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小學生籃球深度學習課程體系構建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深度學習”這一新的學習方式的提出,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視。其關鍵的核心就是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下,從批判和理解的角度,從被動的灌輸式學習,轉變成主動的深入學習。在這一轉變過程中,不僅實現了籃球技能的學習,更是提高了學科的核心素養。從“要我學”到“我要學”和“樂于學”,為自己終身喜歡這項運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中小學體育深度學習籃球
課程體系高質量發展《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指出,在新的形勢下要正確理解和把握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其中理念之一就是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幫助學生學會體育與健康學習。在“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四位一體的指導下,其核心的轉變就是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課程標準主張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習慣與能力,促進學科的核心素養的提升。其基本的邏輯與現行的學科深度學習相吻合。因此,本文從縣域內的中小學生的籃球運動的深度學習入手,探討如何讓學生充分利用課堂,深度學習籃球運動技能,掌握籃球這項運動技能,更好服務于自身的終身體育的需求。
一、縣域內中小學生籃球運動開展的現狀
隨著網絡的不斷普及,NBA、CBA等各大賽事的不斷推廣,籃球這項運動在中小學生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喜愛。籃球運動不僅能鍛煉身體,還可以體現團結協作的合作精神,培養勇敢、果斷、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更有利于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雖然受到大多數學生的喜愛,但由于地域和學校體育發展狀況的限制,籃球運動的開展不盡如人意。主要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學生對籃球課程的識可程度。在課堂教學中,大部分的學生對于籃球的理解,只停留在平時一起投投籃,原地拍拍球,輕松自由。一到比賽就亂打,毫無觀賞可言的階段。對于普通學生來講,只喜歡自由體育活動,不喜歡有課程體育課。因此,在這種思想下,中小學生的籃球課的開展受到了極大的阻礙。學生被動應付,甚至以各種理由,消極抵抗,出現了掌握了基本動作,但在比賽中不會應用的現象。再加上平時學習任務重,練習時間短,活動時間少,學校對于體育運動的不重視,導致學生的籃球運動的開展十分有限。
2.體育教師的基本素養與知識能力結構。體育學科作為中小學課程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增強學生體質,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同時,學校籃球運動的開展與體育教師的水平有著直接的關系。在縣域內,體育教師的素質參差不齊,所學專業不同,專業能力不同,教學態度不同,開展活動的認知不同等等。有的教師理論水平高,但實踐能力低,甚至于有些學校并沒有專業的體育老師,更甚至于因教師缺編而轉教其他學科,由班主任老師或老教師兼職的情況也很多見。這就導致了體育課“無質無量”的情況出現,造成了縣域內體育教師隊伍面臨著新形勢下籃球教學的巨大的挑戰。
3.籃球教、練時間與教學組織形式有限。教育部對于體育課時明確的規定:中小學要嚴格落實國家規定的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要求,小學一至二年級每周四節課,小學三到六年級和初中每周三節課,高中每周兩節體育課,確保不得以任何理由來擠占體育與健康課和學生校園體育活動。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依靠新課程標準進行教學,學生需要掌握的運動技能很多,所以,學生的真正學習籃球技能的課時偏少,時間少,練習少,相對效果會較差。而且,在教學中主要是以籃球運動技能為主,缺乏對于技術的細化和實際應用,教學方式和組織形式單一,難以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享受不到籃球運動的魅力,故而課堂效率差,學生的籃球水平提高相對較慢。
4.籃球課外活動的開展。籃球課外活動是學校推動籃球運動開展的重要手段,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掌握運動技能和簡單戰術方法的基礎,進一步鞏固練習和應用,培養他們勇敢頑強、機智果斷的優良品質和遵紀守法、團結合作的集體主義精神。但是籃球課外活動只是個別優秀生展示的舞臺,大多數沒有掌握好籃球技能的學生對其敬而遠之,再加上一年內寥寥無幾的班級賽和縣級比賽,使籃球運動難以開展和推廣。從以上幾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到,籃球運動的開展存在著相當大的困難和阻力,但在新時代背景下,國家大力推進體育工作,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有利于體育運動開展的相關政策,所以,我們必須改變原有教育觀念,嚴格落實體育課堂教學,逐步改善這種現有的令人擔憂的學校體育狀況。
二、中小學籃球運動深度學習體系的構建
在兩年研究摸索的時間里,結合縣域內中小學生的現狀,在國家對于開展學校體育運動的政策的支持下,依據中小學生新課程標準,抓住籃球運動開展的關鍵問題,構建出了縣域內中小學生籃球運動深度學習的課程體系。
1.對中小學各水平段籃球教學內容進行深度的有機結合。通過對中小學籃球教材的研究分析,結合縣域內學校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一套關于籃球技能各年級相協調的、具有趣味性、科學性、實用性、階段性、競技性的課程體系。本體系的模塊內容由低年級到高年級的遞進式螺旋上升,對不同的水平段的學生需要學習的內容和重點進行了列舉。所有縣域內的籃球教學可本著由上級統籌,本校根據籃球活動的開展情況由體育教師進行自主安排,以期望達到縣域內的籃球教學的統一性和完整性。
2.深度優化籃球課堂教學,體現“四位一體”及“教會、勤練、常賽”的教學思路。對于中小學生的籃球教學,在注重技戰術的教學的基礎上,一定對學生的情感體驗加以關注和指導,讓學生在“享受樂趣”中“增強體質”,在“健全人格”中“錘煉意志”。通過提高籃球的課堂效率,讓學生學會技能,利用大量的練習時間,科學的訓練,使技戰術得到鞏固,再通過有針對性的比賽來達到學會應用。就是在“激發興趣”中“科學練習”,在“鞏固拓展”中“應用自如”。在籃球教學活動中,深度挖掘“教會、勤練、常賽”,能夠有效促進課堂質量的提升,融入“教會、勤練、常賽”思路的籃球課堂教學相比傳統課堂有著更大的生命力。從“教會”而言,著力點是教學方法,關鍵在于“會教”和“善教”,要掌握教學活動自身的規律和基本原理,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內在規定性。“勤練”就是“多練、會練“,著力點是練習效果,關鍵是“怎么練,練什么、練多少、練到什么程度”。“常賽”是指“樂賽、會賽”,著力點是全員參與,關鍵是應用。全體學生都要有參加比賽的機會,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習籃球的興趣。對于技戰術的應用,要通過比賽來提高,要通過有針對性的、形式多種多樣的比賽,比如:全員參與的班級賽、創設情境的合作賽、激發興趣的自主賽、深度練習的專項賽、提升能力的師生賽、宣傳發動的精英賽。
3.創設應用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加強合作學習,實現有效的知識遷移。在籃球課堂教學中,通過創設各種技戰術的情境化的結構性教學,利用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在課堂教學中的溝通、交流、練習,加以教師的引導,實現“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的知識遷移。就是學生在已經具有知識經驗和認知結構、已獲得的動作技能、學習的態度等基礎上,通過自主性的合作學習,掌握未知的技術與技能。學習情境的創設是學生利用“合作學習”進行知識遷移的重要樞紐,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效率,也有利于學習者的學習,更有利于知識的遷移。只有學生通過情境化的“合作學習”,利用自身掌握的相同的分析方式,來解決在不同情境中出現的問題,歸納出不同情境中出現的相同的問題的解決方法,才能提高自身的技戰術水平,綜合素質及籃球意識才能得到不斷提升。
4.重視課堂常規,優化課堂結構,實現課程內容的深度學習。體育教學常規是體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教學過程的最基本要求,是在體育課上教師和學生都要遵守的“行為規范”。這些“行為規范”是廣大體育教師經過長期的體育教學實踐,不斷總結出來的經驗,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而采取的保證體育課順利進行的工作規范。同時,落實體育課堂常規也是籃球課堂教學的一部分,能夠優化課堂結構,有序組織教學,順利地完成各項教學任務。它是教學科學化、課堂效率最優化的直接體現,對課程的深入學習及籃球課程體系的構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對于優化課堂結構,在做好教學常規的前提下,課堂中培養學生思維習慣和籃球意識,訓練循序漸進,對于每一個技術教學環節進行細化,尊重學生的學習愿望,符合學生認規律。對于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尋找最恰當的解決辦法,突出其重要性,結構和層次要分明,上課節奏有快有慢,有緊有松,最大限度地釋放學生的天性,讓學生在興趣愛好的前提下,實現教學目標的最大化。學校籃球運動的開展,是在社會、學校、教師、學生、家庭等多方面綜合下開展的,想得到高質量的發展,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籃球深度學習課程體系的建立,使學生進行籃球運動與訓練時有了一個模板。運動能力的養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時間的學、練、賽的一體化系統連續的練習,才能促進學生籃球能力的培育,實現真正意義上掌握籃球這項運動,為以后終身從事籃球運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張志強 單位:山東省寧津縣教育和體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