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護理干預對口腔癌患者術后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分析護理干預對口腔癌患者術后衛生行為及手術并發癥的療效影響,為促進手術安全及患者衛生意識轉變提供啟發。方法:回顧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口腔癌手術患者臨床資料,隨機雙盲法分成兩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給予口腔癌圍術期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強化認知行為干預,觀察兩組治療前后衛生行為依從性、護理滿意度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兩組護理后“完全依從”比例均較護理前明顯上升,“完全不依從”較護理前明顯下降,前后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完全依從”的上升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總體滿意率為95.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00%,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10.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0.00%(P<0.05)。結論:口腔癌圍術期進行衛生行為的認知干預,能有效地糾正患者對手術期間衛生的認識,改善遵醫行為,提高護理依從性,減少圍術期并發癥的發生,從而促進手術及預后質量的提升,建議重視圍術期患者行為認知的干預。
關鍵詞:口腔癌;護理干預;衛生行為;并發癥;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入選標準及排除標準
①符合口腔癌診斷標準,并經病理學檢查證實;②年齡>40歲;本次研究經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合并先天性心臟病、內分泌系統疾病、凝血功能障礙及其他可能影響本次研究的疾病病例。
1.2一般資料
80例符合入選標準的口腔癌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各40例,其中觀察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48~70歲,平均(58.4±2.6)歲;癌癥類型:硬腭癌16例,口底癌10例,舌癌10例,牙齦癌4例;對照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46~70歲,平均(60.2±1.9)歲;癌癥類型:硬腭癌15例,口底癌11例,舌癌10例,牙齦癌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1.3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指導和健康教育,包括遵醫囑給藥、預防并發癥等措施,輔助必要的術后健康教育,選擇經驗豐富的專業醫師或護理人員或專業心理醫師對患者進行口腔癌手術、衛生習慣等相關知識教育。觀察組在實施以上護理的同時,按照本院制定的《行為認知手冊》強化患者的衛生行為認知干預,每次大約持續35~50min。在開展心理護理前要營造合適的溝通環境,以對患者的心理狀態、個性性格、疾病認知及個人衛生習慣等進行全面了解,在詳細溝通過程中摸清患者的心理認知問題、處事方式、衛生習慣誤區等,根據了解情況,針對護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可能不良反應及治療方法、治療用藥等知識盡可能的告知患者。此外,清晰告知術后護理對于促進病情恢復及預后改善的重要性,由此導入個人衛生習慣對于恢復時間及效果的重要性,使患者在此環節下強化對衛生習慣的正確認知,并由此形成積極正向的認知導向。引入家庭因素,發揮家屬的監督作用,督促患者進行行為軌跡記錄,及時與護理人員進行交流,對不對的個人行為進行監督矯正。
1.4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患者對口腔衛生、潔牙及刷牙等行為的依從性情況,完全依從:嚴格遵醫囑執行潔牙、刷牙,嚴格執行口腔衛生習慣,嚴格執行治療方案,在出現停、換藥前及時告知醫師,并定期進行復查;部分依從:口腔衛生、潔牙及刷牙等行為能部分遵從,偶爾口腔衛生習慣,不執行潔牙、刷牙;完全不依從:隨意更改醫囑,主觀隨意性強,不按期復查。(2)于術后進行患者滿意度評價。滿意度等級分為滿意、基本滿意、一般和差。滿意率=(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3)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值檢驗;計數資料以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護理干預前后依從性比較
兩組護理后,“完全依從”比例均較護理前明顯上升,觀察組前后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理后“完全不依從”較護理前明顯下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部分依從”前后及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總體滿意率為95.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00%,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6.275,P=0.012<0.05)。
2.3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觀察組感染1例,皮瓣壞死2例,皮下積液1例,并發癥發生率10.00%;對照組感染5例,皮瓣壞死4例,皮下積液3例,并發癥發生率30.00%;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關于口腔癌的發病原因,除不良修復、殘根管等長期慢性刺激等物理因素外,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如吸煙、飲酒等[4]。跟蹤研究發現,長期吸煙容易罹患牙周疾病,特別是口腔白斑,是引起口腔癌變的重要因子。另據研究發現,50%的口腔癌患者與長期吸煙有關,其導致口腔癌的發病比例與不吸煙者有顯著的差異性[5]。此外,同時吸煙和飲酒會提升口腔癌的發病比例,二者對于促進口腔癌發病有著協同作用,甚至飲酒帶來的危險系數更大,原因是飲酒會對口腔黏膜造成強烈刺激,引發白斑[6]。衛生行為干預對促進口腔癌術后恢復及生活質量改善,從臨床角度看有著一定的價值。ChanK等[7]應用健康信念模式分析影響患病小兒家屬健康行為實施的因素,結果顯示家屬健康知識掌握率對患兒健康行為的改善有正向作用,這提示在圍術期針對口腔癌患者的衛生行為進行認知干預,尤其是基于口腔衛生方面知識教育,能明顯降低口腔癌發病率。本研究結果可以看出,觀察組護理后“完全依從”上升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高達95.00%,高于對照組的75.00%,這一數據變動均表明認知干預對糾正患者錯誤認知,促進正確認知有著積極的臨床意義。筆者認為,糾正患者對于口腔癌衛生護理的錯誤認知,形成正確認知并轉化為自覺遵從醫囑,是從長期解決護理質量問題的根本有效措施。
作者:顏艷 吳明慧 李萍華 單位: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孝感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