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面臨的挑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面臨的挑戰進行了探討,文章從闡述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問題入手,進一步分析了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因素,最后提出了提高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的建議。
[關鍵詞]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影響因素;建議
1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問題
近年來,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領域出現了很多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信息的真實性、充分性和及時性。國內證券行業的發展起步較晚,發育尚且不夠充分,因此信息管理制度有一定的缺陷,而上市公司管理層為了達到一定的經濟效益、綜合管理效果,粉飾內部業績,導致信息不能客觀反映企業發展實際情況。此外,一個公司在市場上的股價和其對外公布的財務、會計信息是息息相關的,所透露的信息會直接影響股價的走向,而在證券行業內,信息的及時披露會影響投資者的選擇,深諳其道的內幕人員往往會抓住其中的時間差做某些暗箱操作,進而降低信息披露的及時性,這對于許多中小投資者來說是一種不公平的對待,可能引發利益損失。
2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因素
2.1公司治理結構的缺陷制約著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
毫無疑問,所有權與經營權彼此分離,會引發上市公司的投資者、管理層彼此獨立,缺乏必要的溝通,最終形成信息不對稱局面。而這種不對稱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會計造假的一大原因,并且會進一步造成道德問題。目前許多發達國家采用了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和經理人股票期權的安排的方法解決該問題。而在國內,部分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中特別就會計信息質量問題設立了相關制度,聯系實際看,因為會計信息是上層管理人員所編制的,而管理團隊的組建又直接受到大股東的影響,導致整個信息編制工作被不正當控制,削弱了監督的作用。
2.2現行的注冊會計師聘任制度危及了社會審計的獨立性
為切實發揮審計的基本功能,就必須維護其必須具有的獨立性地位,這是確保審計質量的基本前提。缺乏獨立性及有效監督的社會審計,其鑒證功能將得不到體現,并且可能留下上市公司會計造假的嚴重隱患。但事實上,我國的注冊會計師聘任制度尚有明顯不足,這是阻礙審計獨立的一大原因。雖然中國證監會已經提出了“上市公司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必須經過股東大會批準”等要求,但最終決定的會計師事務所還是被企業管理層牢牢控制。該現象體現了公司治理結構尚且有不科學之處,也彰顯了公司隨意替換會計師事務所的根源所在。而這種不良現象的后果也是極為嚴重的,它直接在注冊會計師界造成了“怪圈”效應——規范執業等死、不規范執業找死,這在很大程度上歪曲了正常的聘任制度,強化了從業人員不正當的“拿人錢財,替人消災”思想,以此為指導,在日常工作中,注冊會計師的職業素質會明顯下降,其社會責任意識也將長期得不到提升。
2.3造假成本與造假收益的不對稱助長了會計造假
除了從業人員的素質高低、道德水平方面因素,會計造假現象的另一根源可追溯到“造假經濟學”上,失真的會計信息的頻繁出現,其原因在于證券市場和上市公司需要一種“虛假信息”,這就為造假提供了市場。因為有需求,必然會吸引相關的工作人員不惜違背道德原則和法律要求,從事“造假”工作。而在這個“市場”領域內,預期的成本往往是大大低于預期收益的,預期成本可用P×P表示,即造假被發現的概率(probability)乘以處罰金額(penalty),預期收益可用C+C表示,即虛構經營業績騙取上市、配股、增發資格所募集的資本(capital)以及操縱利潤導致市值(capitalization)增加等。我國證券市場上出現的會計造假現象是較為突出的。
2.4激勵機制扭曲降低了審計人員工作的積極性
從公司的內部經營情況看,許多企業的員工薪酬結構是相對單一的,這就無法對董事會和管理層員工形成必要的激勵。總體而言,許多公司的員工激勵機制都具有一定的落后性,未能跟上市場最新動態和經濟發展形勢,這就可能導致管理層員工的薪資待遇和企業的經營收入彼此割裂,不能同步變化,最終影響經理人在長期工作中的積極性。一旦發生利益沖突,經理人為了一己私利,往往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決策,損害了股東尤其是中小股東的利益。
3提高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的建議
3.1優化公司治理結構
如前文所述,為解決由公司治理結構引起的會計信息質量問題,現在全球普遍采取的方法是改善公司治理結構和經理人股票期權的安排。科學的治理結構能夠在優化權力分配、制衡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制度的基礎上,督促公司管理層更多、更直接地對外信息,從而形成信息的公開化,實現均衡分布;而經理人股票期權則是在建立健全激勵機制的前提下,使得企業的管理層分享剩余,盡可能地刺激管理人員的工作熱情。而上述兩種辦法,都要求有高水平的會計信息。我國證監會已經了《上市公司治理原則與標準》等文件,明確要求上市公司設立獨立董事和審計委員會,這無疑起到了確保信息編制工作獨立進行、促進會計信息質量制度創新的有效作用。當然,企業還應該關注獨立董事的聘任現象,避免審計委員淪為大股東的附庸。同時,適當調整審計委員會成員的薪資待遇,提高其工作熱情。
3.2完善注冊會計師聘任制度
注冊會計師事業的開展,為確保信息質量提供了可靠基礎,但保證其獨立性則是做好審計工作的基礎。從長遠看,我國最早會完全清除公司治理的“一股獨大”現象。在此趨勢下,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應對。首先,改變由公司自行聘任注冊會計師的模式,將其改變為監管部門委托會計師事務所對上市公司會計報表加以審計;其次,推行全新的上市公司審計輪換制度,每隔三年要求企業更換一次會計師事務所,避免會計師與公司的關系過親而衍生不正當行為。再者,可以完善注冊會計師民事賠償制度,對于會計師與公司勾結做出違法行為而隱瞞公司真實信息且忽視上市公司會計造假現象,最終導致投資者利益受損的情況,應該嚴格依據法律規定,對會計師及相關違法人員進行嚴厲追責處理,強迫其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從法律層面杜絕信息失真問題。
3.3打擊會計造假現象
當前國內存在比較嚴重的會計信息造假問題,這一方面是因為利益趨勢導致上市公司與會計師互相勾結,另一方面則表現在管理監督的不到位。正是因為法律監管的松散,導致上市公司肆意妄為。雖然《證券法》的出臺起到了一定的制約作用,但力度尚且不足,且具有明顯的過渡特征。基于此,監管部門應該采取更嚴厲的措施打擊會計造假行為,按照行政處罰與刑事二者相結合的思路,有效降低造假概率。對于造假行為的直接責任人,應該根據實際情況要求其做出民事賠償,在必要的情況下追究刑事責任,向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和管理層敲響警鐘。
3.4發揮社會媒體監督的作用
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治的原則,從此輿論監督的地位有了逐步的提高。隨著我國民主氣氛日益濃厚,新聞媒體在我國社會生活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新聞媒體的特長是能夠在第一時間收集信息并傳播給投資者、監管部門以及社會的各個層面,使得企業的違規行為能在第一時間得到曝光。新聞輿論監督與政府監管部門的強制性相比是一種“軟”監督,可以有效緩解投資者和上市公司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4結語
綜上所述,加強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面臨的挑戰的探討,意義重大。相關工作人員需要明確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問題以及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因素;同時提出提高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的建議,優化公司治理結構,完善注冊會計師聘任制度,打擊會計造假現象,發揮社會媒體監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胡國恒,王少芳,翟永會.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經濟縱橫,2014(07).
[2]譚相興,田海霞.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質量問題及成因分析[J].現代商業,2013(06).
[3]田巧娣,解恒慧.公司治理對會計信息披露質量影響的實證分析[J].財會通訊.2013(10).
作者:趙瑞 單位: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