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方住宅建筑與城市化關聯性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得到顯著的提升,人們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住宅建筑的變化尤為明顯。在合肥市三次快速城市化階段中,住宅建筑也隨之發生了變化,文章根據相關資料研究,主要分析了合肥市城市化發展與住宅建筑變化之間的關聯性。
關鍵詞:合肥市;城市化;住宅建筑
1緒論
1.1研究背景
基于城市化與住宅建筑變化之間的密切關系,要想深入分析不同時期城市化影響住宅建筑的主要因素,只有了解城市化進程和住宅建筑變化之間的作用機制,才能根據城市化發展的規律,用城市化動態發展的視角,去進行住宅建筑設計。這樣設計出來的住宅建筑是和城市和諧共生的,是時代和人們必然選擇的產物。
1.2研究內容
本文從城市化的角度,通過對合肥市住宅建筑演變的研究分析,對建國后合肥三次主要城市化階段,包括合肥城市的歷史、城市人口、城市規模、城市經濟進行合肥市住宅建筑與城市化的關聯性的探討和研究。
2合肥三次主要城市化階段
2.1以“省會設立”為動力的城市化階段
1949年5月全省解放,分設皖北行署(駐合肥)、皖南行署(駐蕪湖)。1952年合并皖南、皖北行署,成立安徽省,定合肥為省會。合肥之初,百業凋敝,破敗不堪。合肥的第一次城市化進程的歷程就是從建國以后,合肥成為了安徽省的省會,行政中心的地位給合肥的大發展帶去了力量,大約20世紀60年代之前,合肥的城市形態是自然蔓延發展成的“小團城”,但是發展速度仍舊緩慢,城市破舊現象依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觀。
2.2以“改革開放”為主導的城市化階段
1979年-2000年的合肥總體規劃顯示,合肥對城市規模的預測:到2000年,城市人口70萬,用地77.7km2;城市定位和發展策略:建設我國重要的科教基地和鐵路樞紐之一,大力發展電子儀表工業,相應發展輕紡工業。合肥的第二次城市化進程的歷程: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城市經濟有了飛躍發展,到了20世紀80年代,城市規劃專業漸漸引導城市的發展,整個城市發展的形態呈現“風扇葉”;到了90年代,合肥開始急劇擴張,形成了環路,出現了“攤大餅”的發展模式。后期城市“二環九射”加方格網的城市道路框架基本形成。2001年,合肥城市建成區面積125km2,2005年發展到224.74km2。
2.3以“大拆違”為契機的城市化階段
2005年7月起,合肥市開展“大拆違”行動,全面深入查處違法建設,至2006年9月共依法拆除違法建設1300萬m2,并實現“零補償、零事故、零沖突”。此次“大拆違”活動后,合肥市域城鎮體系規劃初步形成。構建1個中心城市,6個區級綜合服務型城鎮,27個三級城鎮、51個重點鎮四級市域城鎮體系,形成“一核”、“一區”、“五軸”的市域發展格局。合肥第三次城市化進程至今不過十余年,取得的成就可謂舉世矚目。合肥開展大拆違活動以后,合肥在政治、經濟等多方面的引導下,主動積極發展,克服一切困難,創下了合肥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這一階段的發展,可以說是因素眾多,國家政策的傾斜,合肥市政府的大刀闊斧,經濟的迅猛發展等等,都成為了合肥第三次城市化進程迅猛發展的重要因素。
3合肥市住宅建筑變化歷程
3.1“生存溫飽”階段住宅建筑實例分析
建國之初,合肥成為安徽省省會,自此合肥的城市性質發生了根本變化,雖說當時經濟貧乏,建筑技術落后,建造材料短缺,但是為了盡力改善省會城市的住宅質量,展現新中國、新面貌,依舊陸續出現了以“筒子樓”和“大板樓”為代表的住宅形式。“筒子樓”建筑又稱為兵營式建筑,一條長走廊串連著許多個單間。因為長長的走廊兩端通風,狀如筒子,故名“筒子樓”。筒子樓有4種類型。①學生宿舍改建:房間高,便于放置上下鋪。②前蘇聯專家建:前蘇聯專家按照一戶分為臥室、廚房、客廳的蘇式格局建設,但被分為三家合住,共用廚房、廁所。③辦公室改建:大多有取暖設備,條件相對較好。④單身宿舍改建。例如:白水壩筒子樓群,它曾是新華印刷廠、橡膠廠、棉紡廠等破產企業職工宿舍所在地,這些筒子樓群建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屬于單身宿舍改建的類型。雖然這種筒子樓建筑設計不合理,光線昏暗,空間狹窄,但是在當時那個年代,這無疑為解決人們的居住問題作出了巨大貢獻。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七十年代,出現了“大板樓”,也叫伙單元。大板樓的特點是不用鋼筋,少用水泥,幾乎全部用磚,運用傳統的堆砌技術,建造起了一些三到四層的拱形結構樓房。太湖新村小區位于金寨路與太湖路交口東南角,是上世紀70年代末用水泥預制板拼接而成的大板樓。
3.2“健康舒適”階段住宅建筑實例分析
到了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住宅建筑有了“套型”的概念,建筑結構也以磚混體系為主,出現了單元樓形式的多層住宅,人們也開始逐漸重視住宅小區的綠化環境,這期間合肥出現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住宅建筑作品———琥珀山莊。琥珀山莊是一座環境舒適優美、建筑風格獨特的住宅小區,建于1991年,位于合肥市區西側偏北,南接長江西路,東臨環城公園,宛如一塊天然琥珀,玲瓏剔透,流光溢彩。琥珀山莊的設計人員在充分了解市場的前提下,根據不同層次、不同人口結構的家庭要求,把套型功能進行細化分析,解決過去住宅功能不全,動靜不分的狀態;擴大客廳面積,相應減小臥室面積,強化客廳的中心作用;盡量把餐廳從客廳里分離出來,形成兩個相對穩定空間,減小兩者之間的干擾;重視對住宅的日照、通風、保溫、隔熱的研究,改善住宅的室內環境。
3.3“品質享受”階段住宅建筑實例分析
伴隨二十一世紀的到來,城市迎來又一次的快速城市化進程,人們需求的增長,建筑技術的進步,讓合肥的住宅建筑再一次發生了質的飛躍。高層住宅建筑在2000年前后,開始出現在合肥這片大地上,而住宅建筑的結構形式,也由磚混為主導轉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為主導。這一時期,我選擇了一個極具意義的住宅區來進行分析,就是合肥市東海花園小區。合肥市東海花園位于經開區翠微路與松谷路交叉口,南與徽園對望,東與明珠廣場相鄰,小區于2001年開工,2006年開盤,當時東海花園以33層的高度問鼎合肥最高住宅建筑,也由此拉開了合肥高層住宅建筑迅猛發展的序幕。在整個小區設計中,主要營造一個現代、簡潔、放松、溫馨的空間的狀態,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小區綠化配置豐富,并且有足夠的公共空間供人們日常活動。小區還采用了半地下的停車場,別具一格。隨著徽園、大學城、會展中心成為人們眼中的新景,東海花園也成為了合肥市當時樓盤的新貴。根據上文對于合肥三次住宅建筑發展階段的實例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住宅建筑發生的巨大變化,以及住宅建筑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在時間階段上基本是一致的。
4結論
根據上文的研究分析,可將合肥住宅建筑和城市化關聯性研究的成果繪制成表5。從表中,我們不難看出,合肥通過省會設立,改革開放的帶動,“大拆違”活動的開展,讓合肥有了三次城市大發展,與此同時,合肥的住宅建筑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生存溫飽”階段,到“健康舒適”階段,再到“品質享受”階段。并且合肥的快速城市化進程和住宅建筑的巨大變化在時間上是同步的,這不是巧合,這說明城市化進程與住宅建筑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就如上文我們分析的那樣,每一次城市化進程都會促進住宅建筑向前發展,同樣,住宅建筑的發展,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提升了社會生產力,引導人們的生活方式,吸引大量人口進入城市去工作生活,這就在無形中,也推動了城市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葉耀先.中國住房發展60年[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01):1-6.
[2]開彥,趙冠謙.寫在地產風云榜前———中國住宅房地產60年發展歷程與成就[J].安家,2009(11):131-137.
[3]熊燕.中國城市集合住宅類型學研究(1949~2008)[D].華中科技大學,2010.
[4]王魯民,許俊萍.宅內行為模式與集合住宅格局———1949年以來中國集合式住宅變遷概說[J].新建筑,2003(06):35-36.
[5]汪秀麗.合肥城市空間形態演進與空間拓展研究[D].合肥工業大學,2010.
作者:王亞南 單位:安徽省建筑科學研究設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