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供給側改革下的糧食進口貿易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供給側結構改革的背景下,通過對中國小麥、谷物和大豆3種糧食作物進口貿易現狀的分析,明確中國糧食進口貿易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建議:以糧食進口作為補足需求的調劑來確保糧食安全;加強政策引導,加快農業“走出去”步伐;提高中國糧食作物的競爭力,爭取國際糧食價格的話語權;利用虛擬水貿易緩解中國的水資源壓力。
關鍵詞:糧食進口貿易;糧食安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5年中國實施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其中對農業的改革旨在調整農業的生產經營結構,確保糧食安全、提高糧食貿易靈活性[1]。中國糧食近年來連年增產穩產,但糧食的供給不能根據需求的變化而進行相應地調整,糧食進口數量遠超糧食缺口,從而引發了進口結構失衡,導致了國內糧食市場供需失衡[2]。中國存在著嚴重的農產品價格倒掛機制,這使得中國的糧價限制于生產成本的“地板”和限價政策的“天花板”之間無法動彈[3]。當前中國處于糧食安全機制不健全、國內糧食市場結構失衡、進口帶來安全風險的背景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一劑良藥為中國提供了良好的解決方式。筆者首先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糧食進口貿易的概念進行了甄別,其次以小麥、大豆和谷物3種主要糧食作物為代表來勾勒當前中國糧食貿易現狀,并從中分析問題,尋找應對方式,這在當前背景下是極具現實意義
1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糧食進口貿易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通過增量的改革來促進存量的調整,在擴大投資規模的同時改善投資結構。加速產業結構的升級,以經濟增長為前提,確保經濟可持續發展,最終達到人民安居樂業的目標。其中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調整農業的生產經營結構,確保糧食安全、提高糧食貿易靈活性,促進中國農產品貿易的良性發展,最大限度地降低食品進口貿易對中國糧食安全的風險[2]。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將加大特色優勢農作物的出口量、提升農作物產品的附加值、限制競爭性農作物產品的進口、增加互補性農作物產品進口作為重點政策[1]。進口是指一國向他國購買所需的原材料、商品或服務,是為了取得低成本生產要素投入生產,抑或是追求一國不具備的商品或服務的壟斷利潤。中國的糧食進口貿易主要是指針對由國內農業技術不夠發達、人口基數大所導致的糧食的供不應求的局面,國家采取的從他國購買糧食來滿足人民需求的一種方式[3]。
2中國糧食進口貿易現狀
根據中國海關的最新數據,2018年中國糧食進口總計11555萬t,大豆進口8803萬t,占糧食進口總量的76.18%;谷物進口2046萬t,占糧食進口總量的17.71%;小麥進口287.6萬t,占糧食進口總量的2.49%。總體來看,大豆、谷物、小麥占據了中國糧食進口的絕大部分,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因此,下文對中國的3種主要糧食作物大豆、谷物、小麥的進口現狀數據進行分析,以點帶面來描繪中國糧食進口貿易的現狀(圖1)。
2.1谷物進口貿易現狀
谷物是維持日常生活必備的糧食作物,對于糧食總量有著不可或缺的影響。自1997年以來,中國的糧食進口呈逐步上升趨勢。近年來由于缺乏國家相應的政策指導東北地區糧食種植面積明顯減少,2014年中國谷物進口量為1951萬t,2015年增長到3270萬t,增長了167.61%。2015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的實施以后,中國的谷物進口數量得到了明顯的控制。從谷物的進口來源來看,1998—2010年,中國谷物主要從泰國進口,進口依賴度很高。自2012年以來,中國調整了進口策略,不再僅依賴于泰國、越南進口谷物,而是將谷物進口轉向了巴基斯坦和老撾等國,進口依賴程度逐漸分散。2015年供給側改革實施后,中國谷物的進口依賴度在逐漸降低,進口來源地也在逐漸分散,越南成為中國谷物進口的主要來源。但總體來說仍只停留在與幾國貿易上,進口風險仍然較高。
2.2小麥進口貿易現狀
小麥不僅可以作為日常需要的糧食,更可以作為戰略儲備糧食,其價格受到國家的嚴格調控。相比于谷物和大豆,小麥的進口數量較小,波動卻較大。小麥產量減少導致小麥的進口量于2003—2004年增幅高達161.33%。國內外小麥價差導致小麥進口量于2012年劇增到1398萬t。在2015年國家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措施后,在相應的政策調整下小麥進口數量變化趨于穩定,波幅逐漸變小,呈現出穩步上升的趨勢。中國的小麥主要從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進口。中國對小麥的進口依賴程度很高,進口來源普遍相對集中。雖然中國小麥進口來源相對固定,但進口國的占比趨勢卻不盡相同,這其中夾雜著一些貿易因素。但總的來說,中國的小麥進口依賴程度較高。
2.3大豆進口貿易現狀
大豆是中國主要的進口油性糧食作物。中國大豆的進口量逐年增加,近似回歸于直線。2000年由于國內取消了對大豆市場的限制,并將進口稅率調整為3%,大豆進口數量劇增。自2015年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中國大豆的進口量增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逐步朝著穩定的趨勢發展。中國對大豆的進口依存度高達80%以上,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4]。進口來源主要是美國、巴西和阿根廷。近年來,從美國進口的大豆數量持續下降,從巴西進口的大豆數量持續增加。但這并沒有減少對中國進口的依賴性和集中度。總體來看,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的主要糧食進口國,在市場化的進程中,中國糧食進口量總體呈上升趨勢,而隨著糧食進出口市場結構的轉變,糧食作物的進口依存度也越來越高。
3中國糧食進口貿易存在的問題
近些年來,經濟全球化趨勢不可逆轉,多邊貿易體系勢不可當。總體來看,糧食作物的貿易增速雖然降低,但內在地包含著出口競爭優勢不足,進口壓力大,逆差持續等問題[5]。下面淺析中國糧食進口存在的一些問題。
3.1糧食進口安全預警機制滯后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一個重要方面。對中國而言,糧食安全預警主要基于內部生產、流通、貿易、消費和金融。其中涉及的糧食安全問題僅僅是從糧食進口依存度和集中度等問題出發,把糧食進口作為糧食安全的一個小環節來對待,這樣明顯是不合理的[6]。另外,在獲取糧食進口數據時還存在著一些信息不及時、不到位以及不準確等問題;在分析數據時未做到從各個方面、多個角度來分析和理解,總體而言未能真正地將糧食進口視為中國糧食安全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
3.2對外依存度的提高加大了糧食進口貿易的風險
對外依存度是衡量一國進口依賴程度的指標。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高速發展帶來了對外貿易規模的擴大,同時也給中國進口貿易的安全造成了一系列的威脅,中國對外國的依賴程度也有所提高。有學者認為,伴隨著中國經濟的穩中向好趨勢,進口依存度高的糧食作物的進口量將持續增加,這將深刻地影響國內市場價格[2]。在國際環境日新月異的今天,中國糧食貿易通道一旦被切斷,將會面臨極大的動蕩。而進口依存度的逐步提高和進口集中度的密集無疑加大了中國面臨動蕩的風險。
3.3中國糧食市場的供需失衡
供需失衡是指糧食作物的供給和需求不匹配。中國糧食的供給不能根據需求的變化而進行相應地調整,糧食進口數量遠超糧食缺口,從而引發了進口結構失衡,導致了國內市場供需矛盾[2]。中國糧食的供需失衡體現在進出口種類的失衡上:中國的大豆進口量巨大,小麥進口量相對較小;對于不同種類的糧食作物的進口數額上差異較大,依存度也不盡相同。而供需失衡也加劇了中國糧食進口的風險。
3.4國內外糧食價格倒掛增加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難度
價格是決定進口的重要因素。價格倒掛是指商品的購買價格高于銷售價格。中國的價格倒掛主要是農產品購銷價格的倒掛,農產品價格的倒掛對市場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加速工業農業的生產都起著決定性作用。但價格倒掛也使國家背負了沉重的財政重擔,一定程度減少了國家財政對經濟建設的投入,扭曲了農產品的定價機制。價格倒掛加之我國技術不成熟帶來的生產、加工、銷售等產業鏈的風險,使得國內外的糧食價差愈發嚴重[7]。這無異于給供給側改革加大了難度:一方面要穩定民生不能降低糧食的價格;另一方面,有必要將進口量控制在一定范圍內,以確保中國的糧食安全。這兩個要求是矛盾的。
4供給側改革背景下中國糧食進口貿易對策
4.1以糧食進口作為補足需求的調劑來確保糧食安全
糧食是一國之命脈。中國應在確保國內糧食基本自給自足的基礎上利用進口來彌補國內需求。這一對策首先要求中國的糧食供應大部分主要應該由國內來完成。有學者通過研究發現:未來人口結構變化將對糧食進口產生巨大影響。預計2020—2025年,人口結構的變化會使谷物進口量出現大幅增長[8]。因此,中國應提升應對人口結構變化的能力,認真貫徹落實農業供給側改革“增加產量、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核心觀念,從供給側入手,加大對農業政策的支持和引導、加快農業創新步伐,做到國內需求基本自給,并將糧食進口作為補足需求的一種重要手段。
4.2加強政策引導,加快農業走出去步伐
國家政策是管理糧食進口貿易的重要手段。而對于中國現今糧食進口貿易存在諸多問題,中國應出臺相應的政策進行指導,以市場調控價格為主導,政府相應地政策作為輔助,讓經濟更好地發展,一定程度上避免“市場失靈”的情況。首先,中國應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力度。農業扶持政策要盡量擺脫價格倒掛的限制,做到真正地惠民以及有效地惠民;農業指導政策則是要根據相應的進口數據進行多角度的分析以此來指導農民播種相應的糧食作物;農業技術創新方面要完善糧食產業供應鏈、注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擴大生產規模來做到降成本。其次,海外農業資源開發是穩定糧食進口的良好策略。海外農業資源的開發也被稱為“走出去”。其實質是實施海外農業投資,建立全球農業供應鏈;開展資金和技術的境外農業合作,幫助發展中國家完善世界糧食貿易體系;擴大貿易伙伴關系使糧食進口來源多樣化。
4.3提高中國糧食作物的競爭力,增加對國際糧食價格的話語權
國際競爭力是進出口的重要因素,中國糧食作物由于生產技術不夠成熟、產業鏈不夠完善、規模效應不夠明顯等因素致使其國際競爭力較低。而缺乏國際競爭力就無法爭奪到國際糧價的話語權,只能任由糧價上升而損害本國利益。介于庫存充足可以抑制糧價的波動,中國可以倡導國際社會攜手構建區域性和全球性的糧食儲備體系,以此來熨平糧價波動周期。提高糧食作物的國際競爭力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合理運用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以及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改革,集中優化農作物種植結構和資源配置結構,提高糧食作物的國際競爭力;二是發揮大國優勢并利用期貨市場等金融機構來合理控制糧價;三是降低生產成本,擴大農業生產規模,降低糧食作物價格。
4.4利用虛擬水貿易來緩解我國水資源壓力
水是生產糧食作物的必需品。農業和工業產品生產中消耗的水被稱為與商品相關的虛擬水。虛擬水貿易是在各種商品和服務的貿易過程中進行的。世界上的一些國家沒有足夠的水資源用來滿足當前和未來預計的水資源需求,而其他國家可用水卻是足以滿足用于包括市政、工業、農業、環境、生態、再創造、航海等需求的。此外,即使在一個大國中,水資源的分布也不盡相同。一種克服水的可用性和需求之間的空間不匹配的可行方法就是把水從資源富足區域調到資源匱乏區域。對于缺水國家,該國可以選擇不在國內生產,而是進口水密集型產品[9]。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擁有大量的水資源和人均擁有量很少。中國的人均水資源占世界第四,人均擁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約占日本的1/2,美國的1/4,俄羅斯的1/12。可以看出,解決人均水資源低的問題對中國具有深遠的意義。因此,中國應該在水資源密集的地區大力播種生產糧食作物,把產出的糧食相應地調到水資源貧乏的地區,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減輕中國水資源壓力。此外,在糧食進口貿易方面,中國應相應地將進口來源地的水資源富裕度考慮在進口成本內,尋求相對豐富水資源的國家進口糧食作物以緩解水資源壓力。
5結論與啟示
通過對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中國糧食貿易現狀的分析,不難發現中國糧食進口貿易存在著如糧食進口安全預警機制滯后,對外依存度高,供需失衡,國內外糧食價格倒掛等問題[10]。針對這些問題,再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提出了以糧食進口作為補足需求的調劑來確保糧食安全、加快農業走出去步伐、提高中國糧食作物的競爭力、利用虛擬水貿易減輕中國水資源壓力這4項建議,旨在更好地發展中國的糧食進口貿易,促進經濟可持續增長。
參考文獻
[1]曾蓓,崔煥金.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階段性特征與啟示:1978~2015[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8,34(7):14-22.
[2]趙璐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我國糧食進口貿易研究[D].鄭州:河南工業大學,2018.
[3]胡晗,王銳,杜敬文.供給側改革下我國糧食貿易調控機制研究[J].糧食問題研究,2019(1):18-28,54.
[4]張夢萱,匡紫瑤.降低農產品貿易進口依賴度對策研究:以跨境農場新型合作模式為例[J].中國市場,2019(6):73-74.
[5]方巧云.中國農產品貿易特征事實描述及分析[J].對外經貿,2018(8):28-31.
[6]閆冰心,趙瑞瑩.我國高進口依存度農產品的變動及市場價格效應[J].對外經貿,2018(7):9-12,15.
[7]李國景.人口結構變化對中國食物消費需求和進口的影響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19.
作者:于麗艷 潘玥伶 崔雅麗 單位:天津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