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永順縣糧食生產發展思路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湖南省永順縣現有耕地面積3.92萬hm2,其中稻田3.007萬hm2、旱地0.91萬hm2,糧食產量達22萬t左右,屬典型的山區農業生產大縣和全國糧食生產大縣。糧食生產存在效益低、規模經營小、生產資金融資難、抗御風險能力弱以及技術服務水平低等問題。在新形勢下,為穩定發展糧食生產,要以落實強農惠農政策為重點,加大糧食生產投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種糧規模效益。
[關鍵詞]糧食生產;現狀;發展思路;永順縣
永順縣地處湖南省西北部,全縣國土總面積3810km2,有耕地3.92萬hm2,其中稻田3.007萬hm2、旱地0.91萬hm2,屬典型的山區農業生產大縣和全國糧食生產大縣。全縣糧食播種面積常年穩定在4.33萬hm2以上,產量在22萬t左右,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均穩居湘西州第一位,素有“湘西糧倉”之美譽。自2011年以來,連續5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評為“全省糧食生產標兵縣”。2016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評為“全省糧食生產先進縣”。
1糧食生產發展現狀
1.1糧食生產持續穩產高產
2016年,全縣完成糧食播種面積4.48萬hm2,實現糧食總產量21.89萬t。春夏收獲糧食作物面積0.95萬hm2,產量4.01萬t。其中,冬馬鈴薯播種面積0.88萬hm2,產量3.85萬t(折谷);冬小麥0.06萬hm2,產量0.13萬t;其他雜糧133.33hm2,產量0.03萬t。春播夏收作物播種面積3.45萬hm2,實現糧食總產量17.22萬t。其中,水稻播種面積1.964萬hm2,產量12.34萬t;玉米種植面積0.936萬hm2,產量3.50萬t;紅薯播種面積0.22萬hm2,產量0.87萬t;豆類作物播種面積0.286萬hm2,產量0.39萬t;其他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86.67hm2,產量0.12萬t。
1.2糧食品種結構不斷優化
在穩定糧食種植面積的同時,永順縣積極調整優化糧食品種結構,大力推廣優質高產品種,糧食品種結構不斷優化。自2012年以來,全縣重點推廣“玉針香”“農香25”“農香32”和“天優華占”“Y兩優3399”等中高檔優質稻新品種20余個,推廣“Y兩優7號”“Y兩優143”等超級稻新品種12個。2016年,全縣超級稻和優質稻種植面積達1.47萬hm2,同比增加0.08萬hm2,占水稻種植面積的75.02%。其中發展高檔優質稻0.21萬hm2,同比增加133.33hm2,總產量達1.28萬t。同時,永順縣大力發展旱糧作物生產,積極推廣“湘玉10號”“湘永單3號”“福單2號”“正大999”和“鄂玉26”等雜交玉米品種,以及“鄂薯5號”“費烏瑞它”等脫毒馬鈴薯品種,全縣雜交玉米種植面積達0.936萬hm2,脫毒馬鈴薯面積達0.700萬hm2。
1.3生產經營機制持續創新
用現代農業理念指導糧食生產,大力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糧食加工企業、種糧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糧食生產經營能力顯著提高。2016年,全縣糧食種植面積2hm2以上的種糧大戶、家庭農場139戶,引導發展專業化服務組織6家、農機專業合作社14個,扶持年加工能力5萬t的加工企業2個,年加工能力5000t左右的中、小型米廠31家。同時,加快糧食訂單化生產,依托湖南糧食集團金霞米業、湘西湘谷糧油發展有限公司、松柏溪州米業、永茂國家糧食儲備庫等糧食加工龍頭企業,聯合建立糧食生產基地,發展訂單糧食生產,每年訂單收購優質稻谷數量5萬t以上。
1.4糧食生產能力不斷增強
突出示范樣板創建、機械化生產,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得到顯著增強。1.4.1高產示范取得顯著成績。2016年,創辦水稻萬畝示范片2個、玉米萬畝高產示范片2個,實施超級雜交稻“種三產四”豐產工程示范項目1個、超級雜交稻“三分地養活一個人”糧食高產工程豐產示范片1個。縣鄉村層層開展糧食高產示范,全縣創辦以水稻、玉米、馬鈴薯為主的糧食作物高產示范樣板230個,涉及面積1.17萬hm2,高產示范工作扎實推進,示范效果突出,增產增收效果顯著。1.4.2機械化生產全面推開。2016年,全縣發放農機購置補貼資金683.86萬元,帶動農民投入資金2176.141萬元,購置補貼機具2903臺(套),其中耕整機械2100臺(套),種植施肥機械75臺(套),田間管理機械5臺(套),收獲機械43臺(套),收獲后處理機械7臺(套),農產品初加工機械21臺(套),排灌機械620臺(套),動力機械32臺(套),實現水稻機耕作業面積1.51萬hm2,機插秧面積0.90萬hm2,水稻機收作業面積1.22萬hm2,水稻綜合農機化水平達62.05%,穩居全州第一位。1.4.3試驗示范成效顯著。建立13.67hm2現代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展示園,開展“雜交水稻新品種引種觀察試驗”等試驗示范15項次,引進水稻新品種51個、玉米新品種30個;建立雜交玉米制種和繁育基地0.073萬hm2(縣內133.33hm2);創辦水稻綠色防控示范區4個;在靈溪鎮、芙蓉鎮開展小麥新品種引種與示范,引進新品種3個,示范面積33.33hm2。
1.5惠農政策得到全面落實
認真宣傳貫徹落實好各項惠農政策,積極做好農業“三項補貼”改革試點工作,全年落實財政補貼水稻保險資金421.2萬元,參保面積1.56萬hm2;玉米保險資金208.8萬元,參保面積0.77萬hm2,參保率分別達到79.43%、82.62%。
2存在的問題
2.1生產比較效益低
近幾年,雖然糧價有所上漲,但種植糧食作物效益仍遠低于種植水果、蔬菜等經濟作物的收益,在利益的驅動下,農戶種糧積極性難以調動,農民種糧商品意識不強。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紛紛外出務工,務農人員老齡化、低能化現象嚴重,農業生產用工短缺,影響了農業實用技術推廣及生產進度。
2.2規模經營難度大
當前永順縣土地流轉還存在連片流轉難、土地租金變化大、難簽訂長期合同等問題,土地規模經營難度大,農業機械化、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生產困難,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同時,勞動力成本大幅提高,農業生產資料、土地租金價格逐年提高,使種糧大戶的生產直接成本不斷增加,阻礙了種糧大戶及家庭農場的發展。
2.3生產資金融資難
對糧食種植規模6.67hm2以上的大戶來說,每年僅支付耕地流轉租金就需2萬~5萬元,加上購買大型農用機械、農資等,需資金最低10萬元以上。目前糧食種植大戶貸款渠道較窄,貸款主渠道是農村信用社,且利息支出較大。據調查,2016年永順縣發展的2hm2以上的種糧大戶和家庭農場共有139戶,其中獲得信用社貸款的不到20%,即使獲得信用社貸款的,額度一般在1萬~3萬元,生產資金缺口大,遠遠不能滿足糧食生產需求。
2.4抗御風險能力弱
近年來,各級政府對大的水利工程投入較多,但部分農田水利設施、機耕道年久失修,水系不配套,溝渠淤塞,排灌不暢,易澇易旱,抵御自然災害和規避市場風險能力不強,人均旱澇保收面積遠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加上土壤酸化、退化現象逐年加重,中低產田地比例較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較低。糧食生產是易受災害性天氣影響的弱質產業,2013年受特大旱災影響,永順縣玉米、水稻嚴重減產,廣大農戶和種糧大戶均損失較大。
2.5技術服務水平低
近年來,通過開展超級稻高產示范和糧食高產創建活動,與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和糧食專業合作社緊密合作,聯合創辦高產示范樣板,統一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術跟蹤服務,有力地促進了糧食新品種、新技術和新農機的推廣應用。但是,由于生產主體素質不高,接受新技術能力差,專業合作社服務范圍不大,糧食生產社會化服務水平較低,許多技術只停留在示范方、示范戶,沒有真正普及到廣大農戶。加上目前部分鄉鎮農技推廣服務體系不是很完善,大部分基層農技人員還需完成鄉鎮政府安排的工作任務,技術推廣工作專一性不夠,專業知識陳舊、老化,村級沒有農技推廣網絡,技術到位率仍然偏低,影響了糧食產量的進一步提高。
3促進糧食生產發展的建議
在新形勢下,要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必須以轉變糧食生產方式為抓手,以落實強農惠農政策為重點,加大糧食生產投入,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以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為基礎,加快改善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以規模化經營(家庭農場、種糧大戶)為主體,加快推進糧食生產經營方式創新,提高種糧規模效益。“糧食安天下”,穩定糧食生產事關“三農”工作全局,必須把抓好糧食生產作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的基礎性工作,緊緊圍繞“穩糧增收調結構、提質增效轉方式”工作主線,毫不放松地抓好糧食生產。
3.1貫徹落實強農惠農政策,保持糧食生產持續穩定
以落實強農惠農政策為重點,始終把穩定發展糧食生產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任務,把確保糧食特別是口糧基本自給作為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的重要目標,認真落實糧食生產行政首長負責制,加大財政投入,抓好“米袋子”工程,確保糧食生產面積穩定產量增加。繼續加大力度,抓好農業“三項補貼”改革試點工作,及早出臺《永順縣糧食適度規模經營補貼實施方案》,對家庭農場、適度規模種糧大戶、種糧農民合作社和糧食生產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進行扶持。落實中央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和農業作業環節補貼政策,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公正公平,及時落實發放到戶。建立健全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體系,為農業尤其是糧食適度規模經營的新型經營主體提供信貸擔保服務,積極化解農業農村發展“融資難”和“融資貴”的問題,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糧食產業健康發展和農業現代化建設。
3.2加快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抵御自然災害能力
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基礎,進一步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重點實施“沃土工程”、中小型水利工程、防洪減災等工程,抓好農田機耕道、灌溉溝渠及山塘水庫等建設,提高農田旱澇保收及機械化、規模化種植能力,切實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擴大測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規模和范圍,支持農田排灌、土地整治、土壤改良、機耕道路建設,建立穩固的商品糧基地,確保糧食產業健康穩定發展。
3.3推進糧食高產示范活動,提升糧食綜合生產水平
著力抓好糧食作物新品種的引進、篩選、示范及推廣,積極創辦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高產示范片建設,積極推廣集中育秧(苗)、機插秧、配方施肥、病蟲害專業化防治等節本增效實用技術,開展“稻魚共育”“稻鴨共生”和生物防治等生態種植模式示范,增加糧食生產科技含量,努力提升糧食標準化生產水平。科學安排實施糧食高產創建萬畝示范片,繼續與家庭農場合作創辦萬畝示范片,重點建設“雙超”(超級稻超高產)指揮方和機插秧高產示范方,面積不小于33.33hm2,中稻667m2產量不低于600kg。繼續在全縣23個鄉鎮大力開展“超級雜交稻百千萬畝高產攻關示范工程”建設,村級創建百畝片,鄉級創建千畝片,縣級創建萬畝片,力爭全縣超級雜交稻推廣面積達到1.67萬hm2以上,杜絕出現空白鄉鎮。
3.4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適度規模生產能力
加大政策、資金投入力度,著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盡快出臺《永順縣家庭農場經營管理辦法》《永順縣種糧大戶扶持發展辦法》等,引導有條件的種糧大戶升級為家庭農場,不斷擴大家庭農場的生產經營規模;規范家庭農場生產經營管理,提高家庭農場生產經營管理水平;加強社會化服務能力建設,降低家庭農場的經營風險;進一步促進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激發農民的積極性,釋放農業的潛力,通過糧食適度規模經營,以集約化、商品化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3.5大力發展優質稻米產業,促進糧食生產提質增效
按照“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的原則,制訂好永順縣優質稻產業布局和發展規劃。充分利用本地良好的生態條件和地方品牌優勢,構建“企業+家庭農場+農戶”或“企業+合作社+農戶”等三位一體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大力推進“一片一種”無公害標準化優質稻訂單基地建設,做大做強優質稻米產業。進一步優化整合優質稻米生產經營資源,規范永順縣優質米加工經營秩序,以松柏溪州米業專業合作社、和順現代農業專業合作社、石堤良友糧油公司等為主,著力抓好“松柏大米”“顆砂御米”“石堤香米”“塔臥香米”等創品奪牌工作,積極打造永順優質大米品牌,提高市場占有率。搞好以水稻為原料的食品加工及稻草的綜合利用,提高產品的產業附加值,壯大優質稻米加工產業集群規模,實現優質稻米產業提質增效。
作者:胡哲琴 單位:永順縣松柏鎮農技和農村合作經濟服務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