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方特色研學旅游線路設計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閑暇時間的增多,現代旅游業蓬勃發展。在國家積極推進全域旅游和研學旅游的背景下,關于中小學生的研學旅游活動形式成為焦點,項目在調研六盤水旅游資源和研學旅游心理特征基礎上,按照旅游資源整合要求,對六盤水研學線路和旅游商品展開全面的基礎分析,結合六盤水市實際和研學旅游政策,設計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研學旅游路線和旅游商品,為以后相關學者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1文獻綜述與理論基礎分析
1.1國內外研究現狀及評述
研學旅游在日本被稱為“修學旅行”,是日本學生最具特色的活動。起源于1946年的“修學旅行”,涉及從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到自然體驗等,涵蓋各個領域。韓國教育部門將畢業旅行作為學生的必修課,納入學分管理。在歐美等國家,修學旅游是一種常態。國外對修學旅游產品的相關研究比較成熟,例如很早以前Carlson&Widaman在1988年就探討了美國學生在國外學學三年級課程期間在國際理解方面的潛在變化。Weile于1989年對一群以“英語學習,跨文化經驗交流和旅游娛樂相結合為旅游目的”在加拿大度暑假的日本學生群體進行了研究。這些國家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將研學旅游一體化,這種管理模式能讓學生在參與研學旅游過程中規范意識,才能真正意思上“寓教于學”。在我國,最早關于研學旅游研究始于1996年,呂可鳳在研究中首先提出“研學旅游”概念,并開展了對來華修學旅游學生教育方式的研究。國內有關于研學旅行的實證成果十分豐富,研究視角集中于旅游者的動機、感知、體驗與相互聯系,研究對象為學者、大學生與中小學生,研究方法以定量為主,結構類比、實地考察、調查問卷等獲取資料。樸真實以來華韓國短期訪問學生為例對高校修學旅游服務質量、教育成效與滿意度、忠誠度之間的關系進行探討。陳非、苗小倩等人從研學旅游的定義、特點、發展現狀、市場情況、產品開發等方面對研學旅游進行了綜述。2013年的《國民休閑旅游綱要》中明確提出“在放假時間總量不變的情況下,高等學校可結合實際調整寒、暑假時間,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安排中小學放春假或秋假”,2014年的《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中首次明確“研學旅行”要納入中小學生日常教育范疇,并提出要積極開展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綜上所述,研學旅游已經成為一種新型旅游形式,是促進旅游+教育融合發展重要途徑。相關研究學術成果和政策條件均表明研學旅游不僅具有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而且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1.2研學旅游基礎理論分析
1.2.1研學旅游概念及特征研學旅游是指以中小學生作為主體對象,以集體旅行生活為載體,以提升學生素質為教育目的,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會資源進行體驗式教育和研究性學習為一體的教育旅游活動。教育部提出,研學旅行要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避免“只旅不學”或“只學不旅”現象。這種活動主要包括普通科普旅游,成人教育旅游,國際和國內大學及學校學生的旅行。活動可以獨立進行或由單位正式組織。主要存在如下特征:(1)范圍明確性。研學強調的是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生活,如課后的一些興趣小組、俱樂部的活動,棋藝比賽、校園文化等均不符合研學旅行的范疇。(2)目標群體固定性。青少年學生是研學旅行的主體和中心,是研學旅行能否成功開展的核心要素。(3)目的清晰性。研學旅行具有明確的主題和目的,是有意識組織的,其強調學生身心變化的教育活動,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體驗不同的“課堂”,掌握多方面的知識。(4)組織特色性。研學旅行主要是學校組織的集體活動,不同于家長自發組織的小群體活動,共同體驗相互研討的一種教學方式。(5)產品多樣性。隨著市場逐漸完善,產品越來越多元化,以學習特殊專業知識為主的研學旅行頻頻出現,并逐漸走向了主題化,比如以動漫、影視、體育、科技、文學、歷史、生物、探秘等為特色的研學旅行,勢必成為以后的發展趨勢。(6)體驗全程性。研學旅行強調學生必須要有體驗,不是停留在看一看、轉一轉的“走馬觀花”形式。
1.2.2研學旅游者購買行為特點分析(1)購買活動中表現出較為復雜的產品評價過程。研學旅游的目標市場是中小學生,旅游者購買的是一種特殊的服務,因其旅游產品的生產和消費是同時進行同時發生的,消費者無法“先嘗后買”,必須在購買前確定該產品的狀況,進而增加了風險,所以旅游者在進行旅游地線路選擇時,通常需要廣泛的收集各種相關信息,導致其購買決策要比一般產品的購買決策復雜得多。(2)研學旅游是一種非日常性的高層次消費。旅游本身就是“無形產品”與“有形產品”的組合,在評價“有形產品”時可借助于特征來評估產品質量,包括顏色、密度、氣味等,而針對“無形產品”時,需要借助于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來解說,只有當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后,高層次的需要才會出現。且研學旅游是需要在高層次的心理需要激發下才能產生活動的發生。
1.2.3研學旅游者心理特征分析根據科特•萊文對消費者購買行為的分析,可以將影響旅游者購買行為的因素分為三類:旅游者個人特點、社會因素和環境因素,除此之外,旅游者心理特性也會對旅游行為產生影響。(1)變換環境以調節身心節律的心理特性。中小學生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會出現一種單調感和枯燥感,造成心理壓力和心理上的疲憊,同時,也會造成體力和精力的疲勞。因此,產生了想要更好的提高學習效率和促進良好身心發展的需求,需要以一段新的生活經歷來改變生活方式和節奏,且這種心理需求不會因為獲得一次滿足而終止,而且會在人們長期的生活過程中周期性的出現就萌發了研學旅游。(2)探索求知的需要。每個人都不同程度地對了解自身以外的事物,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感興趣,探索求知的心理需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對自然現象的認識和對自然景觀的審美;二是對不同文化和歷史的認識,對不同民族生活方式的體驗以及對社會美的欣賞。這種心理需求的突出特點之一就是在于它體現了人們對新鮮和奇異現象的探索,與調節身心節律的需要相比,探索求知的需要并不會周期性的反復出現,在這種需要在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條件下,具有逐漸增強的特征。
2六盤水市研學旅游依托地基礎條件分析
2.1六盤水市地理區位分析
六盤水市位于貴州省西部的烏蒙山區,全市國土面積9965平方公里,轄2個區、1個縣級市、1個縣,是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因受低緯度高海拔的地勢影響,氣候涼爽、舒適、滋潤、清新,紫外線輻射適中,被中國氣象學會授予“中國涼都”稱號,也是全國唯一以氣候特征命名的城市。六盤水地處滇、黔兩省結合部,長江、珠江上游分水嶺,南盤江、北盤江流域兩岸,資源十分豐富。一個多民族居住的地區,少數民族眾多,其中彝族、苗族、布依族、白族、回族、仡佬族六個民族為六盤水市的世居民族。
2.2六盤水市旅游資源與相關條件分析
六盤水涵蓋國標分類中的8個主類,35個亞類,102個基本類型,六盤水市整體旅游資源豐富,自然資源品位高,人文資源富有獨特文化魅力。但區位條件與經濟背景仍處于發展階段,因六盤水市近幾年才開始轉型發展,交通之前常年處于“閉塞狀態”,出行方式受限,經濟基礎相較于我國滬、寧、杭等地區稍差,條件不夠優越,市內擁有月照機場與火車站,高鐵站將于近年開通,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區域旅游的發展,就旅游資源看,其呈現出較大程度的潛力與提升空間。
3特色旅游線路與旅游商品設計
旅游線路是指在一定的區域內,為使游人能夠以最短的時間獲得最大觀賞效果,由交通線把若干旅游點或旅游城市合理地貫穿起來,并具有一定特色的路線,具體講,一條旅游線路就是一個單位的旅游產品,是聯系旅游者與旅游對象、客源地和目的地的重要環節。一般的旅游線路設計需要包含的內容有:旅游時間(包括總的旅游時間以及整個旅游過程中的時間安排);旅游目的地(包括主要旅游資源的類型、級別,主要游覽景點景區特色等);旅游交通(包括旅游交通方式及工具);旅游食宿;旅游活動安排(直接影響到線路的質量和旅游活動的效果);價格(敏感因素)。
3.1六盤水市線路設計實際存在的問題
3.1.1缺乏創新意識,違背原則旅游產品有著市場生命周期,包括介紹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旅游線路也遵循這一規律,旅游市場具有不穩定性和可選擇性,因此旅游線路的設計要隨動態變化而進行創新,對傳統線路改進和突破,對旅游資源、交通等要素進行新的組合,才能使旅游線路更富有生命力與吸引力,以實現旅游線路的可持續發展。六盤水實際旅游線路類型單一,缺乏新意。
3.1.2缺少淡季線路設計旅游有著淡季與旺季之分,旺季即為旅游發展最為旺盛的時期,此時呈現于淡季相對多的旅游線路可供旅游者選擇,并且在淡季會出現普遍使用快速滲透的市場價格策略,這會對旅游者產生“價低質差”的刻板印象。
3.1.3旅游基礎設施不夠完善旅游設施是完成旅游活動必備的各種設施、設備和相關的物質條件的總稱,它能影響旅游活動開展的順利與否以及服務質量的高低。因此,在旅游線路設計中,必須充分考慮旅游者的客觀條件與旅游過程中設施的便利性,使旅游者獲得最佳旅游效果,沒有良好基礎設施的線路設計,旅游業的發展也就無從談起。
3.1.4營銷戰略與手段不足旅游企業高層經營者在現代市場營銷觀念的指導下,在準確把握環境變化趨勢的基礎上,為實現企業的營銷發展目標,而對企業在一定時期內市場營銷發展的總體設想和謀略。旅游企業制定的營銷戰略目標只能有一個,即要有一個主攻方向,否則會分散企業營銷力量。手段與之相反,要盡可能的用多種多樣的手段達到宣傳推廣作用,充分利用與時代相接軌的“互聯網+”,注重與攜程、去哪兒、途牛、淘寶等App的合作聯系,還可加強博客、微博、抖音等自媒體合作。
3.2研學線路設計方案
結合旅游線路設計內容原則,針對六盤水市實際出現的問題,提出了四個線路設計方案,如表1所示。
3.3研學旅游線路營銷方案
從旅游時間安排、旅游目的地、旅游交通特色差異、旅游活動安排和定價等方面提出方案實施的策略。價格營銷:四條線路由于是初次使用研學道路,在旅游產品的投入期內采用緩慢滲透策略,利用低價格低促銷的策略先進入市場,在成長期與成熟期的過渡期間采用高價格高促銷的策略進行銷售。利用旅游線路創新原則,培養中小學生創新意識,改變傳統瀏覽觀光旅游模式,綜合探究自然資源與追尋民族文化類型線路,有利于學生了解六盤水文化與豐富多樣的自然資源,形成崇尚創新的社會觀念,培養中小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互動性等能力與提高審美情趣,充分體現開展研學旅游是一種有效的新型教育形式,使青少年了解外界的方式不局限于課本、圖書、影視作品,親身體驗感受才是最佳方式,研學旅游不僅有廣闊的市場背景,而且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2]王昆欣.國外研學旅游特點及啟示[N].中國旅游報,2015-06-24(010).
[3]邢曉玉.國內研學旅行研究進展與展望[J].江蘇商論,2019,(12):69-71.
[4]樸真實(2015)高校修學旅游服務質量評價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5.
[5]朱海菲.基于文化旅游資源的研學旅行[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8,(06):207.
[6]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J].中國鄉鎮企業,2013,(03):4-5.
[7]陳穎,譚穎聰.中國研學旅游企業發展現狀探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9,40(30):19-20.
作者:申佳 劉安樂 單位:六盤水師范學院旅游與歷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