業的集聚研究水平相比,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第一,由于存在“旅游產業集聚”概念不清,導致研究根基不牢;第二,在研究旅游產業集聚效應時,對旅游產業集聚的形成機制缺乏系統認識,更缺乏定量的互動分析;第三,跨學科、跨領域對旅游產業集聚的研究不足,缺乏客觀的技術手段和研究標準。(本文作者:丁瑩 單位:鄭州大學旅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