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口腔組織病理學實驗課教學質量淺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口腔組織病理學是口腔醫學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在口腔醫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本文主要探討在口腔組織病理學實驗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針對出現的問題提出了幾點改革措施,在口腔組織病理學實驗教學中,認識到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引入數字化切片系統,結合多媒體教學強化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認識問題的能力,同時多種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習效果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效果,也可以強化學生的臨床分析能力,有利于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口腔組織病理學;實驗教學;數字化切片;自主學習
1傳統實驗教學模式的不足
口腔組織病理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很多知識單純靠課堂講解學生難以理解,而實驗課作為理論課程的重要補充,對學生加深對課本的理解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傳統的實驗課大多以學生看病理切片為主,即學生通過看病理切片來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通常是教師在課堂上先回顧理論課所學知識,然后向學生介紹實驗課所需觀察的內容,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切片標本,找到我們所講的相關結構,觀察這些結構的特點,結合課本的理論知識,對所學內容有更深刻的認識,并在課下完成繪圖作業。但是這樣的教學形式單一,教學過程較為沉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同時,更重要的是切片的質量以及數量直接影響教學效果。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口腔組織病理學的切片數量的不足顯得極為迫切。首先,以往的口腔組織病理學組織切片在保存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包括切片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退色,學生在實驗課觀察切片時不小心壓碎切片等。另外,實驗課的切片標本的來源比較稀缺,如牙及牙胚的發育,收集標本比較困難,同時還涉及到倫理學的一些知識;一些疾病的臨床發病率較低,如腺泡細胞癌,而且很難找到相對典型的結構,不適合作為教學切片。這就使得我們要突破傳統教學模式,改進實驗課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鞏固理論知識,提高教學質量。為此,我們在總結以往教學經驗的基礎上以皖南醫學院2014級和2015級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對口腔組織病理學的實驗課教學方法和內容進行了一些改革,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多種方法提高實驗課教學質量
2.1引入數字化切片系統
隨著互聯網計算機技術和網絡多媒體的發展,計算機輔助教學已經深刻影響了現代的教育模式,同時也影響的教師的教學思維[3],給醫學教育領域帶來了深刻的變革。數字化切片系統是由數字切片掃描裝置和數據處理軟件構成,利用放大系統在低倍鏡下對切片進行掃描成像,然后,掃描控制軟件在光學放大裝置有效放大的基礎上采集高分辨數字圖像,圖像壓縮與存儲軟件將圖像進行無縫拼接處理,制作成整張的數字化切片,再將這些數據做出數字化的切片庫[4]。數字化切片的出現使得口腔組織病理學的教學模式發生了很大改變。數字化切片是將數字化切片應用到教學中,為學生提供形象直觀,操作重復性強的學習平臺,激發學習興趣,有益于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主動學習、主動思考,是每個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數字化切片的優勢。數字化切片易于保存和管理。應用計算機技術建立起了病理切片庫,保存典型的切片資料,這樣解決了傳統切片不易保存,易退色,易損壞等問題,實現了資源共享。數字化的切片使實驗課不再受顯微鏡的限制,只要有電腦就可以隨時觀察切片。通過在電腦上安裝病理切片瀏覽系統,就可以觀察切片,相對于用顯微鏡觀察而言,數字化切片可以任意比例的放大或縮小,瀏覽為光學放大而非數碼放大,這與普通計算機瀏覽圖像而無法改變圖像分辨率有本質區別[5-6]。因此,不存在圖像失真和圖像細節不清的問題,操作簡單,效率更高。數字化切片系統在鼠標操作下可以觀察任意位置的結構,進行放大和縮小瀏覽,圖像清晰,具有較高的保真特點。同時,也彌補了傳統教學中切片數量和質量的限制。傳統教學中,由于切片數量的限制,往往幾個學生共用一張切片,同時,學生剛開始在不熟悉顯微鏡使用的情況下,極容易壓壞切片,而數字虛擬切片則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們購買的數字化切片來源于全國各大高校精心制作的成果,其圖片質量毋庸置疑。另外,數字化切片較傳統切片而言不退色,不會壓碎,而且可以長久保存。在國內,已有很多高校、醫院及科研機構建立了數字化的病理數據庫,許多高校對經典的教學切片和疑難病例切片進行掃描,建立起了一個數字化的網絡教學平臺。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應用掃描技術對病理切片進行掃描,轉化為電腦圖片進行保存,并能對其進行放大,就好比電腦就是臺顯微鏡,大大提高了病理學的實驗教學質量。數字化切片的不足。數字化切片也稱虛擬切片,是一種現代數字系統與傳統光學放大裝置有機結合的技術。學生一般通過電腦操作,這樣減少了學生的動手操作機會,使學生忽略了顯微鏡的使用。因此,在口腔組織病理學的實驗教學中應將數字切片與傳統切片相結合,利用各自的優勢,優化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果。
2.2采用多媒體教學強化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口腔組織病理學屬于形態學的范疇,授課內容覆蓋面廣、教學內容繁重且涉及大量圖片。因此,通過單一的理論講解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如果我們通過多媒體示教,通過整合圖片、文字、視頻等信息媒介可以使學生更直觀更有效地了解口腔組織學的變化及相關疾病的病例特征。將顯微鏡下的組織改變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將抽象的組織病理變化系統化形象化地展示給學生,更易于學生理解。多媒體教學可以有多種形式,如PPT、動畫以及視頻等,再結合教師的講解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的知識[7]。
2.3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對比觀察。口腔組織病理學中涉及大量的微觀結構,如果我們僅僅單純的講解,學生不僅不易理解,而且易混淆相關疾病。我們可以通過觀察疾病微觀結構能加深學生的理解,使學生能更好地認識該疾病。比如觀察頜下腺時,可以同時觀察正常頜下腺的結構,頜下腺炎,頜下腺混合瘤等,通過正常和異常的組織觀察對比,加深學生的感知,為學生以后從事臨床診斷工作打下基礎。開放式教學。根據教學內容,設定利用學生發展的開放式教學情境,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然后根據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來講解。課前提出問題,鼓勵學生提前預習,課前留出部分時間討論,學生如有不懂的可以互相展開討論。另外教師還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小鏡子以及簡單的器械來觀察自身的口腔基本結構,例如牙齒的排列、數目、色澤和形態等,同時觀察牙齒有無結石、病損及缺陷等。學習牙齦時,可以用手感知牙齦的色、形、質等,同時聯系日常生活中是否有刷牙出血、牙痛及牙松動進行討論,增加學生感性認識,實踐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種方法深受學生的歡迎,提高了教學效果[8]。實踐式教學。口腔實驗的目的是通過實驗掌握口腔臨床基本操作技能[9]。形態模型的制作是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模型可以將口腔復雜的形態更加直觀的展示出來。實驗課中,教師采用蠟燭、橡皮泥等教學工具,學生通過制作口腔模型,更加直觀地理解牙齒的結構形態。牙齒發育過程是比較抽象的,可以用橡皮泥制作牙胚的形成到牙體形成再到牙齒萌出的模型,不同的結構用不同的顏色表示,這樣學生對牙發育的過程以及不同結構的變化便一目了然,便于觀察對照。這樣一些相關的疑難點問題迎刃而解。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增加了對知識點的記憶,提高了學習興趣。磨片制作。在口腔組織學這部分關于牙齒的發育結構和齲病的結構特點,需要學生觀察。實驗室現有的切片不能滿足學生需求,牙齒磨片購買困難,因此,為了提高學生實驗課學習的效果和動手操作能力,我們增加了牙齒磨片制作的實驗課。牙齒的來源主要讓學生去社區口腔醫院以及實習的同學那去收集。為了節省實驗課的時間,我們的實驗師將收集來的牙齒在切割機上切成1mm左右的均勻厚度。在實驗一開始,先指導學生熟悉磨片的制作過程,由教師講解整個制作過程,然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整個磨片的制作。學生在整個操作過程中加深了對牙體組織疾病的認識,這樣不僅解決了磨片稀缺的問題,也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在整個操作的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各種問題,不僅鞏固了理論知識,也提高了實踐技能。
2.4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在以往的教學中,口腔組織病理學的考試都是選取幾張典型的切片,讓學生抽取題并在顯微鏡下觀察組織結構,同時記錄觀察結果。將考試成績作為學生學習效果的唯一評判標準,這種考試方式容易助長學生作弊行為[10],且不是學生真實水平的反映。我們本學期通過考試改革,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更加注重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弱化應試考核。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促進平時學習的動力。學生每次上實驗課時需要認真讀片,能按照大綱要求掌握片子上的組織結構,加深對內容的理解。課下需對本次實驗課的內容進行繪圖,該圖的質量可以反映學生對本節實驗課的理解程度。一般要求學生在繪圖時將重點結構標注,這樣又可以加深對理論知識的鞏固。學生平時成績的考核還可以將到課率、回答問題的情況以及發言的積極性作為評定標準,期末實驗課考試中引入病例分析考核,這種方式更加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評價,跳出了原有的死記硬背,培養了學生的臨床診斷思維,更加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3結語
口腔組織病理學實驗教學的目的是更好地輔助理論課程的教學,將抽象的文字轉化成容易理解的圖片,讓學生掌握口腔組織的發生與形成過程以及常見的口腔疾病的形態結構特點。通過實驗課的改革,我們改變傳統實驗課教學模式,不斷豐富實驗課的課程教學,從學生的實際角度出發,我們通過對改革后2014級學生和2015級學生成績與改革前2012級和2013級學生的成績進行對比分析,發現改革后的理論成績明顯提升。通過課堂調查,發現學生對這樣的實驗課教學滿意度很高,課堂氛圍活躍。我們認為改革后的實驗課模式提高了教學質量。通過口腔組織病理學實驗課的學習,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增加了對理論課程的理解,培養并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辨析分析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為學習后續口腔臨床課程和臨床實習打下必要的理論基礎、為防治口腔疾病奠定堅實的知識基礎。
作者:張娜 單位:皖南醫學院口腔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