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育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旅游管理專業的實踐性較強,對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當前,由于旅游業尚未完全復蘇,許多高校旅游管理專業的校企合作都受到了影響,加之在實際教學中,校企合作方式比較傳統,缺乏危機應對能力,這都給高校旅游管理專業的校企合作帶來了挑戰。基于此,旅游管理專業的實踐教育基地建設應立足長遠,布局未來,調整優化校企合作方案,建設有針對性的實踐教育基地。
關鍵詞: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育基地;合肥學院
據筆者在合肥學院(以下簡稱“該校”)的調研分析,該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在校生普遍對專業認知不足,對自己將來的就業與發展方向認識較為模糊。旅游業對學生的實踐能力要求較高,實踐教育基地是開展實踐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第二課堂,在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建立實踐教育基地,可以豐富教學內容,促進“產、學、研”結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是加強學校和社會的聯系、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辦學的重要途徑[2]。
一、旅游管理專業校企合作現狀
現階段,高校旅游管理本科專業的校企合作實踐教育基地通常包括旅行社、酒店、餐飲企業、旅游景區、旅游規劃設計企業、旅游非營利性機構等。以該校旅游管理專業為例,合作的方式通常是學生赴實踐教育基地實習,實習期間由學校教師提供指導,實習期間的工作安排、技能培訓、生活管理都由實習基地負責。經過多年的實踐,這種傳統的實踐教學方式暴露出諸多問題,如部分旅游企業由于虧損和壓縮業務,導致其沒有招收實習生的需求;教師在實踐教育基地的進修和掛職較少;學生實習過程中校方指導不足;實踐教育基地在“雙能型”教師培養中未發揮明顯作用;企業專業人員進校授課較少;高校實驗室軟件配置與企業需求不匹配等。上述問題導致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專業校企合作育人協同程度較低[3]。
二、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育基地建設的原則
(一)以學生為中心
實踐教育基地的建設涉及學生、校方、企業三個方面。校方的目標是培養出合格的人才,并解決學生的就業。學生的目標是提升個人能力,實現自身價值,能獲得滿意的工作。企業的目標是通過合作培養人才,最終實現盈利。三方的目標是有差異的,但是所有的目標最終都集中在學生這個方面,最理想的狀態應該是學生通過校企合作培養,提升了自身的能力,為企業創造了價值,自己獲得了滿意的工作,幫學校達成了培養目標。因此,校企合作實踐教育基地建設一定要以學生為中心。
(二)三方共贏
只有讓校企合作實踐教育基地建設中的學生、校方、企業三方都在合作中獲益,這種合作才能持續。很多實踐教育基地建設難以推進,就是因為三方中的一方或多方無法通過合作獲得期待的收益。所以,在校企合作實踐教育基地建設中,高校要針對企業和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培養,滿足相關方面的主要利益訴求,放棄過去“一刀切”的合作方式。
(三)動態變化
現階段,受疫情影響,我國旅游業發展處于困難時期,旅游產業處于變革的關鍵時期。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繼續采用過去的模式進行校企合作,效果很難得到保證。因此,校方需要針對現在的特殊時期,對合作時間、合作方式進行調整。
三、合肥學院旅游管理專業校企合作實踐教育基地建設探討
(一)夯實基礎
該校旅游管理專業在校企合作實踐教育基地的建設中,首先要做好前期準備工作,要對旅游產業的各分支行業進行深度調研。企業對于行業的敏感度和認知度通常高于校方,所以行業調研是合作中最基礎的工作。調研應以訪談形式為主,盡量減少問卷調查的方式。問卷調查這種調研形式在行業深度方面的說服力和可信度都是不足的,容易流于表面。通過對旅游企業的調研,綜合了解當前行業的現狀及今后的發展趨勢,能夠為實踐教育基地的建設打下基礎。
(二)制定合理可行的實踐方案
高校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一定要符合整個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體系,以該校為例,學校執行九學期制,在大二和大三期間的暑期增設了第五學期,用于提升學生對行業的認知度。但這一制度對于旅游管理專業來說有一定的弊端,主要由于企業不會傾力培養僅實習幾個月的學生,更不會讓其參與到管理事務中,這會大大降低學生的專業忠誠度,導致學生不愿意從事本專業相關的工作。因此,高校的專業實踐安排不應“一刀切”,應該結合專業特點制定實踐方案,充分了解學生的意愿,并且在實踐方案制定過程中邀請實踐教育基地的相關人員參與,以達到三方共贏的目的。
(三)實施差異化的實踐教育環節
現階段,各高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實習通常是選擇規模大的高星級酒店、知名度高的景區或旅行社,將整班學生分配到同一所企業,這種方式忽略了專業的特點和社會實際需求,容易造成資源不匹配的情況。旅游產業由上游資源端、中游平臺端和下游客戶端組成,實踐教育環節的執行應考慮旅游產業的特點。目前也有很多中小型旅游企業對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的需求較大,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在這類中小型企業參與實踐,與在大型企業實習相比,往往更容易得到重用,有更多參與企業管理的機會,能夠發揮自身的價值,增強專業自信。高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之間也有一定差異,如果“一刀切”式地分配學生實習,也容易使學生在實習時產生心理落差。各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實踐意愿將學生進行分組,再結合大、中、小型旅游企業的需要進行匹配,實行差異化的實踐教育管理。具體來說,應采取以下措施:第一,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企業,邀請其專業人員加入旅游管理專業新生專業導論課,并聘請企業專業人員進校長期授課。從而加深學生對旅游業的認知,使其了解旅游業最新的政策法規和未來發展的趨勢,提升學生的專業認可度。第二,學院在實踐基地建設期間委派教師赴企業掛職或交流,每個實踐基地都要保證有指定教師跟蹤,保持信息交流的暢通。同時,不定期安排教師赴實踐基地短期進修,重點解決學生實習中的專業問題,協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實習目標,這也有助于“雙能型”教師的培養,能夠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教師掛職或進修期間如發現實踐教育基地的管理問題,可由學院通過咨詢和研討,向企業提出解決建議或方案,服務合作企業。第三,學生在實習期間,校方要委托實習企業對其進行適當的培訓,特別是針對一些專業認證的考試,企業的經驗更加豐富、實用。對學生實習期間的培訓進行調整,從之前的一次性入職培訓調整為“入職培訓+每月定期培訓+學生每月總結”,發現學生實習中的困難,提升學生的實習效果,提升學生專業技能考試的通過率,為學生實習后的就業提供支持。第四,在學生實踐期間,可以組織同類型行業的學生進行比賽交流,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以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并由學院教師和實踐教育基地的專業人員進行比賽的指導和評比,對優秀學生進行表彰,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提升學生的自信。第五,旅游管理專業的實驗室建設要邀請旅游企業的專業人員深度參與,實驗室的硬件和軟件要切實符合旅游業的需要和發展趨勢。在實驗教學中,還應邀請企業專業人員擔任教師,并將企業專業人員的考評作為學生實驗教學環節考核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既可以解決目前部分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實驗室使用效率不高的問題,也能實現學生校內學習與未來工作的無縫銜接,更好地服務于合作企業。
四、結語
應用型高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實踐教育基地建設,需要摸索并建立能適應旅游產業發展的、具有一定創新性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而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從學生發展、專業發展和企業發展三方面入手,最終形成可持續的、三方共贏的旅游管理專業校企協同育人機制。
參考文獻
[1]翟孝娜.旅游管理專業本科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研究綜述[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7(5):172-174.
[2]葉茜茜,郭思村.借鑒國外經驗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研究[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科學版),2011(5):180-184.
[3]李安娜.地方高校本科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研究[D].錦州:渤海大學,2016.
作者:葉旸 單位:合肥學院旅游與會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