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互聯網+下的高職管理會計實踐教學模式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應用型管理會計人才已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向,也是整個社會亟需的管理類人才群體,高職院校是培育職業應用型人才的搖籃,管理會計的教學模式改革是大勢所趨。為了更好地滿足社會需求,本課題從“互聯網+”視角探討管理會計的實踐教學模式,分析高職院校管理會計培養方案的不足,提出具體的人才培養方案。
關鍵詞:互聯網+;高職教育;管理會計;情景對接
一、“互聯網+”時代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的迫切性
“互聯網+”是經濟形態不斷發展演變的成果。“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不能理解成按簡單的字面上相加,是在以云端、大數據共享、信息技術、區塊鏈、人工智能為一體的數字經濟時代中,通過信息技術,將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近年來,財務機器人在會計服務領域發展迅速。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相繼探索使用財務機器人解決財務問題。不僅僅是高校在探索開發財務智能服務機器人,金蝶公司也著力開發基于云端可提供全方位智能服務的財務機器人應用于企業。目前我國社會缺乏集企業管理、財務、金融、互聯網信息通信技術、內部控制等知識的復合型高層次人才?!盎ヂ摼W+會計”的新商業時代和工人智能的發展,給高職院校培育應用型管理會計人才帶來了新的挑戰,管理會計的教學模式改革已成必然。
二、管理型會計人才培養面臨新挑戰
高職院校是培育管理會計人才的重要基地,根據財政部2017年10月的《管理會計應用指引第100號——戰略管理》明確提出,管理會計人才應懂得戰略管理、預算管理、成本管理、營運管理、投融資管理等。由指引可見,在“互聯網+”的新商業時代下,對高級財會人員的要求不僅僅停留在傳統會計核算上,還要具備財務預測、項目投資決策、經營決策、全面預算及存貨控制等知識和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具備,又需要管理會計人才熟悉和了解企業運營中各個環節,并具備統籌和駕馭的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給高職院校培養管理會計人才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三、高職院校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的現狀
管理會計重在管理與控制,從知到行,知行合一,意在培養學生在企業生產經營中學會分析統籌、資金預算、決策規劃等管理活動。雖然管理會計課程在高職院校的會計人才培養方案中赫然在目,但配套的教學模式存在諸多不足,重理論輕實踐現象普遍存在。
(一)對管理會計課程體系重視度不足高職院校普遍都是把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會計綜合實訓課程作為教學研究和改革的重點,重視學生對會計日常賬務處理能力、金蝶或用友等財務軟件的操作掌握程度及經濟法基礎課程的學習和掌握進度,重在培養學生的財務基本核算能力、關注學生初級會計證書考試的答疑輔導。以我校為例,管理會計課程安排在大三,課時實踐環節分配很少,這就造成學生對于管理會計的學習僅限于理論層面,更不用說實踐應用。
(二)管理會計教材內容與財務管理重復度較高我校使用的管理會計教材與財務管理重復度較高,重復處如下:第一,管理會計教材中。一是成本性態章節里的邊際貢獻、本量利分析章節;二是項目投資決策分析章節中的資金時間價值、現金流量、投資項目決策;三是全面預算章節;四是存貨控制章節。第二,財務管理教材中。一是財務預測章節里的利潤預測中的本量利分析法;二是財務管理價值觀念章節里的資金時間價值認知與計量、投資決策章節;三是財務預算章節;四是營運資金管理章節中的存貨管理。管理會計教材總共11章內容,有6章是和財務管理教材內容重復,占用了不必要的資源和課時,同時減少學生課堂上的新鮮感、興趣度和積極性。
(三)管理會計理論與實踐應用對接度不高在“互聯網+會計”的新商業時代,管理會計的課堂教學模式,亟需從單一的理論案例講解轉變成實踐應用為主,理論教學為輔的模式。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學制為三年,管理會計一般排課在大三,在現有的課時基礎上安排學生到企業實踐鍛煉困難重重,一來管理崗工作內容會涉及到機密內容,現實企業一般不愿意接收班級式在校學生參與其管理的內容,二來學生就算參與到管理內容,在沒有深入調研了解企業經營管理戰略前,也是無法理解企業的戰略決策方向。
(四)高職院校管理會計師資隊伍較薄弱一直以來,管理會計課程在高職院校受到的重視度不足,直接導致了管理會計的師資隊伍較薄弱。以我校為例,會計教研室活動的內容往往是涉及財務會計教學的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稅法變革解讀、初級會計證書輔導、課堂管理內容,關于管理會計的研討交流少之又少,由于缺少重視和鼓勵,也沒有教師專門負責管理會計相關課程改革,去考取注冊管理會計師(CMA)等證書。
四、“互聯網+會計”高職院校管理會計人才培養建議
(一)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同等重視高職院校明確管理會計人員的培養目標及規格后,接下來要需要根據培養目標及規格重新整合課程體系,改變以往高職院校會計人才“重核算、輕管理”的培養思路,重新構建符合社會需求的管理型會計人才的課程培養體系。以我校為例,會計專業課程體系包括三類課程,一是專業平臺課,包括經濟法、稅法基礎、會計業務入門、財務管理基礎、統計,集中在大一學年;二是專業必修課,包括賬務處理、成本核算與管理、中級財務管理、納稅計算與申報、管理學基礎、會計綜合實訓;三是專業選修課,包括會計電算化(用友)、商業數據分析、企業經營決策模擬,其余的選修課又根據會計專業分三個方向進行設置,方向一(會計核算):商貿企業會計、管理會計、生產性實訓、納稅申報實務;方向二(財稅綜合):財政與金融、證券投資、進出口業務會計核算、稅務、生產性實訓;方向三(財務管理):管理會計、證券投資、財務分析、納稅籌劃、生產性實訓。建議在原有基礎上,把管理會計、設為專業必修課,把管理會計的課程開發研究提上日程。
(二)重新規劃管理會計教材內容財務管理、管理會計教材內容可以讓各高職院校根據各自人才培養方案重新整合,去掉重復內容,基本思路為:財務管理主要圍繞資金時間價值、投資風險、籌資決策、財務預算、財務控制、營運資金管理、利潤分配、財務分析的主線設置教學內容。管理會計主要圍繞短期生產經營決策、項目投資決策、成本費用控制、責任會計的主線設置教學內容,尤其應加進戰略管理會計內容。
(三)引入情景教學模式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已建立企業沙盤模擬的校內實訓室,可借助校內實訓室的ERP企業沙盤模擬課程進行對接,可讓學生模擬擔任真實管理會計崗位的工作,了解企業運營的各個環節,感受企業各部門工作執行配合情況,尤其是對生產制造環節中產-供-銷流程有系統性的認知,控制成本費用,時刻關注資金鏈情況,分析財務報表。同時引導學生用管理會計相關理論知識體系運營管理企業,提高學生的戰略規劃、運營決策和監督控制意識,使管理會計理論知識體系得以實踐應用。
(四)優化提升管理會計師資隊伍建設數字經濟新時代下的管理會計轉型升級也給高職教育會計師資隊伍建設帶來了一定的挑戰。這需要會計教師和學院教務管理者重視管理會計教學模式改革,多多在教研室活動中探討交流管理會計相關內容,以及加大管理會計課程的教改科研力度。建議學院出臺相關激勵政策,鼓勵會計教師考取注冊管理會計師(CMA)等證書,向“雙師”型教學資質培養方向發展。再者,多動員會計教師分批輪流到企業去實踐鍛煉,參與到企業的內部管理工作中去,一方面使得會計教師提升相關實踐經驗水平,另一方面方便會計教師收集管理會計案例,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感知認識。
參考文獻:
[1]彭宏超.管理會計教學體系再設計——基于《管理會計基本指引》[J].新會計,2017(3).
[2]李向紅.“互聯網+”背景下高職會計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職業技術教育,2017(14).
作者:卜星 單位:臺州職業技術學院會計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