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關于穩定糧食生產路徑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吉林省糧食生產面臨的問題
(一)耕地資源利用不合理
前些年,吉林省為迅速擴大糧食生產,對環境資源利用不合理。雖然目前糧食生產環境得到一定改善,但一些舊的生產方式仍然對環境產生影響。如,東部山區農戶毀林種糧的問題仍然存在,農村工業和服務業對水資源的破壞也較普遍。近幾年,吉林省耕地面積減少的人為因素也不可忽視。國家基本建設、鄉鎮企業發展、個人建房占用耕地、災害毀地等破壞耕地資源的現象呈上升趨勢。由于土地使用不合理、地質災害等問題造成吉林省糧食耕地面積和糧食產量的下滑。因此,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視角下,應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中,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
(二)節水灌溉設施建設緩慢
節水灌溉設施建設是農田水利建設的重點,吉林省一直以來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解決干旱缺水問題,共配套農田抗旱井13.6萬眼,抗旱坐水種能力達到2000萬畝,但同時節水效率較低,灌溉設施跟進的速度有所放緩,自然降水利用率僅為10%~15%,節約灌溉用水率僅為20%~30%,與玉米、水稻、大豆三大糧食作物的優品種配套平均單產僅為8%。在有效的灌溉面積中,水田有效灌溉面積達1100萬畝。而其中易形成澇耕地378萬畝,480萬畝耕地達不到五年一遇以上抗澇標準。[6]凈灌溉面積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糧食的凈產量,而防洪除澇的配套農田水利工程體系建設也缺少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評價標準,因此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緩慢。
(三)糧食單產受生產資料成本上升影響較大
吉林省是通過加大投入農業生產資料的使用量來提高糧食單產,隨著生產資料投入的加大,糧食單產也隨之提高。目前,吉林省糧食生產中化肥利用率為46%、農藥利用率為50%。但吉林省糧食生產中生產要素粗放利用,單位糧食生產成本較高,2001~2011年吉林省相關糧食生產資料價格的總指數由98.9快速上升到127.3;農機器械的價格指數由97.6上升至104,增加6.15%;化肥價格指數由97增至145.8;農藥價格指數增長7.7%。[7]盡管政府給予眾多惠農政策和財政補貼,但由于化肥、農藥、農機器械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提高、人工成本上漲,導致農民種糧的綜合成本增加。
(一)節約耕地資源
一是實施標準糧田建設。根據現有的糧食生產情況,需要改造2500萬畝中低產田,實現提高現有3000萬畝高產田的目標。建設國家大型商品糧基地,通過完善各類田間設施和提高土地的肥力,提升耕地能力等級,在實施糧田的標準化過程中,減少對自然降水的浪費,提升其利用效率,肥料利用效率提高到12.5%以上,整體提升耕地生產力的10%~15%。[8]二是加快耕地灌溉節水化、耕作機械化、農田林網化、設施標準化建設。在國家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建設中,要積極利用科技和信息的作用,根據地域特點,實現土肥測試社會化、耕地土壤測試體系化、信息利用高效化、肥料施用配方化的目標。項目建成后,可以使農民在糧食優質、增產、增收的同時,帶動相關糧食行業的發展,通過優質糧食產業工程的示范帶動,全面提升吉林省的糧食生產水平。三是改造土地資源。通過秸稈還田、有機肥及配方施肥等技術措施的推廣普及,進一步改善吉林省中部地區土壤結構,提高地力。在西部地區改良鹽堿地、土地復墾過程中改造中低產田,同時對廢礦廢廠土地進行合理改造,根據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漁則漁的原則,將破壞的土地恢復利用,從而拓展保護和擴大耕地面積的有效途徑。四是大力推進使用綠肥資源。加大沃土培肥的力度,在秸稈(根茬)還田培肥項目上,應用旋耕滅茬機進行機械旋耕滅茬作業,同時結合深松旋耕及滅茬起壟犁進行復式作業。在實施農家肥堆漚培肥項目中,修建農家肥積造池,充分利用農戶剩余秸稈、畜禽糞便和草炭等有機肥源,積造優質農家肥。對有機肥料生產企業進行改造升級,提升有機肥處理廠的生產能力。[9]
(二)建設生態化的農業基礎設施,保障糧食生產
一是實施生態修復工程。改造松原、白城等地區的大型灌區,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通過多種措施的綜合配套投入,建設旱澇保收的基本農田。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從綜合治理的角度出發,堅持預防為主,從源頭解決環境污染問題。二是對大中型灌區進行節水配套建設和改造。對永舒榆、飲馬河、洮兒河等大安灌區進行改造,改造的核心區是嫩江古河道的主灌溉區。對松沐、海龍、扶余、舒東等松花江流域進行水庫加固工程建設,保證農田灌溉水源的連續性和防洪能力。三是積極推進農業機械化生產。在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開發力度的同時,積極推廣和應用農機新技術、新機具,圍繞玉米、水稻和大豆等主要糧食作物的主要生產環節推廣和普及低碳環保技術,在耕、種、收等主要糧食生產環節裝備先進適用大中型農機具,在耕種環節實現聯合淺翻旋耕整地,在種植過程中推廣機械化育插秧和深松蓄水,對旱田和水田根據耕地屬性進行精量播種和深效施肥,發揮農機科技對生產的作用。
(三)大力提高農業技術應用率
首先,加大良種培育和推廣建設力度。整合吉林省玉米、水稻、大豆等育種領域的良種科技資源,依托科研單位的最新農業科技成果,盤活新品種選育與良種繁育科技資源,加強對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的資金支持,實現育種材料的資源共享。在示范和推廣現代化技術體系過程中,推廣高效的農作物新品種體系,為糧食增產打好技術基礎。其次,加大農業生產技術推廣力度。[10]在農業技術推廣中,有效發揮農技推廣體系在糧食增產中的技術支撐作用。推進鄉(鎮)農業站逐步建立服務網絡。最后,加大病蟲草鼠害的預防。以縣為單位建立農業防疫站,開展農藥安全使用技術培訓,提高種植大戶和普通農戶的安全用藥技術水平,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環境相容性好的化學農藥,加大生態控制和生物防治比重,從而降低防治成本,降低農藥施用次數和用藥量,提高防治效果,提升農藥利用率,減少化學農藥對空氣、土壤、水域等環境的污染。
(四)加大糧食生產中生態補貼的政策力度
第一,制定增施農家肥補貼政策。鼓勵和引導農民提高農家肥施種比例,增加土壤肥力,同時減少畜禽糞便污染,降低生產成本,減少污染。優化農村衛生環境,從而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和培肥地力。在補貼中應給予具體的施用農家肥的補貼標準。[11]第二,完善化肥的補貼政策。由于農民對化肥的依賴性較強,種植習慣短期內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因此,應重視對化肥政策的補貼,減少化肥對土地和有機質的破壞。因此,建議采取化肥施種區的輪耕休耕補貼政策,來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和板結程度,降低化肥的污染,節約生產成本,實現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本文作者:劉國斌、趙霞 單位:吉林大學軍需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