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形勢下的環境生態旅游管理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環境的惡化情況也越來越嚴重。面對這種嚴峻的環境形勢,在1983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首先提出了生態旅游這一術語,其最原始的出發點就是單純的將自然環境的保護與當地居民的經濟發展協調在一起,強調相互促進、相互發展。但是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對旅游業需求標準的提高,基于現階段我國旅游業的發展水平,又將其升華到主要一有當地特色景區為基礎,根據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求,在確保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的情況下,來協調人與生態環境的共同進步發展,并且憑借優秀的生態環境和當地特色的人文地理環境優勢,開展生態旅游項目,以達到在愉快的生態旅游體驗中進行環保教育,提高環境保護的認識度。本文主要針對生態旅游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根據這些問題分析新形勢下環境政策在生態旅游管理中的應用。
關鍵詞:生態旅游;新形勢;環境政策;旅游管理;應用
一、生態旅游的發展及重要意義
在環境日益惡化的嚴峻形勢下,我國的旅游業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為應對這種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對于我國傳統的大眾旅游開始進行深化改革,就目前為止,改革效果也很明顯,全國已經有多個城市地區開展起生態旅游項目并且已經對外開放。生態旅游的重要意義就在于可以更好的保護景區的生態環境,有利于可持續發展偉大戰略的順利進行,是順應時展的對環境加強保護的必要手段,并且也能間接地改變國民整體素質水平,推動精神文明建設更好的發展。
二、生態旅游存在的問題
(一)生態旅游與經濟效益間的矛盾
眾所周知生態旅游較傳統的旅游模式有很大的優勢,是實現可持續旅游的一種發展方式,其更注重于景區自然和人文文化的保護、更注重對旅游者的素質教育。但是國內旅游的平均水平與其消費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現在我國生態旅游的發展水平正處于萌芽階段,各個細節方面的統籌和發展還不夠成熟,所以招來游覽參觀的游客比較困難,這也就直接導致景區經濟效益的下滑,從而致使生態旅游的保護資金短缺,導致生態旅游與經濟發展間的矛盾惡性循環。
(二)旅游者環保意識薄弱,環境保護教育不夠
我國的旅游業相對來說起步較晚,環境保護意識普及不夠全面,生態旅游的宣傳力度也有待加強,現階段我國的生態旅游已經到了臨界點,由于對環境保護意識的教育不夠深入,致使現在多數的旅游者仍然只具有淺顯的旅游生態保護責任感,生態旅游沒有完全發揮其實質作用。
(三)景區差異化較大,難以形成統一標準
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加之南北地理環境及差異化較大,在生態旅游的評判標準上難以達成統一。并且由于我國民族較多,各民族的分布雖然比較集中但是,各民族間的文化、傳統、風俗卻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各區域發展的生態旅游主題也大不相同,這也就形成了我國生態旅游的多樣化發展,認證的數量急劇增多,然而本身我國的認證體系大都是建立在國外發達國家的基礎上,如果盲目的繼續借鑒,將更不利于我國生態旅游業的發展,同時也不符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戰略的要求,所以,由于需要認證的重點及內容的不同,就更加的加大了生態旅游評判標準的統一性的難度。
(四)管理體系不健全,管理機制不夠成熟
現階段我國的生態旅游主要依靠政府、企事業單位及生態旅游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進行管理。由于生態旅游仍然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我國針對其制定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同樣,由于生態旅游的起步較晚,起點較高,致使相關管理部門及機構對于生態旅游區工作人員的培訓、教育、管理還沒有形成一個標準完整的規范,對自然保護區的設施設備資金投入明顯不足,對于自然區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也還處于一個探索及實踐的階段,這也就證實了我國現階段對生態旅游管理體系上還存有很大漏洞,對于生態旅游管理機制還有很大的優化空間。
三、環境政策在生態旅游管理中的應用
(一)立法性的環境政策在生態旅游管理上的應用
立法性的環境政策主要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及新修訂的《新環境保護法》它們共同的出發點基本一致,都是為了保護和改善環境,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兩部法律,明確了環境保護人人有責,任何惡意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都是違法的,不可取的。本身法律就是帶有強制性的,其對于我們的生態旅游管理有極大地約束性,可以為我們生態旅游景區的管理工作者提供有效依據。做到在管理過程中有法可依,同時這也可以很好的規范我們旅游者的行為舉止,對減少生態旅游景區的破壞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二)規劃發展型的環境政策在生態旅游管理中的應用
和立法性的環境政策不同的是,規劃發展型要是從經濟發展的層面出發,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區域性較強,各地方政府可根據當地的環境、經濟形勢制定符合發展要求的規劃,并且可以把管理責任更加細節化,而立法性的則是從全國的大環境出發,針對特別突出的環境問題給予強制性的限制方案。所以規劃發展型的環境政策在當地的生態旅游中一般都起著指導性及規范性的作用。其致力于更好的解決生態旅游與經濟發展間的矛盾,在確保生態環境免遭破壞的同時,使景區經濟效益最大化,具有更強的前瞻性及規范性。主要包括景區所在地區政府制定的一些環境保護條例、生態旅游管理部門對于工作人員的一些管理制度、生態旅游開發企業制定的發展規劃書等。在內容中,把責任更加細化到個人,增加了工作人員主觀能動性,從細節規范旅游者的行為,體現嚴格的獎懲制度。再更好的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增加經濟效益。
(三)科學發展觀及可持續發展在生態旅游管理中的應用
由于在前期對資源環境認識的不足,在造成很大資源浪費的同時,給我們的生活環境也帶來了極大地傷害。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黨和國家領導人提出可持續發展的偉大戰略及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應用在環境保護上的大概定義為:經濟的發展不能用環境的肆意破壞為代價。而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環境保護的基本原則,更是被利用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可持續發展不僅僅是地質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其貫穿于現階段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方方面面,有其在環境保護上,作為《新環境法的基本原則》,在生態旅游管理上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倡導的主要思想就是人與自然環境及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
結語:
更好的發展生態旅游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因素。生態旅游的健康發展事關我國旅游業能否更好更快發展的大事。生態旅游仍然需要很好的環境政策支持。環境政策是保證生態旅游順利進行的前提,但是這更需要我們的生態管理者有較強的專業素質和對工作積極負責的工作態度,當然最主要的還是我們的旅游者對生態環境主觀保護意識的增強,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們國家的生態旅游能夠盡快迎來發展的春天。
參考文獻:
[1]鐘林生,張生瑞,時雨晴,張愛平.中國陸地邊境縣域旅游資源特征評價及其開發策略[J].資源科學.2014(06)
[2]李茜,張孝德.生態旅游管理中環境政策工具的應用探析[J].經濟研究參考.2014(41)
[3]胡喬方.依托民族文化資源開發水城生態旅游產業——對水城傈僳族自然村發展生態旅游的思考[J].民營科技.2017(07)
[4]錢曉英,林振強.可持續發展的實現路徑分析——基于復合型環境政策的探討[A].2007中國可持續發展論壇暨中國可持續發展學術年會論文集(4)[C].2007
[5]閆獻偉,夏少敏.我國環境政策的演變及未來的價值取向[A].秩序與進步:社會建設、社會政策與和諧社會研究——浙江省社會學學會成立二十周年紀念暨2007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
作者:湯琳 單位:貴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