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區域性企業人才科技創新現狀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論文采取問卷和訪談的形式,調查了安徽省創新型企業人才實現科技創新的具體狀況。論文分別從創新動機、獲得創新信息渠道、獲得創新經費途徑、科技成果產出和創新收益5個維度進行了初步的探討,揭示了區域性企業人才實現科技創新的一般性特征。
【關鍵詞】人才;科技創新;影響因素
1引言
在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大背景下,要想實現區域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轉型,必然要打破區域傳統創新模式,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必然重點關注區域人才戰略與政策環境,最終實現產業升級轉型與人才集聚的良性互動。近年來,安徽省地方政府制定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系列政策,其中,創新型企業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政策相繼執行,逐步積累了企業人才引進、培養與使用的經驗,提升了區域創新水平。因此,調查創新型企業人才的創新實現過程,分析其成功路徑中具有借鑒意義的規律,揭示所受挫折的普遍性經驗,有著相當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本文將安徽省獲得創新型企業產業科技人才榮譽的企業科技人才作為研究群體,通過問卷調查了其中的396位,并訪談了26位,在此基礎上進行統計分析和實證研究。
2企業科技人才從事科研活動的動力不限于個人目的,更是為了滿足國家和所在企業的發展需要
調查企業科技人才從事科研活動的動機因素,目的在于了解其從事科研創造活動的主觀能動性。從科研活動動力狀況圖中發現,人數最多的是344人,占總數87%的企業科技人才為了促進所在單位更好發展而從事科技創造活動,表明正是這些科技人才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推動了所在單位的自主創新發展。結合統計分析科技人才在單位承擔職務情況(見圖2),發現企業科技人才絕大多數是企業研發、生產一線崗位工作的技術研發專家和業務骨干,或管理經驗豐富、創新創業成效顯著的高層管理精英。具體而言,企業科技人才群體的多數出任各自機構的高級管理職務,有111人即接近30%的人才成為所在機構的負責人(廠長、總經理;副廠長、副總經理等),有222人即55%的人才承擔所在機構的部門負責人或中層管理干部,超過了調查總數的一半,更加突出的是達到90%(總工程師、工程師、專職研究人員、專職技術員)的人才都是所在機構的技術人員。從這2項調查綜合分析來看,一方面,獲得“產業高端人才”榮譽的這些科技人才確實是地方和企業的自主創新核心力量,同時,體現了地方相關人才政策正在發揮積極作用;另一方面,企業科技人才通過科技創新活動,獲得了社會的承認(承擔所在機構管理、技術職務),反過來也提升了他們為所在單位的發展而繼續創新的主觀動力,二者形成正向反饋的效應。從國家層面來看,有168人即占調查總數42%的企業科技人才選擇從事科技創造活動是為了對國家科技進步有所貢獻,正是他們的這種奉獻精神為安徽省科技創造活動注入無限的潛力。有學者研究中國現代著名科學家科研創造活動的動力狀況,發現中國現代著名科學家從事科研創造活動主要也是為了推動國家科技水平的提高,較少關注自身的發展。安徽省企業科技人才與中國現代著名科學家有相似的愛國情懷。從人才雙因素理論來看,個人職務的升遷或更好的就業是真正激發科技人才科技創新積極性的激勵因素,如社會地位、職稱晉升、行政職務等內在動機也是企業科技人才從事科研創造活動的動力因素。從科研活動動力狀況圖中可以發現:有166人,占總數42%的科技人才認為個人職務的升遷和更好的就業是從事科研活動的動力因素。此外,有266人即占總數67%的人才認為從解決技術難題中獲得滿足感是他們從事科研活動的動力因素。為了科學而科學,為了創新而創新,沉浸于科技創新活動過程中,在科研過程中實現自身的價值,追求發現的樂趣,這是企業科技人才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的崇高情懷和必備素質。
3企業科技人才從事科研活動時獲得信息的渠道相對單一
科技工作者是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主體,是科研信息供給的主要對象。大科學時代造成知識指數性增長,及時獲得最前沿的科研信息對于科技工作者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出來。但是,在現階段,科技工作者的信息需求問題以及有針對性對其進行信息供給等問題并未引起所有單位的足夠重視,在科技工作者信息供給上存在信息供給總量不足、信息內容陳舊、信息供給方式落后等問題,這些問題已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創造性活動,對于時刻處于激烈市場競爭環境中的企業更是如此。因此,統計分析安徽省企業科技人才科研信息需求的具體特點以及影響因素,對提高供給人才所需信息的針對性,加快人才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推動人才成長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從科研創新活動的信息渠道統計圖中可以明顯地看出:企業科技人才從事科研創新活動時獲得信息的渠道雖然比較廣,但分布很不均衡,科研信息主要來自文獻資料(包括文獻、標準、專利信息等)和組織內部的研發部門,分別占總數的63%和59%。這一方面表明企業科技人才對文獻資料相當重視,也有了相當的成果;另一方面顯示企業科技人才的科研活動信息更多地依賴文獻資料和所在組織內部的信息,其他方面的科研信息獲取則顯得不足。此外,值得關注的是,政府計劃和政府提供的信息只占人才科研活動的信息渠道的26%,剛剛超過總數的1/4,這表明地方政府在提供和宣傳科技信息方面的工作還需要進一步加強。除了文獻資料外,有35%的企業科技人才可以從同行業競爭者處獲得科研活動所需的信息。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企業科技人才在政府、協會等組織下,同行之間的交流逐漸充分和強化,這一點可以從展覽會和考察的信息渠道統計數據找到驗證的答案(超過30%的人才從此渠道獲得科研信息),可能正是因為國內各級政府、專業學會、行業協會舉辦的多個層次博覽會、展銷會等公共平臺,增加了企業科技人才獲得科研信息的機會;另一方面,可能是目前中國社會對專利權的保護還有待加強的大環境,造成了企業科技人才有機會從同行業競爭者處獲得科研活動的信息。值得注意的是,企業科研活動的最終目的是實現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從而,市場需求和社會需求是科研活動的最終動力和評價杠桿,因此,用戶所提供的信息往往是科研活動的導向。從科研活動的信息渠道統計圖中看到,只有不到30%的企業科技人才認為從用戶那里得到了科研活動的信息,這表明企業科技人才向市場要信息的渠道還不十分暢通,這與知識社會條件下以人為本的“創新2.0”模式還相去甚遠。
4企業科技人才的科研活動經費主要來自所在企業和政府財政、課題經費
進入大科學時代的科學研究活動不但需要越來越多、越及時的信息支持,還需要規模、數量越來越大、越持續的經費支持,要做出卓越的科技成果,經費支持是必要條件之一。中國在激光冷卻原子的科技領域國際競爭中落后于他人,最終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就是20世紀70年代中國的科研經費投入不足,缺乏進行激光冷卻原子實驗的必要實驗器材,而最終在這一世界科技研究競爭中落后于他人。因此,統計分析企業科技人才從事科研活動的經費來源情況,是分析人才實現科技創新的另一個重要客觀路徑。由圖4可知,企業科技人才從事科研創新活動的經費主要由人才所在組織承擔,超過90%的企業科技人才從事科研創新活動的經費都來自所在企業和人才自身。如此,對于企業而言,對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視程度往往對該地區科技創新活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顯然,安徽省地方政府和企業都認識到科技創新為企業的發展所帶來的巨大推動作用。另外,通過考察安徽省創新型企業的組織結構,所有的創新型企業都設立了自己的研究機構,甚至很多科技創新型企業在其他大學或在國外設立了研究機構,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科研創新活動,這是令人鼓舞的現象。與此同時,對處于市場競爭環境下的企業單位來說,當在企業經濟效益好的時期,企業可能有相當的財力支持創新活動,反之則很難保證對創新活動經費的持續支持,特別是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在市場不景氣的時期,科技創新的經費投入則很難保證。通過對26位企業科技人才的訪談,普遍反映不但科研創新經費獲取渠道狹窄,科研經費投入的額度也有很大的缺口,這必然對經濟新常態下區域創新活動的持續性產生不利影響。分析研究后發現,創新活動的經費除了主要來自企業科技人才所在企業外,政府財政資金與課題經費是創新活動的次要來源,這與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戰略是相一致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正在逐年增加R&D的投入,特別是助力創新驅動國家戰略的實施,不僅在經費支持上有持續性增加,在制度保障和人才保障上,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開展了大量的工作。與上述兩種科研經費渠道相比,其他經費支持則顯得相當不足,特別是當前國外風險投資對科研創新活動的支持起到相當重要作用的大環境下,在近400個調查樣本中,只有5人獲得了風險投資的支持,只占總數的1%。雖然沒有統計到安徽省企業科技人才的全部數據,但上述調查依然可以得到普遍意義的結論:多渠道地拓寬科研創新活動經費來源是當下地方政府和企業推動科研創新的重要工作,特別是市場化的風險投資進入科研創新領域是當下迫切要推動的工作。
5企業科技人才的科技成果集中于專利和應用技術
從企業科技人才做出的最杰出科技成果類別看(見圖5),只有8%的人才從事基礎理論研究,與此相對應的是有70%的人才從事應用技術研究,再加上創造性運用某項技術或使用某種設備而作出卓越貢獻的人才,共有360人,超過調查總數90%的企業科技人才偏重于技術成果的熟化和推廣,因此,企業科技人才對所在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有直接的影響,一個杰出人才的引進或成長甚至是一個地區某產業振興的前兆。從企業科技人才的科技成果去向分類統計圖看,有353人申請了專利權,接近總數的90%,而且有70%的科技創新是屬于應用技術成果,很顯然,這是他們為提高企業自主創新水平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其次是科技成果得到了推廣、應用和獲得了獎勵,表明這些發明專利確實對所在企業,甚至是地方經濟文化建設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另外,分析數據顯示超過了50%的科技人才都因為做出了科技創新成果而獲得了獎勵,企業和地方政府對他們的科技創新貢獻非常重視,并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與此同時,在科技成果商品化和產業化方面,只有22人的成果實現了商品化,被其他機構所購買,只占總數的6%。究其原因,企業科技人才的科技創新成果所有權可能大都屬于其所在企業,這一方面是因為這些科技創新成果對企業的生產和經營更具有針對性,可以立竿見影地帶來經濟、社會效益,不愿出售;另一方面科技創新成果市場交易環節還需要進一步推進。除了科技成果商品化和產業化遇到困難外,有30%的企業科技人才將自己的科技成果直接轉化為產品或服務出售。這是一個令人驚喜的現象,說明人才不但在科技創新上做出了顯著的成績,在科技創新成果市場化遇到困難時,能夠主動依靠這些成果去創業,為地方經濟建設作出相當大的貢獻。值得注意的是,有21%的企業科技人才最杰出的科技成果是創造性運用某項技術或使用某種設備。這一方面說明,企業科技人才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深入生產一線,根據所在企業的實際情況,發揮自身的創新才華,為企業的發展和地方經濟的建設作出貢獻;另一方面說明,企業科技人才最杰出的科技成果的層次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對于國民經濟、文化建設過程中重大課題的解決和突破還需要更加積極和努力。
6企業科技人才從事科研活動的獎金收益相當突出
分析企業科技人才在科研活動中的收益狀況,是考察其實現科技創新活動路徑的另一個環節。從企業科技人才的科研活動收益上看(見圖7),最突出的是獎金收益,有261人即66%的人才從科研活動中獲得了不同層次、不同數額的獎金。獲得獎金一方面增加了人才的經濟收入,改善其生活條件;另一方面獲得獎金不但是經濟收益的增加,同時也是榮譽的獲得,是得到社會對其工作的肯定。與其相反,技術入股、期權、出售專利或技術在科研活動的收益中比例是相當低的,三者一共只占總數的12%。雖然之前分析得出地方政府和企業非常重視科技人才的創造性活動,但對比來看,有接近總數2/3的科技人才所從事的科研創新活動只得到了各個層面的獎勵,這更加凸顯了我國中部省份科技成果商業化的困境,表明企業科技人才科技成果商品化和產業化道路依然任重而道遠,同時從全國來看,中國技術專利市場還不夠發達,相對于中部省份,這一現象更加突出。值得關注的是,有79人即達到總數20%的人才認為他們的科研活動沒有收益。究其原因,首先,一般而言科技創新活動本身的風險性很高,雖然很少有人對科技創新活動的風險做過定量性的研究,但總體上看,有約1/5的企業科技人在科研活動中沒有收益,這種代價對于創新活動的高風險而言,基本上是可以接受的。其次,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歷30多年的建設后,初具規模的中國資本市場持續發展,使得資本可以方便地追逐那些有經濟效益預期的科研成果。反之,說明這部分企業科技人才的科研成果可能沒有經濟效益預期(不被市場所認可),或者可以說這些人才在科研創造過程中,雖然付出了很多心血,卻沒有產出高水平的科技創新成果。
7結論
綜合分析安徽省創新型企業科技人才科技創新的實現路徑,主要體現為明顯的“三強兩弱”特征,即政府、企業和個人對科技創新活動抱有相當的重視和足夠的熱情,而科技創新過程和成果的商品化、市場化則任重道遠,科技創新的直接經濟效益還不明顯。具體包括以下5個方面:第一,企業科技人才科研活動的動力并不限于個人的經濟目的,除了改善自身生活條件和獲得社會聲望之外,更多的是為了滿足國家和所在企業的發展需要,繼承了中國現代著名科學家的傳統。第二,企業科技人才在開展科研活動過程中獲得信息的渠道雖然比較廣,但分布很不均衡,科研信息主要來自文獻資料和企業內部的研發部門。政府雖然在科研信息供給上做出了大量的工作,但在制定相關產業發展規劃上要持續提高透明度,加強對有關信息的宣傳。第三,企業科技人才從事科研活動獲得經費的渠道狹窄,主要來自所在企業和個人、政府財政或課題經費,市場化的風險投資還遠未進入科研創新活動。第四,企業科技人才的科技創新成果集中于專利和應用技術,科技創新成果層次有待提升,成果商品化、產業化還遠未實現。第五,獎金收益在企業科技人才科研活動的收益中相當突出,科技成果的經濟效益(技術入股、期權、出售專利和技術)還未顯現。
【參考文獻】
【1】閻平.中國近代科學家群體的形成及其特點評析[J].江漢論壇,2009(6):78-84.
【2】王育竹.科學研究的核心是創新──關于中國諾貝爾獎的思考[J].世界科學,2000(12):2-3.
【3】陽立高,賀正楚,韓峰.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開發問題與對策———以湖南省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30(19):143-147.
【4】王利,邱艷君,熊燕,等.瀘州科技型企業科技創新人才研究[J].決策咨詢,2018(6):38-42+46.
【5】彭麗華,羅東,李淑嫻,等.淺析科技企業創新型人才管理機制及改進策略[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15):189-193.
作者:卜曉勇 單位:安徽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