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傳統建筑形式當代設計轉譯探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統建筑形式當代設計轉譯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傳統建筑形式當代設計轉譯探析

    摘要:探索傳統建筑形式當代轉譯設計的可行性。以績溪博物館為例,將傳統建筑空間作為轉譯原型,利用當代設計手法,從“形”譯與“意”譯兩個方面展開分析,提出設計創新點,解讀傳統建筑形式在當代建筑設計上的轉譯路徑。得出由傳統到現代的轉譯設計過程。延續傳統建筑文化,推動當代建筑設計進一步向前發展。

    關鍵詞:傳統建筑形態;當代設計方法;轉譯設計;地域性;自然意境

    引言

    在全球化浪潮的影響下,當代建筑設計逐漸迷失于國際風格之中,人們意識到文化才是區別于其他地區,長久影響下去的東西。如何將傳統建筑形態應用到設計之中,如何將建筑與所在地域緊密結合。傳統建筑形式的轉譯為當代設計提供了解決思路,對傳統的繼承與發展做出一定的探索。績溪博物館的設計無論是外在形式還是內在底蘊,對于傳統性、地域性都做出了很好的回應,將人工與自然也做到很好的融合,延續傳統建筑文化,創造出具有文化特性的當代建筑設計。

    一、轉譯的概念及相關論述

    (一)轉譯的概念:

    轉譯本意指語言學上的翻譯,后來在生物學上用來描述DNA轉錄到RNA的過程。轉譯行為是通用的,不局限于某一專業領域,更加引申為兩種不同的表義結構之間互相作用轉化的行為。對于建筑設計而言,轉譯是一個整體設計過程,不僅是某一環節,引入傳統建筑內容,將最初空間形態,通過當代的設計手法轉化成為新形態的設計過程稱之為轉譯。

    (二)轉譯組織結構及過程:

    1.原型—連接轉譯設計的媒介:對傳統進行歸納、概括和抽象化處理,提煉出來具有代表性、特征性、延續性及隱性思想的內容都可稱之為原型。原型承擔聯接前后不同物質形態之間的媒介作用,具有高度概括性。在建筑設計方面,從傳統中汲取養分,與現代之間產生聯系,歸納提純有效信息,形成有意義的原型載體,以此應用到現代建筑設計中形成獨特風格,并達到傳承的目的。2.語境—影響轉譯設計的環境:在語言學上一個詞語不可脫離整體語境而單獨存在,要充分考慮到上下內容,才能獲得更深刻意義。同理,一個建筑的存在與發展,必然與周圍的自然環境、文化、風俗習慣、思想等這些語境因素息息相關,因此在轉譯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所處周圍語境內容,從中汲取信息,才能夠更好地進行設計創造出與周邊環境協調統一的建筑。3.轉譯設計過程:轉譯的本質在于“信息的傳遞”,以傳統建筑元素為設計思考來源,深入挖掘有效信息,經過概括提煉,得出原型這一載體,從而產生聯想,利用當代如夸張、疊加、變形、簡化等一系列設計創新手法,從而得到進一步具象改變,與設計語境結合,引入地域性特征,創造出一種“既古又新”的新形式,使當代建筑設計形成自身獨特風格,從而達到理想的設計效果,如圖1。

    (三)轉譯設計的類型

    1.形譯如字面解釋,是建筑形式轉譯中最直接、最明顯的手法,其關鍵是對“形”的把握。將有形的建筑符號如空間形態、傳統元素、材質、裝飾等內容,通過現代設計手法,創新引入新的材料,新的組合方式,給予重構,形成當代建筑語言,賦予功能定位。2.意譯區別于形譯更加注重內涵性,關注建筑周圍環境,挖掘其內在的隱性信息,更多的是精神、氛圍方面的內容,進行再創作,注重意境的傳達,通過具象形式創造表現出來,是形式轉譯成熟的標志,體現了轉譯設計更高層面的追求。轉譯設計過程中的形譯與意譯,二者互為依托,互相滲透,給予建筑設計新的內容,共同創造出傳統與當代聯系的建筑新形式,能夠更好地被大眾接受與認可,表達出一定的文化含義,傳達出新舊共生的意味,如圖2。

    二、傳統建筑形式與當代設計

    受新材料、空間需求等方面影響,傳統建筑形式不適應當下社會需求,在此情況下思考,如何創新傳統空間,延續其生命。傳統建筑就其傳承形式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外在的典型元素,如布局、組合、結構等空間符號,屋頂、鏤空花窗、斗拱飛檐等建造符號,以及紋樣、色彩、雕刻等裝飾符號,共同構成了傳統建筑的形象語言。另一種是內在的隱性元素,更加注重觀念與內涵,傳統建筑的每一處建造細節都有嚴格的等級標準,融入哲學觀念,同時地域性特征明顯,體現出建筑精神層面的追求,賦予更加深層次的底蘊。將以上兩方面內容考慮全面完整,才能為更好地轉譯設計提供支撐。傳統建筑形式想要延續與發展,必然要經過設計這一環節,改頭換面,打造全新形象。隨著時展,當代建筑設計受國際風格影響,其處理手法更加大膽創新,利用連接、切割、變形、堆疊等一系列方式,將規整復雜的傳統形態,經過以上設計手法轉變成新的形式存在,引入新材料、建造技術、功能定位,融入時代特征,與現代設計結合,賦予其新的價值,形成一個再生過程,創造出有自身特色的建筑新形勢,為當代建筑設計的發展開辟新思路。如圖3。

    三、轉譯設計方法—績溪博物館設計為例

    以現代空間設計內容去挖掘傳統建筑的有效信息,可以發現從空間布局與劃分,再到材質選用及裝飾都可以從傳統空間中得到啟發,利用現代設計對傳統進行解構分析,從而營造出識別性強、形式多樣,功能完善的現代空間。從“形”的轉譯與“意”的轉譯兩方面入手,以空間形態、經典元素、材質三個方面展開對“形”的思考,以自然空間、地域文化方面來創造意境,尋找傳統與現代之間轉換形式,追求更深層面的設計效果。本文通過安徽績溪博物館實際案例,圍繞“勝景幾何”的設計理念展開,從“形”與“意”兩方面來構建傳統,歸納總結轉譯路徑,為傳統建筑形式的轉譯提供借鑒參考。

    (一)“形”的轉譯

    1.基于空間形態的轉譯設計:院落作為基本的傳統空間形態,是與自然接觸最直接的途徑。在績溪博物館內,以傳統民居院落為轉譯原型引入到設計當中,摒棄了傳統的集中式布局,打破原來規整、層層遞進的院落分布,結合該地存有多株古樹的情況下,留樹造庭,設置樹院、水院、山院等多個大小不一,形狀不同、分布不規則的庭院,如圖4。借用樹木位置而產生的庭院,具有非人工化的隨機性及自然屬性,這樣更有利于建筑與自然發生關系,延續空間記憶,使空間更加隨意、多樣,具有美感效果,這也符合績溪博物館隨遇而安的設計理念,整體空間靈活多樣,內外交織,富有生機??兿┪镳^的空間內向性,不同于西方建筑的外顯性,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與性格。傳統徽派天井民居,就是由建筑實墻與外部隔開,所有的空間活動都在內部院子展開。從博物館立面來看,無高大中庭凸顯出來,高墻環繞,所有視點都轉移到內部,形成圍合環護的空間模式,體現“聚氣”的風水思想。并且在館內,打破空間中的封閉隔離感,設置鏤空瓦窗、玻璃幕墻、灰空間等內容,讓每個空間都能互相滲透,自然轉換到室內外,不單獨存在。這樣內向性空間形態,與建筑的折頂擬山和受經緯擾動而變化的平面相關聯,呈現出傳統經過思考之后運用到實踐中的表達和延續。在博物館內,其空間關系也是有來源依據的。從平面上看建筑分布,通過串聯式路徑連接成為一整體,形成線性空間聯系。將大小不一,開合有序地展示空間整合在一條流線上,這樣的空間串聯形式源于中國古典園林中將景觀連成完整的空間序列的思考,條理井然,暗示著重建“中國式秩序”的可能,使空間有秩序且富有變化,即“穩中求變”。人們在室內看展時,會不經意被庭院景觀吸引,重視“借景”,提升室內外的協作關系,受串聯形式影響,把個別景連貫成完整的空間序列,豐富空間內容,形成“動觀”效果。身處建筑中,其視點從平遠到深遠到高遠發生游動變化,得益于空間單元的串聯,層層遞進,漸入佳境,表現出強烈的節奏韻律,這是對于傳統園林的現代轉述。對于以上空間形態的轉譯如圖5所示。2.基于經典元素的轉譯設計:在整座博物館內,首先引人注目的就是屋頂的設計??此品律剿奈蓓斝螒B,其實是由一套“流離而復合,有如績焉”的經緯控制系統生成,如圖6,原本沿兩個方向進行均勻排布,有意避開了基地內原有的樹木,做到了應景而變而動,以及利用經緯擾動創造出來的蜿蜒巷道,以此切削出院落空間,形成不規則的經緯平面。并且依據當地居民屋頂坡度而形成的三角輕鋼屋架,一榀榀承重桁架“幾何”控制,沿經緯組合排列,自然形成連綿起伏的屋面輪廓,似績溪周邊山形脈絡。屋頂形態的生成,是引入經緯系統,在地形條件下,參考當地民居情況形成的擬山水形態。這樣對傳統屋頂創新演變成的青瓦大屋面,是對徽州“山壑縱橫、川流交錯”地形地貌的模擬,與周邊山形遙相呼應,連貫起伏的屋面輪廓,又給人水的動感,起伏的屋頂,將高低不一的樹木框柱在庭院及天井內,與周邊真山林木銜接綿延。由經緯幾何方式展開對屋頂的設計,體現了建筑中人與環境的變換互動關系,達到人工與自然的互成,實現詩意的勝景,使建筑與整個城市形態更加自然地融為一體,如圖7。博物館內頂部三角形屋架結構,由傳統三角坡頂支撐為轉譯原型,對其進行簡化設計,依附于不規則的折山屋頂,組合、錯動、變化,在不同模數間進行重新組織排列,并且其坡度源于當地民居建筑屋頂的坡度,呈現出蜿蜒深遠的鋼結構屋面建筑邏輯。并且改變傳統木結構材質,轉而使用鋼架結構,與空間內鋼架玻璃墻呼應,將傳統構造方式與當代材料的結合,抹去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界限,達到古今共存的狀態。在傳統古建筑里,天井是必不可少的內容,有通風、采光、防火等實用功能,使整體空間不會感到憋悶,同時將天、地、建筑融為一體,體現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博物館內以徽州民居合院天井為設計原型,改變原較大形態,轉譯簡化處理,隨起伏屋頂變化,形成不同彎折形態,并且設置由鋼架玻璃幕墻圍合而成的天井,讓人想起徽派建筑中的花格窗扇,將原場地內高大植物通過天井連接到室外,打破內外空間的隔離感,增加空間的“透”的效果。同時融入街巷特征,該案例整體以西北—東南方向的三條軸線展開分布,在建筑與建筑之間,建筑與庭院之間,按照軸線方向形成不同形態的街巷與游廊,這是依據徽州民居群組間幽深曲折的街巷為原型基礎上提取而來的,經過轉譯設計,經典平行的街巷形態,彎折、變形、凸出,形成一個過渡空間,將每個單元串聯成一個整體,增加蜿蜒深邃的空間感,并且在廊邊始終有細長柔和的流水,充滿畫意,豐富空間形態內容。進入主入口庭院內一組抽象化的“片山假石”也是整體設計最大亮點,做到了傳統、創新、自然、人工的完美結合。其設計原型來自于《素園石譜》中的“永州石”,運用抽象幾何手法,疊置錯落,拼接轉譯成為幾何片狀假山形態佇立于水中,周圍池岸邊、臺地、綠池等均有幾何形態與假山延伸為一體,水池駁岸運用幾何化、參數化的處理方式,豐富親水性與景觀體驗感,亦景亦展,觀者行、觀、游于其間,增加沉浸效果,將人工與自然之間尋找契合點,表達對山水自然的追求。隨著時間變化,池臺岸邊長出綠苔青藤爬繞在片山周圍,更加使人工建造成為自然圓潤的景物。在“片山假石”后以粉墻作為背景畫布,這樣的設計手法,在蘇州博物館內可以尋到蹤跡,同樣以壁為紙,以石為繪,似山水畫般為其襯托,如圖8,但與蘇州博物館中的自然意味相比,績溪博物館的片山假石設計更加重視幾何化,由橫線豎線相結合,形成一個個不規則的幾何形態,構成幾何小景倒映在水中,展現了一幅“現代化”徽派自然風貌,如圖9。片山的設計思想符合整體“勝景幾何”的設計理念,是整體空間里人工與自然相結合的代表,表達了對詩性空間的追求,同時也是一種創新的建筑形態。對于經典元素的轉譯,起伏屋面、三角屋頂、天井、街巷、片山假石等這些存在于古建筑中的元素,利用當代的設計手法,以其傳統造型為設計原型,對其進行大膽的轉譯設計,讓人在空間中無法確定整個環境是偏古還是偏現代,將古今之間做了很好的轉變與融合,如圖10。3.基于材質選用的轉譯設計:徽州古建以磚、瓦、石、木為主要材料,打造經典“粉墻黛瓦”效果。績溪博物館的設計中,對瓦片使用方式做出了大膽的嘗試,全部屋面由青瓦覆蓋,使空間更加連貫完整,并且延續至部分立體墻面上,形成瓦墻的效果,與白墻呼應,成為徽派典型的灰瓦白墻形態,豐富立體層次。瓦窗以及瓦鋪地的應用,將瓦片不只停留在屋面上,在博物館內隨處能看到其新搭配。適當采用傳統建筑技術的同時,靈活地運用這些傳統小青瓦材料呈現出新的面貌,在不脫離其傳統本質的基礎上賦予新的建造形態,打造出來的空間既不失古徽州聚落韻味,又頗具現代感,充滿無限意境和情趣,如圖11。整體建筑色彩以灰、白兩種顏色為主,外立面由大面積白色灰泥墻及灰磚鑲邊組合而成,外觀上追求簡潔的效果,普通白色墻面“做舊”形成水紋的凹凸肌理效果,增加時間質感,同時呼應建筑山水自然的意味。在博物館內地面延續績溪當地青石板鋪裝方式,增加兩側瓦片鋪地以及散裝的卵石來豐富地面效果,使博物館的設計材料本土化,保持與周邊環境色調的統一性,傳達出徽州古街韻味,又使其得到演繹、豐富與發展。在績溪博物館內,對于材料的轉譯,使其不僅擁有傳統意義上的定位,同時打破其所在領域,利用現代設計手法,創造出新的效果,形成一組頗具徽派建筑精神,清爽而又靈動的現代建筑。

    (二)“意”的轉譯

    1.追求詩性的自然空間。圍繞“勝景幾何”的設計理念,“幾何”指通過模數化、參數化手法,來處理空間形態、結構等內容?!皠倬啊敝竿ㄟ^設計給人傳達出一種與自然緊密相關的詩性空間意味?!皠倬皫缀巍本褪峭ㄟ^人工與自然結合的方式,不斷誘導而呈現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詩性空間。在博物館內,折頂擬山,留樹造園,軸線的曲折變化使空間形態蜿蜒流動,高墻窄巷、白墻灰瓦所產生的空間意味,自然而然的徽系古巷連接,曲徑通幽,庭院內的人工疊山,與遠處的自然山景遙相呼應,具有山水精神的景觀藝術,白色水紋肌理墻面,每一處建造細節都體現出建筑生長的自然屬性。在建筑內對“勝景”的設計,不去結構性組合元素,刻意追求自然,相反,更像是一種對場地可能性的揭示與提升而非構建,隨遇而安,做到了應景而變而動,潤物無聲地將自然韻味帶給觀者,達到人工與自然交互契合的境界,將一個豐富、模糊,有質感同時又充滿詩意的勝景顯現出來。2.地域性意味傳達。建筑整體規劃布局由徽派建筑與聚落特征轉譯設計而來,深入挖掘徽州建筑文化中精髓內容引入到設計內,留住場地歷史記憶。從整體外觀來看,績溪博物館是座很典型的徽派風格建筑,灰色與白色外觀搭配,粉墻黛瓦,墻裙及灰色檐口壓邊,觀感上與傳統徽州民居特點相一致。博物館南側主入口前設有前廣場似徽州民居的明堂,是典型的徽式民居特征,隨著空間流線變化,明堂、庭院、街巷等節點的串聯形成圍合環護之態,符合中國傳統的聚氣理念。館內仍可以看到庭院、街巷、天井等傳統元素內容,灰瓦、青石、園門等,都已被現代設計重新演繹與轉化,把傳統于“無形”之中展現出來。通過建筑外觀、空間布局、設計要素、材質轉換等內容的現代轉譯,概括并提煉了徽派傳統建筑的柔婉美,整體環境起承轉合,步移景異,傳承、演繹傳統徽派空間,留住地區文脈。在對“意”的轉譯設計中,并不是搬來式套用徽州建筑形態來拼湊地域特征,而是通過現代表現手法和材料,提取其空間要素以具象形式來傳達出意境,追求地域文化、歷史文脈、歷史記憶以及傳統空間的哲學思想,注重環境氛圍感,使空間更加富有生命力,產生文化共鳴。

    四、總結

    針對于當下國內建筑設計面臨的兩個問題,其一是受外來建筑形式影響,建筑設計隨同技術發展逐漸走向趨同,文化特性在建筑與城市建設中的位置一直沒有得到清晰的論證,從而逐漸被抹去消失,形成建筑語言匱乏的現狀。其二是設計師們曾努力將傳統符號運用到當代設計之中,但是沒有將二者之間進行很好的融合與轉換,造成符號亂生的現象,沒有理性去分析傳統的內涵,使建筑失去審美價值,傳統與現代之間陷入一種“尷尬”的境地?,F代建筑設計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融入傳統建筑內容才能避免陷入國際風格當中,因此在這個不斷更新的過程中,急需要探索傳統與當代之間轉譯設計路徑,以此達到對傳統“形神皆備”、“情景交融”的延續與創新??兿┪镳^無論是外在形式表達還是抽象意境傳達都以傳統和地域文化為轉譯設計原型,有力闡釋“幾何”與“勝景”,盡可能展現對藝術、空間、歷史等多方面思考,展現出極具特色的建筑文化。博物館設計整體給人傳達出一種難以名說的氣質,不能準確地將其定義為自然、傳統、地域或是現代,但又包含以上所說的氣質,給人一種很模糊的感受,打破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清晰界限,將自然元素滲透到空間設計的每個細節之中,同時整體的空間環境又給人強烈的徽派氣息,可以說對當地文脈的延續與中國傳統空間在現代建筑中的轉譯設計策略作出很好的嘗試?,F代是未來的傳統,傳統也是過去的現代。建筑文化發展至今,無論是“形”或“意”,都孕育出一套屬于自己的文化精髓。時代是不斷前進的,建筑設計的對于傳統的繼承也需要突破局限,在歷史語境中理解當代性,創新發展思路,與現代科技和時代背景有機地結合起來。設計師們應當把關注點轉移到傳統上來,在滿足現代功能、材料、美學的同時,借鑒傳統建筑的美和優勢,來構筑現代化建筑,把本土化、地域化與現代化做出完美的結合,找到傳統與現代轉譯設計可參考路徑,延續和發展傳統建筑文化,推動當代建筑設計向前更進一步發展。

    作者:孫光 呂婭妮 劉宇 單位:天津理工大學藝術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窝窝午夜看片| 91成人免费在线视频| 久久成人a毛片免费观看网站| 免费无码成人av在线播放不卡| 国产成人AV综合色| 日韩黄a级成人毛片| 成人免费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成人手机高清在线观看网站 | 日韩成人免费在线|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免费| 亚洲a级成人片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激情福利久久精品|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成人免费观看网站| 中文字幕成人免费高清在线| 国产成人污污网站在线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成人|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欧洲成人爽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成人| 国产成人精品999在线观看| 草莓视频成人appios|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网 |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 日本成人在线网址|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成人网| 免费国产成人午夜私人影视| 成人午夜免费福利| 成人深夜视频在线观看| 欧洲成人r片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免费观看的| 欧美成人午夜片一一在线观看| 2345成人高清毛片| 成人窝窝午夜看片|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的电影|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成人理论电影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乱码大片a毛片| 成人免费在线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