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既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教學進步的必然要求。想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在了解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重要性的基礎上,針對高中生的具體情況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高中歷史;核心素養(yǎng);具體策略
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必要性
由于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十分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挖掘以及較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實現,因此,基于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歷史教學對教師的教以及學生的學都作出了必要的要求。在此要求下,歷史教學過程勢必會變得更加有趣,而教學主體也變得更加明確。如此一來,學生不僅能夠最大限度地領略歷史學習的趣味性,還能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
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具體策略
既然明確認識到核心素養(yǎng)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那么,作為教師,如何才能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落實到歷史課程教學當中呢?
1.在教學中落實時空觀念
眾所周知,時空觀念是歷史教學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歷史課程的學習期間,學生只有將這些事件放到其特有的時代背景與空間背景下,才能準確、客觀地分析,真正理解這些事件本身所蘊含的重要意義。如,在學習“辛亥革命”時,教師讓學生就辛亥革命領導人孫中山的活動軌跡作出一系列的探究:孫中山所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有何特點?他一生中都參與了哪些大事?結果如何?經過思索,學生不僅能夠根據孫中山早年、中年以及晚年的活動軌跡將與之相關的歷史要事緊密聯系在一起,對孫中山及其所在時代背景產生更為深刻的理解,還能在評判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時有意識地將人或事放到其特定的思維環(huán)境中去考量,從而促進自身邏輯思維能力的不斷提升與完善。
2.在教學中落實歷史解釋、史料實證
歷史學科對邏輯推理和史料論證有著極為嚴格的標準,它不僅是研究史料的重要方法,還是歷史史料和史料論證在核心素養(yǎng)中的重要體現。作為高中歷史教師,我們既要引導學生學會從多個角度看待、分析歷史現象或歷史問題,又要讓學生在“求真求實”的學習目標指引下,根據客觀、全面的歷史資料對歷史史實形成正確、客觀的認識。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能力。”可見,歷史解釋不僅包括敘述者對歷史史實的整理與描述,還包括敘述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等。因此,想要在教學中落實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提升,教師務必要在學生熟練掌握史實的基礎上,使之對歷史事件或歷史問題等進行準確、客觀的評判。如,在學習“鴉片戰(zhàn)爭”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搜集一些與鴉片戰(zhàn)爭相關的史實,并就其搜集到的史料與他人在課堂進行交流。在此過程中,教師不僅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團隊意識,在與他人合作中形成一種極為強烈的集體榮譽感。與此同時,通過對“鴉片戰(zhàn)爭”及其相關史實的了解與分享,教師不僅能夠在課堂上有效落實“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yǎng),使高中生在對歷史事件的對比分析中去偽存真,對歷史產生更為深刻的理解,還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使之善于用歷史發(fā)展觀來看待現實問題,解決問題。
3.在教學中落實家國情懷
徐藍教授提出“歷史課程對‘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目標:通過歷史學習,學生能夠從歷史的角度認識中國的國情,具有家國情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可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及正確思想價值觀念的形成是學生家國情懷得以培養(yǎng)的重要依據。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務必要將優(yōu)秀傳統文化、正確的價值觀念滲透到課堂中,如,在學習“辛亥革命”時,可以將孫中山的三次人生選擇拿到課堂教學中,以確保學生能夠在熱鬧的討論中體會孫中山身上厚重的家國情懷。在此過程中,以學生自主探究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主線,引導學生在歷史事件中進行探索與反思。使學生在強烈歷史觀和價值觀的影響下更加高效地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升華自身對家國情懷的情感認知等。總而言之,在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對學生的成長與未來發(fā)展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作為歷史教師,我們必須認真對待。
參考文獻:
[1]袁正敏.高中歷史新課程與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新課程(下),2017(9).
[2]江海云.淺談中學歷史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7
作者:徐燕文 單位:甘肅永昌縣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