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鄉村旅游升級需求下鄉村場景優化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以優化鄉村生活場景、豐富鄉村旅游體驗內容為目的,通過文獻查閱、案例總結的方法,通過分析本地居民對于居住品質和村莊未來發展的需求、游客對于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新需求,提出基于旅游需求下的鄉村場景設計在鄉村旅游中所起到的修正、優化作用,為因地制宜地引導符合當代人居理念的方式開發鄉村旅游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旅游需求;鄉村旅游;場景體驗;鄉村建設;鄉村風貌
場景理論與景觀、規劃、建筑等多學科融合逐漸形成實現有機更新鄉村風貌、推動鄉村旅游創新發展的新工具。通過場景營銷發掘鄉村文化新發展方向,使消費者基于一定的品牌認知,從親眼所見、親自感受到的鄉村氛圍中獲得口碑積累,在腦海中形成對特定品牌的記憶,吸引更多的回頭客。
一、場景營造在鄉村旅游發展中的困境
1——鄉村文化的淡漠不利于場景骨架搭建。場景是人類情感寄托與心理反饋的產物,而文化是場景營建的骨架。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迅猛發展、生產方式轉變、社會發展與產業轉型以及受外來文化侵蝕等影響,導致以鄉村為載體的勞動主體、智力主體流向城市,傳統的鄉村價值正在不同形式地流失、破損,加速了鄉村衰落。鄉村的問題主要體現在空心化、老齡化日益顯著,產業活力難以持續,呈現出文旅產品辨識度低、文化特色缺乏等問題,導致優秀傳統在地文化無法延續傳承,難以搭建原有的生活場景和質樸氛圍。
2——消費場景與體驗場景仍有較大空缺。鄉村旅游的本質是對鄉村文化的體驗,但是鄉村旅游在發展中也遇到了諸多問題,其根本原因在于鄉村旅游規劃開發只注重旅游產品淺層次的開發而忽視了鄉村旅游的“文化性”特色。主要體現在旅游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以觀光旅游為主導形式的運營受時間制約嚴重、淡旺季明顯、景區智慧化建設不足等明顯困境。
二、旅游服務的場景需求
1——場景定義。場景術語源于影視行業,指的是電影戲劇中畫面切換、轉場、剪輯的表達效果。滿足用戶的往往是人與商品、信息、人三種需求,基于互聯網的興起,如今人與場景的商業模式開始興起。場景的概念延伸至鄉村旅游,主要表現在村域范圍下生活社交、消費體驗、景觀游覽等方面,依托自然、文化元素實現不同感知的體驗行為。
2——鄉村場景構建要素。鄉村場景構建要素主要包括自然稟賦、基礎設施、建筑風貌、在地文化等。一是自然稟賦。鄉村的景觀最重要的是展現原生態的鄉村場景,青海省門源縣依托油菜花景觀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作為北方小油菜發源地帶動了各地“油菜花海”相關旅游經濟的發展與提升。鄉村的自然稟賦是能否發展好旅游產業、能否具備市場認知度和接受度的先天基礎。二是基礎設施。鄉村發展首先是對自身區位優勢具備客觀認知,鄉村旅游發展首先是服務周邊人群,綜合考慮村民的需求以及未來村莊發展需求,為外來游客的觀光度假需求提供便利。優化和完善基礎設施,建立游客、旅游地居民、服務者之間緊密聯系,提升旅游體驗感。三是建筑風貌。傳統建筑與構筑物是中國文化淵源的闡述者,也是鄉村在地文化的展示者。鄉村旅游建設與鄉村公共服務建設存有交集,鄉村建筑依托鄉村肌理的背景而存在,更加關注村民的情感體驗和鄉愁表達。通過橫向挖掘與鄉土建筑相關的文化和產品元素,構筑起在地特色文化的表達途徑,將空間與鄉村文創產品相銜接,拉長產業鏈,為構建新農業創造條件。四是在地文化。鄉村在地文化包括當地民俗風俗、鄉規民約、手工技藝、鄉賢文化等內容。文化的多元性是支撐鄉村旅游的多樣性、穩定性和持久性的基石。發展鄉村旅游產業,需要尊重歷史發展脈絡的文化要素,更要尊重當地文化的支撐。
三、鄉村場景優化路徑通過對村域場景構建元素和鄉村場景
類別的分析,提出針對原住民和游客在基于鄉村建筑層面的生活場景和基于旅游層面的體驗場景兩大鄉村旅游主要場景內的需求,延伸推導出對鄉村的生活場景與體驗場景營建的優化方向。
1——生活場景優化。在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的需求下,通過梳理自然資源、完善公服和基礎設施、優化村居風貌等舉措,以加強生態修復,提升鄉村公共空間品質,優化鄉村生活場景。一是梳理自然資源,加強生態修復。鄉村旅游與傳統旅游最大的不同點在于鄉村所具備特有的人文屬性和鄉土氣息,更需要注重對優良的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對破損的自然景觀進行修復。鄉村生態修復主要包括山體修復、河流修復兩方面。二是完善公服和基礎設施,提升鄉村公共空間品質。一方面,要優化道路交通體系,加強景觀游線連貫性。為保證村組與省道、村內主要道路的連通性,應對村莊內部道路交通系統進行整治規劃。利用鄉村景區帶來的人流量,做好景觀游線規劃,以道路串聯產業,以景點吸引人流,以生態綠道將各特色節點串聯,將游客發散吸引至各村組,擴散旅游產業帶動效應,提升村域旅游經濟效益,為打造豐富消費場景打好基礎。另一方面,要完善環衛設施,加強環保意識。鄉村公共空間是圍繞村民生活、生產的日常性空間,因此更加提倡開展基于地域特殊性的素質培訓和低碳環保教育。原住村民每戶增設分類收集的垃圾桶,居民點設置垃圾分類收集點,同時加強垃圾分類宣傳,制定垃圾分類收集管理監督機制,并納入村規民約中,樹立垃圾分類處理的自覺意識和綠色意識,養成環保習慣。三是優化村居風貌。在以家庭為單位的生活方式主導下,通過把所有活動空間、視覺重點融合協調的方式,將田園生活方式融入生活氛圍的點滴細節中,營造室內外景觀與整體村落景觀渾然天成的場景效果,構建出與城市現代化建筑風格形成強烈反差的風貌特色。為當地村民提供一種社區的基礎,呈現出質樸而精致的居住環境,同時為游客打造出具有生活感的度假模式。
2——體驗場景優化。一是挖掘生活生產活動內容,振興在地文化。針對不同地域與年齡段游客的興趣,通過發掘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表演藝術形式來構建樸素簡單而又健康有益的場景,以展現傳統與現代的農業生產過程和原住民的生活習俗為重點,將農業生產活動設計成趣味性、體驗性、適應性、安全性、吸引力和參與性兼備的體驗項目,提供游客最直觀感受農耕文明的途徑。沉浸式體驗所具備的故事性、游戲性、藝術感等屬性逐漸成為景區新型互動項目的重要業態之一。實景劇場、劇本殺等結合場館和現代媒體技術的景區,利用節慶活動、鄉村演藝節目等在地文化元素素材,通過主題形象化的IP形成沉浸式消費場景。這種依托舞臺影視與景觀設計,應用可見的要素來表現高于現實的藝術場景的營造方式,為未來鄉村文旅消費市場發展提供更多可能。二是發展夜間經濟,填補鄉村夜間消費場景空白。鄉村經濟體量與資金投入相較城市而言較小,但鄉村夜經濟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夜景能夠推動旅游業的發展,打造具有特色村落風情的旅游體驗才是發展鄉村夜景經濟的方向。因地制宜地探索適合當地發展的鄉村夜景經濟模式,采用融入式服務、互動式體驗等經營手段,提高游客的沉浸式體驗感和參與度,延長消費者的逗留時間和消費時間,在空間和時間上拓寬鄉村旅游業的娛樂功能,增加消費機會。綜上所述,以推動鄉村旅游的創新發展為出發點,依托場景設計在整體流程規劃中所起到的宏觀調控作用,針對地域性鄉村景觀風貌、鄉村建筑風貌、鄉村旅游體驗形式等主要方面,采用場景介入的手法來延伸在地文化內涵,實現生活場景與體驗場景的關聯性敘事與情節推動,從而助力村域場景的有機更新。要利用文化元素的創新融合、交互體驗視角的轉換和體驗活動空間的安排設置方式來進行場景優化,以營造鄉村生活場景,推動鄉村旅游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作者:齊瑤 劉建文 單位:湖南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