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制度改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社會經濟發展迅猛,行政事業單位傳統的會計制度儼然無法適應新時代職能轉變等各項要求。會計制度改革不僅是形勢發展的必然,更是行政事業單位轉型的根本。實際上會計制度改革難度較大,主要體現在會計目標、核算基礎、會計科目及會計人員專業素質等方面,對此積極采取針對性的整改措施,促使現代會計制度穩定發展尤為關鍵。
關鍵詞: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改革;問題;對策
在當前形勢下,行政事業單位唯有不斷創新管理才能緊跟社會經濟發展步伐,會計制度改革直接關乎其監督與協調職能發揮的程度。會計制度體系煩瑣,全面深化改革難度較大,還需加強改革問題分析與整改。
一、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改革的意義
行政事業單位既要履行政事業單位提供社會服務等各項義務,更要實踐行政事業單位的行政管理職能,為充分發揮其公共服務作用,需不斷強化內部改革。但單位會計制度在改革過程中,收付制度、會計報表等方面的問題逐漸顯現,對單位發展形成不同程度的阻礙,若處理不到位,直接增加單位損失,對此會計制度改革意義重大。
二、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1.會計核算基礎不能反映真實情況
收付實現制仍是主要會計制度核算基礎,在反映會計信息真實度方面并不合理,常導致信息失真。基于單位收入、支出核算角度分析,各個核算時間段里的上下期收入與支出,實際核算會將歸為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核算后的會計信息并不能充分說明實際資金流動情況,與此同時導致同期收支配比失衡。基于單位投資角度分析,單位較長周期投資比重大,資本性支出,圍繞收付實現制核算基礎,核算資本性支出,常與一般性支出一起核算,兩者混淆會被監管部門認為單位國資不規范、不透明操作。
2.會計目標模糊
會計核算結果可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判斷依據,為滿足上級監督管理單位等信息利用者,對財務信息的高標準利用,行政事業單位首要是明確會計目標以及各項會計信息規定,實現規范會計核算,確保會計信息利用價值。但實際上,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目標并不明確,各項信息規定籠統,對信息利用者界定范疇狹窄,在會計報告中體現的會計信息失真且少量,并不能切實反映單位財務運作真實狀況。另外會計目標模糊,當單位財務出現問題時,未在第一時間進行責任劃分,不利于監督部門審核、監管等工作的有序開展。
3.會計報告與科目設置不合理
行政事業單位在設置會計科目時,內容不完全符合本單位的發展實際情況。鑒于行政事業單位種類繁多,存在預算管理差異化,各單位科目多樣化,導致科目設置不規范。會計科目設置混亂現象普遍,導致會計信息失真。與各行政事業單位未完全按照現金流、業務特征及科目情況科學設置會計科目有關。在會計報告方面,單位財務管理報告形式化現象普遍。為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要求行政事業單位以會計報告的形式將財務管理情況公之于眾,實現透明化、規范化財務操作,會計報告也直接體現單位自身的財務管理水平、重視程度等。但實際上,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報告問題重重并不嚴謹,在會計報告內僅體現了收入信息,對其他會計項目未準確表示,如負債、支出等現金流量情況,導致單位財務情況含糊,不利于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改革。不難看出當前行政事業單位財務報告體系的弊端,主要在于報告目標偏向于調控服務、經濟宏觀管理;而人力資源價值、預測信息等信息缺乏;財務報告體系中歷史信息比例大,單位的發展前景等信息排除;報告體系滯后性嚴重,主要是圍繞會計分期假設制定的報表,與未來財務信息關聯性不大。
4.會計人員專業素養問題
首先行政事業單位在選拔會計人員時,招聘門檻低,部分工作人員非會計專業畢業,完成會計業務吃力,未能很好地勝任此類工作。其次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工作者年齡差異大,思想維度多元化,甚至大部分行政事業單位會計人員不具備會計從業資格證。同時單位不注重會計工作者的再教育,導致工作人員思想覺悟不高,工作多為形式化。甚至部分會計人員出現嚴重的業務操作失誤,不規范操作也是對違法違規行為的縱容。最后行政事業單位在制度方面不完善,缺乏完善的會計監督機制,部分會計法律規定不健全,導致會計部門不能有效發揮監督與管理職能。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內動力不足,重視程度不高,不利于現代會計業務開展。
三、解決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改革問題的對策
1.優化會計核算基礎
作為行政事業單位,必須適應形勢深化改革,在問題面前堅持走規范改革路子,一改當前會計工作混亂狀態,切實夯實會計核算基礎,優化會計核算體系,使其在明確預算執行情況的同時,更能真實體現單位業務活動、財務質量、現金流量等方面的內容。確保會計信息在報表中真實反映,并被信息使用者高效利用,為決策者提供判斷依據。行政事業單位優化改革會計制度時,必須優化收付實現制。會計核算基礎轉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摸索前進。在實際工作中,除財政撥款專項活動外的業務,都可采取權責發生制,根據實際情況轉變會計核算基礎。為確保改革后的會計核算體系更符合實際情況,可在試點單位使用權責發生制,再將該種會計核算基礎逐步拓展。基于政府專項采購會計核算工作,需積極完善相關采購管理標準、制度,優化招標程序,實現投標單位的透明化、規范化操作。
2.會計目標合理定位
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目標,必須緊跟時展步伐,以新形勢經濟變化為基礎明確定位會計目標。會計目標內容應考慮到自身核算目標的同時,還要包含決策者、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便利性,對單位發展全方位需求綜合考量。上級監督機構與行政事業單位間相互聯系,也是后者的主要會計信息使用者。前者審核后者會計信息的同時,會依法對資金運作等方面情況展開全面審查。會計目標定位作用較大,不僅是單位運營狀況的體現,更是單位財務管理水平的象征。重新定位目標,是協調單位利益、確保會計信息質量及提升會計監督水平的必然。對此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改革,要加強重視對會計目標的準確定位,繼而提升財務管理水平及市場競爭力。
3.完善會計科目與財務報告體系
隨著行政事業單位內部的不斷改革,會計制度相關條例也逐漸完善優化。在信息化時代,財政部也不斷優化《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規范條例,增加了撥出專款、專款支出、成本費用、銷售稅金結轉等幾項規范,優化了會計科目體系。轉變會計制度也必須圍繞新《制度》要求規范改革,不斷優化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科目及資產核算內容。將以往通過暫付款核算資產內容,劃分為應收、預付賬款以及其他應收款項,相應地將暫存款分為應付、長期應付款以及其他應付款項,并將應付政府補貼以及應繳稅款等科目歸類到負債核算內容。唯有更新會計科目,才能不斷推動會計制度深入改革。更新財務報告體系,可以更好地反映財務報告信息質量。財務報告是單位對外信息交流、信息披露的重要載體,在資源配置、優化資本市場等方面意義重大。在解決財務報告體系報告目標偏離實際、信息披露不完善、滯后性等局限性問題時,必須圍繞貫徹落實財務會計改革、表內優先、滿足需求、有效披露、成本效益等原則。改革的方向在于夯實財務報告模式基礎、優化三大財務報表報告內容、規范披露會計信息、更新報告模式等。編制財務報告時,優化財務分析指標,強化分析行政事業單位實際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時修改財務報告,使其財務報告體系更加優化。財務報告體系主要由會計報表、會計報表附錄及財務情況說明書組成,行業競爭風險加劇等因素使財務報告體系逐漸落后,對此必須積極借助信息技術,實時獲取有效信息,借助多媒體直觀地表達會計信息,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多的便利。在實際工作中,還需注重提升表外信息、預測性信息、分部信息內容的豐富性,注重對現金流量表、多種計量屬性對共存財務報告體系的突出作用,繼而促使會計制度可持續發展,實現行政事業單位利益最大化。
4.完善規章制度并優化會計人員素養
首先與各個高校合作,專門培養高素質會計人才,提高選拔標準,提高入行門檻,并優化職員薪資待遇,強化會計人員歸屬感。其次注重對會計人員的培訓、再教育工作,定期舉辦會計業務交流會,鼓勵財會人員參與、交流與經驗分享。定期考核財會人員專業知識,并鼓勵其參與各項活動。作為財會人員,必須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為給職員樹立良好的三觀,必須注重道德品質再教育工作,幫助其樹立廉潔公正、愛崗敬業工作氛圍。積極采取獎懲機制,鼓勵工作人員間互相監督、舉報,繼而確保財會人員規范工作,盡可能避免舞弊等不良情況發生。最后完善各項會計制度法律法規。鑒于不同單位會計制度的差異性,行政事業單位在制定各項制度規范時,必須圍繞單位實際,充分采取群眾意見,確保各項制度的實用性、可靠性。提升內部控制制度的地位,強化建設會計制度、內控制度等,堅持圍繞《會計法》制定各項會計管理機制,規范會計核算等業務展開。強化各項制度的執行力,重點對成本控制等制度實踐內部控制。注重內部審計,加強內控、外圍監督,確保各經濟活動有序、規范展開。新會計制度在會計科目、財務報告體系以及會計核算體系等方面都已經實現了優化,為行政事業單位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但作為財會人員,應當未雨綢繆,從行政事業單位發展、會計問題實際出發,不斷反饋會計制度創新意見,為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改革創造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傅小韻.新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研究.時代金融,2016(2).
2.許潔.淺析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改革.經濟管理:文摘版,2016(4).
作者:姜穎 單位:山東省企業聯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