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措施淺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分析評價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措施的具體實施方法及其效果。方法本次將某院于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期間收治的100例行臨床醫學檢驗的患者100份樣本作為研究的主要對象,按隨機的方式分成兩組;其中,對照組50例(50份樣本)采取常規質控方法,觀察組50例(50份樣本)采取綜合質量控制措施,進一步對兩組臨床醫學檢驗的質量、效果進行分析、比較。結果①在臨床醫學檢驗差錯事件的總發生率上,觀察組為4.00%,和對照組的34.00%對比顯著更低,兩組之間的數據存在明顯差異性(χ2=11.286,P<0.05)。②在患者對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服務工作的總體滿意度方面,觀察組為94.00%,和對照組的62.00%比較明顯更高,兩組之間的數據存在明顯差異性(χ2=12.359,P<0.05)。③在檢驗報告的完整性方面,對照組為82.00%(41/50),而觀察組為100.00%(50/50)。觀察組的檢驗報告的完整性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χ2=9.890,P<0.05),兩組比較存在統計學意義。結論臨床醫學檢驗過程中,加強質量控制措施的實施,能夠降低臨床醫學檢驗差錯事件的發生率,提高患者對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服務工作的總體滿意程度,保障檢驗報告的完整性,進一步提高臨床醫學檢驗的整體質量。
【關鍵詞】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措施;差錯事件;總體滿意度;檢驗報告;實施方法
臨床醫學檢驗的內容非常多,包括對人體的多維度材料進行檢驗,包括微生物學、免疫學、生物化學、遺傳學、血液學以及細胞學等方面的檢驗,為預防、診療及評估人體的健康提供有利依據[1]。以患者為例,進行臨床醫學檢驗,通過檢驗樣本分析,可以為患者診療提供客觀、科學的依據,為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奠定有效基礎[2]。但是,臨床醫學檢驗工作實踐發現,諸多因素會影響臨床醫學檢驗工作的質量,比如標本采集不當因素、標本存儲不當因素以及標本送檢不及時因素等,進而引發臨床醫學檢驗差錯事件,常見的有:試劑和儀器設備要求不相符、血液標本當中抗凝劑比例不當以及尿液標本不夠新鮮等[3]。鑒于此,便有必要加強臨床醫學檢驗的質量控制,以保障其準確性、科學性[4]。本課題將某院于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00例行臨床醫學檢驗的患者100份樣本作為研究的主對象,其目的是分析評價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措施的具體實施方法及效果,具體研究內容及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納入研究的100例行臨床醫學檢驗的患者100份樣本,入選時間為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排除抗拒此次試驗者。按隨機的方式分成兩組,觀察組50例(50份樣本)中,男性28例(56.00%)、女性22例(44.00%);年齡分布在23~76歲,平均年齡為(45.80±1.20)歲;體質量為41~79kg,平均體質量為(62.80±1.10)kg。對照組50例(50份樣本)中,男性29例(58.00%)、女性21例(42.00%);年齡分布在24~75歲,平均年齡為(45.90±1.10)歲;體質量為40~80kg,平均體質量為(62.70±1.20)kg。在一般資料方面,兩組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有可比的價值。
1.2方法
本次對照組在臨床醫學檢驗的過程中,采取常規質控方法,即根據檢驗標本,按照臨床醫學檢驗常規流程嚴格執行,處理檢驗過程出現的問題,確保臨床檢驗工作有序進行。觀察組則在臨床醫學檢驗過程中加強質量控制措施的實施,具體內容如下。第一,臨床醫學檢驗前質控。在臨床醫學檢驗工作開展之前,有必要做好前期相關的準備工作,了解患者的疾病既往史、過敏史,對患者檢驗前相關的注意事項進行講解,比如禁食、禁飲等;同時,做好樣本采集方面的準備工作,結合患者的病情、檢驗項目,合理控制樣本采集的時間,以期確保后續樣本采集的合理、科學,質量達標。第二,臨床醫學檢驗中質控。在臨床醫學樣本檢驗的過程中,需要合理控制檢驗的儀器設備,確保相關儀器設備處在可控、正常的運行范圍內,確保設備電壓、電力流的穩定;針對應用之后的儀器設備,需要進行及時的保養、清潔處理,對儀器設備進行診斷分析,如果存在問題,需要及時檢修,確保后續檢驗工作的質量及安全性。對于檢驗試劑來說,需要結合相對應的檢驗項目,選擇合理科學的試劑,從而保證醫學檢驗的有效性及質量。此外,在臨床醫學檢驗工作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對檢驗數據的管理,詳細分析、處理、記錄各項檢驗數據的結果,為患者疾病的診療提供客觀、科學的依據。第三,臨床醫學檢驗后質控。加大對檢驗人員的培訓與教育,確保其專業水平能夠達到檢驗所需標準。對檢驗報告進行合理的治療控制,確保其完整性與準確性。
1.3評價標準
①比較兩組臨床醫學檢驗差錯事件的發生情況,其主要指標包括試劑與儀器設備要求不符、血液標本中抗凝劑比例不當、尿液標本不新鮮、采集時間不合理、其他因素,計算其發生率(%)。②根據某院自制調查問卷,將患者對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服務工作的總體滿意程度分為三個等級。滿意:分數范圍于85~100分;基本滿意:分數范圍于60~84分;不滿意:分數范圍于0~59分;總滿意度=(滿意例數+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00%[5-6];分數越高總體滿意程度越優。③比較兩組檢驗報告的完整性。
1.4統計學分析
研究所有數據全部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分析與處理,計數數據表示為“[n(%)]”表示,以“χ2”檢驗兩組間的數據差異;計量數據表示為“(x-±s)”,以“t”檢驗兩組間的數據差異,若P<0.05,為組間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在臨床醫學檢驗差錯事件的發生情況方面的比較
在臨床醫學檢驗差錯事件的總發生率上,觀察組為4.00%,和對照組的34.00%對比顯著更低,兩組之間的數據存在明顯差異性(χ2=11.286,P<0.05)。具體數據見表1。
2.2兩組在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服務工作總體滿意度情況方面的比較
觀察組50例中,滿意一共為36例(72.00%)、基本滿意一共為11例(22.00%)、不滿意一共為3例(6.00%),總滿意度為47例(94.00%)。對照組50例中,滿意一共為11例(22.00%)、基本滿意為20例(40.00%)、不滿意一共為19例(38.00%),總滿意度為31例(62.00%)。結合數據可知,在患者對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服務工作總滿意度方面,觀察組為94.00%,和對照組的62.00%比較明顯更高,兩組之間的數據存在明顯差異性(χ2=12.359,P<0.05)。2.3兩組在檢驗報告的完整性方面的比較研究發現,對照組50份的檢驗報告存在檢查內容遺漏或是檢驗問題錯誤等情況,其報告的完整性為82.00%(41/50),而觀察組50份檢驗報告無錯誤與遺漏,報告的完整性為100.00%(50/50)。結合數據可知,在檢驗報告的完整性方面,觀察組為100.00%(50/5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2.00%(41/50),差異顯著(χ2=9.890,P<0.05),兩組比較存在統計學意義。
3討論
臨床醫學檢驗,是臨床醫學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做好臨床醫學檢驗工作,能夠為健康人群的健康體檢提供有效依據,也能夠為相關疾病患者的進一步臨床診療提供有效依據[7-8]。所以,在臨床醫學檢驗工作的過程中,有必要加強質量控制措施的實施,確保臨床醫學檢驗結果的準確性,進而提高臨床醫學檢驗工作的價值、作用[9-10]。值得注意的是,長期臨床醫學檢驗工作發現,在實際檢驗的過程中,存在較多影響檢驗質量的因素,總結起來包括:①患者自身因素。在臨床醫學檢驗工作之前,受到患者飲食、既往用藥以及生理等因素的影響,可能出現影響臨床醫學檢驗的不利問題,比如如果飲食當中的糖分控制不好,則會導致患者尿液當中的糖分水平上升,同時會導致血液標本當中乳酸的含量上升,不利于檢驗準確性的保證;又比如檢驗前,如果患者的心理情緒狀態控制不好,會導致血壓上升,不利于檢驗結果的準確性[11]。②標本采集因素。如果臨床醫學檢驗的過程中,未能合理控制標本采集的時間、采集量,或者采集操作不當,則會影響檢驗結果的準確性;比如采集操作不當,會使血液標本受到污染,或是出現溶血的情況,顯然會影響后續檢驗的結果[12]。③標本存儲因素。通常,標本采集后需要及時送檢,如果因不可抗拒因素不能及時送檢,則需要在合理的溫度下存儲;但是,如果存儲不當,比如未能進行冷藏,受到存儲溫度不合理的影響,則會使標本的性質發生變化,進而影響檢驗的結果[13-14]。④標本送檢因素。如果在標本送檢期間,發生標本混亂、震蕩等情況,會對標本采集的結果準確性受到直接的影響[15]。總之,導致臨床醫學檢驗質量受到影響的因素較多,國內有學者表示,臨床醫學檢驗質量的影響因素較多,涉及標本檢驗的前、中、后三個階段,如果未能對其加強質量控制,則較易出現一系列臨床醫學檢驗的差錯事件,比如本次重點提到的試劑與儀器設備要求不符、血液標本中抗凝劑比例不當以及尿液標本不新鮮等;鑒于此,便有必要加強對患者的宣教,指導患者注意檢驗前的基本注意事項,比如禁食、禁飲,檢驗前避免服用影響血糖、血壓等藥物,規范標本的采集及存儲,及時送檢等[16]。具體的臨床醫學檢驗中提高質量管理的解決策略如下。①完善管理,改善環境:在進行醫學檢驗的過程中,需要選擇合適的檢驗設備,并對檢驗的環境進行一定的改善;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引用先進的技術設備,以此來提高檢驗工作的精確程度;檢驗技術人員在檢驗室進行工作時,需要嚴格按照相應的規章制度來進行,落實每一位技術人員的責任劃分,提高技術人員的責任意識[17]。②建立檢查制度,提高質控要求:醫師與檢驗技術人員均需要具有較高的素質要求;因此,醫師需要對檢驗項目與技術進行學習,提高自身對于檢驗項目與作用的了解程度;而檢驗技術人員則需要進行一定的培訓工作,提高自身的檢驗素質與能力,能夠有效處理檢驗工作中所遇到的突發情況;同時,還需要對新設備與新知識進行學習,了解其操作的方法與工作原理,只有培訓完畢、考核合格后才能夠上崗工作[18]。③提高樣本的質量:在進行樣本采集的過程中,需要了解樣本采集的最佳時間,并在采血過程中,避免體位對于樣本造成的影響;止血帶的使用時間需要控制在一分鐘以內;在樣本采集完畢后,需要進行嚴格的查對;留取尿液標本時,需要使用干凈、清潔的容器,避免樣本中混入其他物質[19]。④規范文件管理:建立科室主任負責制度,提高對于文件的規范管理;檢驗的項目內容需要由醫師來進行填寫,檢驗人員的報告簽發需要由科室主任完成了檢驗報告的審批之后;在檢驗工作完畢后,檢驗技術人員還需要將檢驗單與檢驗報告進行備份、存檔。檢驗管理人員則需要定期向科室主任申請試劑,對于設備的運行進行定期檢查,以此來確保設備工作的有效性[20]。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加強質量控制措施的觀察組在臨床醫學檢驗差錯事件的總發生率上僅為4.00%,和采取常規質控的對照組的34.00%對比明顯更低;同時,觀察組在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服務工作的總體滿意度方面高達94.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2.00%;另外,對照組的檢驗報告存在檢查內容遺漏或是檢驗問題錯誤等情況,其報告的完整性為82.00%(41/50),而觀察組的檢驗報告無錯誤與遺漏,報告的完整性為100.00%(50/50),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從中可知,加強質量控制措施的實施非常關鍵。綜上所述:臨床醫學檢驗的過程中,加強質量控制措施的實施,能夠降低臨床醫學檢驗差錯事件的發生率,提高患者對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服務工作的總體滿意程度,保障檢驗報告的完整性,進一步提高臨床醫學檢驗的整體質量;因此,具備推廣及應用的價值。
作者:曹柏順 單位:沈陽迪安醫學檢驗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