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的區域差異成因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引言
科技創新關乎國家民族未來,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使命。黨的報告明確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高等學校作為培養和造就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的搖籃,已成為我國科技創新事業的生力軍和中堅力量。資料顯示,2017年全國高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3項,占授獎項目總數35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33項)的68.6%;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一等獎2項、二等獎31項,占通用項目授獎總數49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47項)的67.3%;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項目100項,占通用項目授獎總數132項的75.8%。此外,科技部公布的2017年度中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名單中,全國共有323人入選,其中有190位來自于高等學校,占比達到了58.8%。然而,我國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呈現明顯的非均衡狀態,最終可能導致省際間高等教育資源的“馬太效應”日益凸顯。萬方數據庫的《2017年全國高校科技創新能力評價報告》中,公布了我國前100位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的具體排行榜。經筆者整理,發現江蘇省最多,有16所,其余的分別是:北京14所,上海8所,廣東7所,陜西6所,湖北5所,山東5所,浙江4所,安徽4所,湖南4所,黑龍江3所,遼寧3所,天津3所,重慶3所,四川3所,河北2所,吉林2所,福建2所,河南2所,甘肅1所,江西1所,云南1所,山西1所。并且有不少省份沒有高校進入前100強,如內蒙古、廣西、寧夏、新疆、西藏、貴州、海南等。從四大地區的占比來看,東部地區具有顯著優勢,占總數的61%,中部地區占比17%,西部地區占比14%,東北地區占比只有8%。由此可見,我國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的區域差異較為明顯。本文將從客觀和主觀雙重原因出發,深入剖析我國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的區域差異成因,并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優化對策,這無疑對增強各區域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推動區域協調高質量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我國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區域差異的成因分析
(一)客觀原因分析
1.經濟發展的非均衡性。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各項事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然而,在這一進程中,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卻在逐步擴大。我們知道,經濟是教育的基礎,是高校科技創新的重要前提,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是造成教育發展區域間差異的主要原因,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直接影響著高校科技創新效率[1],尤其是國家施行高等教育兩級管理以來,許多地方高校的發展就更加依賴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根據資料整理得知,2005年東部地區人均GDP為27379元,中部地區為10371元,西部地區為9922元,東北地區為15588元,東部地區是中部的2.64倍,是西部的2.76倍,是東北的1.77倍;2010年東部地區人均GDP為50584元,中部地區為24249元,西部地區為23458元,東北33677元,東部地區是中部的2.09倍,是西部的2.16倍,是東北的1.50倍;2017年,東部地區人均GDP為90531元,中部地區為48269元,西部地區為46066元,東北地區為51182元,東部地區是中部的1.88倍,是西部的1.97倍,是東北的1.77倍。因此,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非均衡性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導致區域間高等教育資源分布的差異性。2.教師隊伍的分割。長期以來,由于地區間經濟和待遇的差距拉大,地區間的人才流動相對頻繁,形成了眾所周知的“孔雀東南飛”現象,致使中西部地區的高校優秀教師流失。從學歷層面來看,2014年我國專任教師中擁有博士學位的總數為313136人,而東部地區專任教師中擁有博士學位的為166718人,占比高達53.2%;中部地區專任教師中擁有博士學位的為58992人,占18.8%;西部地區專任教師中擁有博士學位的為56041人,占18.0%;東北地區專任教師中擁有博士學位的為31385人,僅占10.0%。從職稱層面來看,2014年我國高等學校(機構)教職工中正教授總數為189136人,而東部地區正教授為88090人,占46.6%;中部地區的正教授為38635人,占20.4%;西部地區的正教授為40469人,占比21.4%;東北地區專任教師中正教授為21942人,僅占11.6%。3.文化習俗的差異。我們常說“思想決定成敗”,主要是指人們的思想意識和文化習俗將會直接影響行為舉措,高等教育發展的順暢與否將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人們相關價值觀的樹立。經濟發達地區因較先走上開放道路,思想意識和文化習俗表現得更為先進;而經濟較為落后地區的人們普遍比較保守,缺乏對高等教育重要性的認識,認為高等教育的機會成本高,而且重男輕女的思想也較為盛行,致使長期以來許多偏遠山區的農村女孩難以享受應有的高等教育權利。4.“一刀切”式的教育政策。高等教育作為民生工程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區域間協調發展的重要體現。綜觀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歷程,由于地區性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文環境稟賦的差異,呈現出明顯的制度運行環境二元化的特征。很顯然,在多元化發展的今天,一元化的高等教育政策已漸漸失效。應該針對地區高等教育發展的差異和特點,實行有差別的教育政策,以推進區域間高等教育均衡發展,這也是黨和國家著眼現代化建設全局和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階段性要求,以滿足廣大偏遠地區和經濟落后地區群眾接受更公平和更高質量教育。
(二)主觀原因分析
1.科技經費投入的差距在擴大。高等教育的科技經費投入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科技創新的總體水平。下圖顯示了2002—2016年四大地區高校科技經費支出情況,我們可以看出,東部地區與中部、西部、東北地區的科技經費投入差距在不斷拉大。2002年,東部地區科技經費投入99.3億元,中部地區投入27.3億元,西部地區投入26.4億元,東北地區投入21.7億元,東部與中部、西部、東北地區的差額分別是72.0億元、72.9億元和77.6億元;2010年,東部地區科技經費投入408.2億元,中部地區投入114.9億元,西部地區投入125.8億元,東北地區投入78.7億元,東部與中部、西部、東北地區的差額分別擴大到293.3億元、282.4億元和329.5億元;到了2016年,隨著各省對科技事業的高度重視,各區域科技經費投入均得到大幅度提升,東部地區科技經費投入806.3億元,中部地區投入204.4億元,西部地區投入208.1億元,東北地區科技經費投入137.3億元,但是東部與中部、西部、東北地區的差額進一步擴大到601.9億元、598.2億元和669.0億元。2.科技人員投入的差距在擴大。研究與發展人員通常是指從事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活動的人員,在我國高等學校中包括從事此類活動的教師和其他技術職務系列的人員,以及為研究與發展服務的輔助人員和管理人員。“人才是第一創新資源。”可以說,科技創新的大力發展離不開科技人員的鼎力支持。通過將2002—2016年東部與其他地區高校研發人員數量的差額列表可見,表中各自的差額均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其中,東部地區與中部地區高校研發人員數量的差額,由2002年的65685人擴大到2016年的120343人;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高校研發人員數量的差額,由2002年的63609人擴大到2016年的115893人;東部地區與東北地區高校研發人員數量的差額,由2002年的83032人擴大到2016年的131474人。3.科技產出能力的差距在擴大。科技創新產出能力是顯示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強弱的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高校科技創新活動成功與否的主要標準[2]。近年來,伴隨著高校知識產權的大力發展,各區域高校科技創新產出能力也有顯著差別。2014年,高校專利申請數和專利授權數最多的是江蘇省,分別是23473項和14022項,最少的是西藏自治區,分別只有13項和10項。從高校專利申請數的差額來看,東部與中部、西部、東北的差額分別是59490項、57359項和63909項;從高校專利授權數的差額來看,東部與中部、西部、東北的差額分別是38391項、36158項和40729項。到了2017年,東部高校專利申請數與中部、西部、東北的差額分別擴大到76432項、78880項和102558項;東部高校專利授權數與中部、西部、東北的差額分別擴大到45635項、45370項和61775項。4.科技轉化能力的差距在擴大。《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將科技成果轉化定義為:提高生產力水平而對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所產生的具有實用價值的科技成果所進行的后續試驗、開發、應用、推廣直至形成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發展新產業等活動。那么,高校科技創新轉化能力是將科技成果(或專利技術)轉化為產品,最終形成科技產業的能力[3]。這里,我們選取了技術轉讓合同和專利轉讓合同兩個指標進行說明。2014年,東部技術轉讓合同和專利轉讓合同數與中部、西部、東北的差額分別是4545項、5925項和6554項;2017年,東部技術轉讓合同和專利轉讓合同數與中部、西部、東北的差額分別擴大到7357項、6495項和8278項。由此可見,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高校科技轉化能力與東部地區的差距也在漸漸拉大。
三、優化區域間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的對策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是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而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對于加快地方經濟增長、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拉動效應。結合當前各區域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差距的實際情況和發展需要,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1.強化政府對地方高校科技創新的重視。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視高校科技創新工作,進一步促進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早日建設成創新型省份。一是增加科技財政經費投入。2017年我國R&D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達到2.15%,但是江西、貴州、吉林等多數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省份的R&D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偏低,因此政府要加大財政對科技支持力度,早日實現R&D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2%的目標。二是重點培育高校特色學科。根據科技創新和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集中優勢資源,對某些品牌及特色產業的科技創新要加大扶持力度。三是完善高校科技創新的保障機制,有關部門定期加強檢查和監管,保證高校的科技創新政策能夠得到層層落實。2.實施有差別的教育政策和待遇。在經濟落后的省份高校工作,物質收入低,工作條件更為艱苦,科研經費偏少,迫切需要國家出臺差別的政策和待遇予以支持[4]。對于高校科技創新能力較弱的省份,建議國家在科技經費方面采取直接補助措施,以補充當地科技經費投入不足的短板。此外,中組部、科技部等部門,對于在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落后省份工作的高校科技人員,在工資待遇、項目資助、獎勵榮譽等方面給予一定傾斜,激發科研人員的榮譽感和工作熱情。3.推動區域間高校科技創新協同合作。一是鼓勵東部地區的著名高校在科技發展相對落后省份設立分校,在土地、稅收、服務等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二是建議中組部、教育部等部門,每年遴選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到科技發展落后地區掛職擔任副校長、科技副縣長、副所長等職務,通過“一對一”的傳幫帶,提升當地高校的科研水平和研究能力,保障科技人才的有效供給。三是鼓勵重大科技項目、重大科技產業化工程、重大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等事項,由科技創新能力強的省份高校牽頭,科技創新能力弱的省份高校也要積極參與,共同來完成。4.不斷厚植科技人才發展的土壤。一方面,要逐步完善科技人才職務職稱的選拔任用機制,嚴格執行動態的人事調整機制,對于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要充分尊重并著重培養,加強創新文化建設,尊重科學的客觀規律,形成良好的科技創新社會氛圍。另一方面,不斷健全現有的收入分配制度,實施科技成果轉化的獎勵政策,鼓勵高校與研究院所、企業展開全方位的合作,制定知識產權、技術創新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辦法。
參考文獻:
[1]黃小平,劉光華,劉小強.“雙一流”背景下區域高校系統科技創新能力:績效評價與提升路徑[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6):93—102.
[2]盧立玨.構筑創新共同體:有效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J].中國高校科技,2018(11):81—84.
[3]孫文霞,何云景.“互聯網+”背景下我國高校大學生創業素質的灰色模糊綜合評價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24):14—17.
[4]陳海漢,陳慧敏.高校科技創新驅動系統頂層設計及應用實例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14):22—26.
作者:周才云 單位:華東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