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高層建筑結構抗震設計探究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層建筑結構抗震設計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高層建筑結構抗震設計探究

    第一篇:建筑結構抗震設計中不足及對策探析

    【摘要】本文從高層建筑抗震的角度出發,闡述了目前高層建筑抗震設計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高層建筑;抗震設計;建筑問題;應對策略

    1.高層建筑在抗震設計中出現的問題

    1.1建筑物的整體高度問題

    在一定結構形式的高層建筑中,對高層建筑相對應的高度有明確的規定,這主要是考慮到該建筑的安全性能和抗震性能。但是我國現在許多小區、商廈、行政樓越來越高,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摩天大樓”,而由于我國現在人口數量越來越多,人口老齡化嚴重,對于不斷增加的人口來說,可用空間也在逐漸減少,這就導致許多高樓超過了我國高層建筑的限制高度。當建筑物高度超過地震極限值時,其抗震性能降低,高樓倒塌時,對周圍抗震性能較好的建筑物造成破壞,進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因此我國高層建筑在高度的選擇上,一定要做好結構設計,首先考慮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再考慮其高度及其他影響因素,使高層建筑盡可能安全。

    1.2高層建筑地基的選取問題

    目前很多建筑商對高層建筑的地基選擇問題,只考慮到是否在繁華地段,空間是否較大,而對地形、地貌等方面考慮較少。實際上對于高層建筑來說,地基應該選擇更寬闊、更平緩的地帶,土質要密實,而且要盡量遠離河岸,建筑物不能跨越兩類或多類土壤,要盡量避免凹陷的地勢、山崖邊與土壤斷層處等不利于建筑的地形。如建設者選擇這樣不合適的地形作為高層建筑的地基,則抗震性能較差,建筑設施會有很大的安全隱患,將處于一定的風險之中。

    1.3高層建筑材料的選擇

    近幾年我國新聞頻頻爆出多起房價過高的“豆腐渣工程”,媒體在2013年就有報道:鄭州沈家村村民到新居后,發現新居存在很多問題,滲水嚴重、墻皮大量脫落、地板不牢固、紙板上刷紅漆做門等,很多承包商拿了大筆錢卻使用廉價的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質量好壞是影響建筑物穩定性的絕對因素。這類不合格的建筑設施,即使沒有遭遇地震,也有一定的安全隱患。因此在高層建筑施工中,必須選擇合適的建筑材料。不要為了省錢和利潤而選擇劣質產品[1]。

    1.4高層建筑防震度較低

    在高層建筑的設計過程中,由于采用了新技術、新理念、新材料,土木工程施工規范與施工力學指標相結合,使得目前許多建筑物基本達到了抗震要求,但許多技術還不完善,不能真正抵抗地震的侵襲,不能很好地滿足設計要求。許多建筑設計者在進行設計時,對地震工程的設計不夠合理,導致建筑抵抗地震的能力較差。許多高層建筑在進行抗震設計時,都需要通過模擬試驗來為其提供技術支持,使整個建筑方案更具實用性,也更符合當前高層建筑的發展趨勢。若不進行合理的試驗,將產生許多設計上的缺陷,在后期的施工過程中也會產生許多問題,造成房屋結構扭轉效應較為明顯,房屋承載力下降,進而影響房屋的整體結構。此外,設計師在進行震害預測的過程中沒有應用科學的手段和方法,對一些必要的防震措施準備不充分,使高層建筑在遇到輕微地震時容易發生較大傾斜,造成破壞的可能性增大。

    2.高層建筑的抗震理念規定

    在我國,對建筑抗震標準有明確規定,例如在《建筑抗震規范》中有“三水準”與“兩階段”兩條明確的規定。“三水準”即:當遭受低于該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地震時,建筑物沒有受到損害,可以繼續使用,不需要維修;當發生規定設防烈度地震時,建筑物的結構發生了非彈性變形,建筑物本身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雖然建筑物的結構發生了一些變化和損壞,但通過修葺后能夠繼續使用;當建筑物在區域內遭受抗震設防烈度預測時,建筑物發生結構非彈性的變化,破壞嚴重,但高層建筑仍能保持不塌陷,從根本上保證人們的生命安全和周圍地帶穩定性?!皟呻A段”是實現“三水準”的重要前提,第一階段是采用相應的地震參數計算高層建筑結構設計、承載力問題,以保證高層建筑在面臨相應地震時具有一定的承載能力。二是計算高層建筑倒塌時的彈塑性層間位移角,使彈塑性層間位移角小于抗震規范的規定,達到“三水準”中的第三水準,即使面對強震建筑物也能屹立不倒。

    3.高層建筑設計抗震對策

    3.1分析高層建筑的抗震可靠度

    以往工程設計者只考慮建筑物的荷載問題,未對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進行分析研究,或只片面地考慮建筑物的抗震問題。因此,設計者應全面、綜合地考慮和分析建筑材料參數的變化、地震強度對建筑物的影響及其他因素。將影響建筑物抗震性能的各種因素,作為高層建筑整體結構設計的基礎。對高層建筑進行抗震設計,應從抗震概念、抗震驗算、構造措施三個方面入手,把抗震與減震結合起來,盡可能考慮其他因素對建筑抗震的影響[2]。

    3.2選擇有利的抗震場地

    不同地質條件下的建筑,在面對地震時都有不同的表現。例如,建筑在土質較疏松的河岸地帶,與在土質較硬、平坦、開闊的土地上建造的建筑,其抗震能力就有很大區別。因此我們在修建高層建筑時,一定要把好基礎建設關。嚴格做好地質勘探工作,從某種程度上說,能夠保證高層建筑的抗震能力。在可能的情況下,應盡量避免不利于建筑的區域,并根據抗震場地設計建筑物的其他抗震因素。

    3.3選擇適應的建筑材料

    合理選擇建筑材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豆腐渣工程”。在建筑材料的選擇上,工程設計者應與建筑結構相協調,從建筑物的抗震強度和建筑結構設計兩方面來選擇建筑材料。如資金允許,盡可能選用高性能混凝土及高強鋼筋材料,以提高高層建筑的抗震性能。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科技的高速發展,新的抗震材料已經出現,因此在建筑材料的選擇上,可以采用新的隔震、抗震材料,盡量使材料達到最大的抗震效果[3]。

    3.4選擇合適的抗震結構體系

    除抗震材料外,還需選擇合適的結構體系進行抗震。對于高層建筑,可優先選擇不承擔重力荷載的垂直支撐或填充墻,或者選擇軸壓較小、延展性較好的抗震材料,這些材料可作為高層建筑抗震的第一道防線。第二道防線是高層建筑的框架結構。在面對地震時,通過框架支撐的抗震物體不能承受荷載時,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而框架能起到加固抗震墻、吸收地震力度的作用。因此,抗震墻和框架結構可以提高高層建筑的抗震能力。

    3.5加強地基基礎的設計

    地基是房屋建筑的基礎,對于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來說,要提高其抗震能力,最困難、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地基的設計處理工作。在抗地震設計中,建筑物的穩定性和使用壽命與地基的質量直接相關,各高層建筑周圍的地質條件各不相同,因此在進行抗震設計時,也要考慮周圍的環境和地質條件,根據實際高層建筑的要求,進行抗震方案設計工作。地基處理過程中,必須做好勘察、檢測工作,對于局部巖體的復雜和環境因素,必須采取嚴格的技術措施。在某些區域,由于地質結構不夠穩定,需要更科學、合理的技術措施來處理,以防止地質結構對建筑物整體性能的影響。地基基礎對工程的影響很大,會影響到工程的進度和建筑的最終效果,因此,加強地基基礎設計是保證結構穩定的前提[4]。

    3.6做好抗震減重比值的設計工作

    做好高層建筑抗震減重設計,提高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穩定性。設計者應保證剪力墻配筋的水平分布,在豎向布置鋼筋時,應盡量控制鋼筋結構的布置順序,力求鋼筋排列均勻。與此同時,拉筋路與各排布筋的綁扎方式也要做好間距設計。有些地區地震活動比較頻繁,在抗震形勢較嚴重的地區,可采用剪力墻鋼筋四排配筋法,對房屋進行加固,應分別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均勻分布。采用拉筋方法需用將其與各排分布筋綁扎的方式,體現出四排配筋方法的整體密度。

    3.7遵循高層建筑結構規律

    高層建筑都有自己的設計原則,在進行抗震設計時,首先要使建筑設計合理化,實用化,必須對建筑的外形、內部結構等進行細致設計。建造工程也需要從多環節、多角度為抗震設計做準備,將抗震理念貫穿于建筑設計全過程之中,確保每一個設計步驟都貫穿抗震理念設計的內容。在高層建筑中存在著局部過大、質量不均勻的情況,這樣的高層建筑極易出現質量問題,甚至會導致建筑物倒塌,造成嚴重的安全隱患。建筑物的外形保持規律性也是為了避免一些自然現象,因此在設計中需要考慮抗震性、抗腐蝕性、防風性等因素,設計者必須把設計安全放在第一位,同時也要重視高層建筑材料的設計和選用。選用鋼筋和混凝土應根據高層建筑的要求,特別是鋼筋可提高建筑物的穩定性,如發生地震可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與此同時,還需定期對高層建筑的實際使用情況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這樣才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4.結束語

    總之,高層建筑的抗震觀念和抗震設計需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地更新和提高,要從實際出發,結合高層建筑的基礎、材料選擇、抗震結構體系和建筑設計這幾個方面進行細致分析和研究,選擇最大抗震強度的方案,確保即便面對地震,建筑物還是可以保護人們的安全。

    參考文獻

    [1]池祥.高層建筑結構抗震設計要點分析[J].化工管理,2018(25):68.

    [2]周磊.高層建筑結構抗震設計的研究[J].建材與裝飾,2018(30):111-112.

    [3]鄭勇.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抗震設計[J].智能城市,2018,4(04):16-17.

    [4]崔晶巍.抗震設計在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應用[J].民營科技,2017(12):91.

    作者:崔建坤 單位:甘肅土木工程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第二篇:建設工程抗震設計中波速測試應用

    摘要:波速測試是巖土工程勘察中常用的原位測試方法,它具有工作效率高、資料處理快速,成本較低的特點。本文簡述波速測試工作原理、現場工作要求及數據分析處理等,并結合抗震設計規范闡述如何利用波速測試成果劃分場地類別、抗震地段,確定設計特征周期、調整抗震設防烈度等。

    關鍵詞:波速測試;場地類別;抗震設計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開始追求高舒適度的現代化居室,出于對建筑物的安全考慮,其抗震設計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在工程建設中都離不開地震效應評價。波速測試是目前進行場地地震效應評價中最常采用的技術之一,其成果資料可以用于劃分建筑場地土類別、場地類別、判別砂土液化等,并以此作為抗震設計的依據之一。

    1方法介紹

    波速測試是巖土工程勘察的一種原位測試方法,用于測定場地內各類巖土層的壓縮波、剪切波的波速值,測試方法分為單孔法、跨孔法或面波法(各測試方法對比見表1)。由于單孔法測試裝置簡單且測試效率高、成本低,故在實際工作中一般采用單孔法。通過錘擊木板,使木板與地面發生錯動,產生剪切波,并在鉆孔內不同深度接收向下傳遞的剪切波。通過計算獲取各地層的地震波傳播時間和相應的接收深度,即可計算出各地層波速值。

    2現場工作要求

    對于單孔法,采用地面激發彈性波,孔內三分量檢波器接收的方式進行測試。(如圖1)

    2.1震源裝置及激發

    剪切波震源:單孔法震源可采用爆破、彈簧式S波、敲擊木板等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敲擊木板,即采用正反向錘擊木板的方式激發,要求孔口與木板中心連線與模板長邊垂直,孔口與木板的間距宜為1m到3m之間;壓板重物不宜小于500kg,使木板和地面耦合良好。縱波震源:要求激發能最大和重復性好,常用的是用重錘錘擊放在地表的圓鋼板,以產生縱波。

    2.2接受裝置

    孔內探頭采用三分量檢波器,其中一個垂向檢波器接收壓縮波,另外兩個水平檢波器接收剪切波。一般采用氣囊式或彈簧式裝置使探頭緊貼孔壁,測點間距一般為1m,自下而上進行測量。

    2.3現場波形判別

    在現場工作中應對采集到的波形鑒別,確保采集到的有效。應根據剪切波和壓縮波的特點把它們區分出來,區分的方法常有以下兩種:(1)壓縮波速度較快,同一深度的壓縮波總是先于剪切波到達。(2)壓縮波能量少,因此振幅較??;剪切波能量大,振幅高。且剪切波是正反兩個方向激發,這兩個方向錘擊獲得的剪切波相位應相差180°,而壓縮波即使正反敲擊其相位不變。(如圖2)

    3數據處理

    3.1巖土層的層速度計算

    讀取各測點縱波、橫波(剪切波)的初至旅行時間t,按下式進行校正:利用校正后的各測點時間,按下式計算:即得到第i測點與第i+1測點間的速度。

    3.2等效剪切波速計算

    等效剪切波速計算時應首先確定計算深度,現行主要建設工程行業規范中主要分為兩種計算方法,現將建筑、水工建筑、公路橋梁、鐵路工程等規范相關規定總結如下:3.2.1確定計算深度。3.2.1.1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2016年版)、《水工建筑物抗震設計標準》GB51247-2018、《公路橋梁抗震設計細則》JTG/TB02-01-2008中規定,等效剪切波速計算深度為場地覆蓋層厚度,一般情況下,將剪切波速大于500m/s且其下臥各巖土層的剪切波速均不大于等于500m/s的土層頂面的至地面的距離作為覆蓋層厚度。特殊情況按相關規范執行,如地層中存在孤石、透鏡體、火山硬夾層等情況應按規范規定計算。3.2.1.2根據《鐵路工程抗震設計規范》GB50111-2006(2009年版)中規定,等效剪切波計算深度,應取地面或一般沖刷線以下25m,并不得小于基礎底面以下10m。3.2.2計算場地等效剪切波速。根據以上規定確定的計算深度d0,計算出剪切波在地面至計算深度之間的傳播時間:,然后計算出等效剪切波速:。

    3.3動力參數計算

    動彈性模量計算公式:動剪切模量計算公式:動泊松比計算公式:

    3.4場地的卓越周期計算:

    4工程應用

    4.1砂土液化

    判別根據《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相關規定,當采用剪切波速判別地面下15m范圍內飽和砂土和粉土的地震液化:當實測剪切波速大于按下式計算的臨界剪切波速時,可判為不液化。

    4.2場地土類型和場地抗震地段劃分

    4.2.1場地土類型劃分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規定,由各巖土層的剪切波速vs并結合各巖土層的物理力學性質,判別各巖土層的場地土類型:vs>500,為堅硬土或軟質巖石;500≥vs>250,為中硬土;250≥vs>150,為中軟土;150≥vs,為軟弱土。4.2.2場地抗震地段劃分地震區選擇建筑場地時,應劃分對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危險的地段,其中規定:堅硬或開闊平坦、密實均勻的中硬土有利地段劃分為有利地段;軟弱土,液化土劃分為不利地段;因此場地內各巖土層的場地土類型、是否為液化土是作為抗震地段劃分的重要依據之一。4.2.3劃分抗震地段的工程意義地震作用破壞建筑結構時,地震作用對結構造成直接破壞因素,此外還有場地條件的原因,所以選擇抗震有利地段,是減輕因場地原因引起的地震災害首要步驟。規范規定抗震設防區的建筑工程場地宜設置在抗震有利地段,抗震不利地段應避開,并不建設在危險地段。

    4.3場地類別劃分及其工程意義

    4.3.1場地類別劃分。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4.1.6規定,采用由剪切波速值確定的場地覆蓋層厚度和場地等效剪切波速綜合判定場地類別(表2)。4.3.2劃分場地類別的工程意義。4.3.2.1設計特征周期。Tg的確定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5.1.4條,設計特征周期Tg應按設計地震分組、場地類別查表確定(表3)。表3特征周期值設計特征周期Tg后,是確定建筑結構地震影響系數參數之一,結構地震影響系數又是是建筑結構總水平地震作用標準值的計算參數。4.3.2.2抗震設防烈度調整依據。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3.3.2條及3.3.3條規定:應根據建筑場地類別,擬建建筑的抗震設防類別調整抗震設防烈度采取抗震構造措施。如Ⅰ類建筑場地,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以上的丙類的建筑,采取抗震構造措施應允許按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Ⅲ、Ⅳ類建筑場地,對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15g和0.30g的地區,規范中另有規定,采取抗震構造措施時宜分別按抗震設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時各抗震設防類別建筑的要求執行。

    5結論

    通過以上論述可知波速測試在巖土工程勘察中是一種常用的測試方法,其具有工作效率高、資料處理快速,成本較低的特點。波速測試獲得的場地內各巖土層的剪切波速vs、場地等效剪切波速vse,可以作為場地砂土液化判別的手段之一;是場地土類型劃分、場地類別劃分、確定設計特征周期和建筑抗震設防烈度調整的依據。因此波速測試成果的準確性,關系到建設工程抗震設計的安全性、合理性。物探技術人員應在現場按規定布設激發、接受裝置;保證采集到有效的壓縮波、剪切波,并正確判讀的初至位置,獲取真實波速值。

    參考文獻

    [1]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2016年版).

    [2]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3]陶蒞寧,侯廣春.波速測試技術在工程地質勘察中的應用[J].山東煤炭科技,2011(18).

    [4]袁文福.波速測試在工程中的應用與研究[J].內陸地震,1998,3(1).

    作者:黃強 單位:中國建筑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四川總隊

    第三篇:建筑結構設計中抗震理念設計探析

    【摘要】地震作為一種破壞性極強、難以規避的自然災害,對人們的人身安全及財產安全有著極大的影響,也會導致國家與社會受到重大損失。建筑結構抗震性不強而造成的事故,在全部建筑結構工程事故中比重較大,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安全。對建筑結構抗震設計及減隔震技術的應用展開研究,是加強建筑結構穩定性的重要策略。本文對建筑結構工程的抗震設計方法進行了探討,闡述建筑抗震概念設計的相關內容與建筑抗震設計所需要注意到的問題,并且對抗震概念設計在建筑結構設計當中的運用進行深入的分析。

    【關鍵詞】建筑;結構設計;抗震設計

    0引言

    地震是一種難以避免的自然現象,一旦發生就會造成人類社會的重大災難。多年來國內經歷了大大小小無數次地震,承受著十分嚴重的后果。如何將抗震設計理念與結構設計相聯系成了建筑結構設計人員最為重要的工作內容之一。將抗震特殊構件設置于建筑物中防止建筑物因地震倒塌,抗震設計有很多種類,應根據不同的建筑物結構特點進行選擇,抗震設計如圖1所示。普遍都是采取概念設計來模擬地震的情況,從而得出地震的實際情況,而且要依據相關模擬的有關參數來對建筑結構上的計算,因此得到相關的建筑抗震結構,從而更好地保障現在建筑物結構的總體抗震性能。同時也對建筑在一些大地震的情況下結構的彈性變形進行精確的計算,從而保障設計能夠達到相關抗震的要求。在建筑結構的抗震設計當中,設計目標是設計工作的重要方向,所有的設計都要圍繞這項目展開。由于地震有較大的不確定性,要根據性能的抗震設計要求來預計各種等級的地震影響。我國的抗震有關規定,對于在地震斷裂帶兩邊10km當中的結構要計入近場影響。在抗震設計當中對于主體結構來講,結構的性能劃分成3個水平,即使用良好、人身安全以及防止倒塌。

    1抗震設計概述

    建筑結構設計單位,在工程方案階段有必要提出相應的抗震布置圖設計方案。結構的性能與層間位移角密切相關。結構性能與層間位移角關系見表1。如果抗震布置不合理,地震發生時具有影響,會造成非常嚴重的破壞,這將會使得地震產生的破壞性不斷加劇,引發非常嚴重的影響[1]。在建筑方案平面布局時建筑的結構工程師應該對稱分布各個部件,禁止出現特殊的、不規則的建筑設計,設計師要調整建筑物的形狀、大小和結構布局,經過對建筑工程結構的深入調查,多次調整后得出了最科學合理的抗震建筑施工方案。

    1.1做好抗震結構的設計

    現階段高于150m的建筑,一般采用框架—核心筒、筒中筒和框架支撐體系這三種結構體系。設計前,設計師應該要熟知影響建筑結構設計的因素,設計時避開這些因素,科學地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提升建筑結構設計的效率,在地震發生時發揮良好的抗震作用。

    1.2做好力學分析

    受經濟和負擔能力的影響,如果結構的彈性能夠保證,設計力可以低于設計的要求。而抗風結構的設計則是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保持彈性。指定的規范要求旨在提供必要的非彈性地震行為。在目前設計的大多數建筑中,大地震建筑物是否能夠幸存,主要依賴于其框架系統通過(相對)大的非彈性變形時間延遲耗散能量的能力。這是抗震設計要注意的事項。因為地面運動的慣性阻力,在結構中產生了力。建筑的反應是動態的,變形是相反的———在同一次地震中正位移和負位移的量相等。對于非常嚴重的地震,響應是非彈性的。事實上,在地震活動頻繁的地區,每隔10年左右發生一次地震,甚至可以預期會出現中度的非彈性反應。雖然在構件中產生設計力,但實際極限狀態是能夠變形的[2]。在基于力的方法中,選擇一個系統并假定其延展性供應,設計力的計算方法是將彈性需求除以預期的延性供給。這種方法非常適合新架構,由于在流程的開始階段,每個元素的強度都是未知的。基于排列的方法,只要能證明在臨界區域內變形的需求低于供給,則該結構是沒有問題的。這個方法非常適合目前的建筑要求,因為單個元素的強度在設計開始時都是已知的。在抗震設計中,重要的是認識到地震力是慣性力,因此,每一個結構和非結構單元的質量貢獻的系統將施加的力量,橫向抗荷系統。載荷路徑中不能詳細描述為韌性元件的部分必須設計成能彈性地抵抗它們的力。換句話說,“非延展性”連接必須能夠彈性地抵抗大于構成連接的元件的最大可能強度的力。對于彎矩框架而言,某一單元的過早屈服通常不會引起問題,剛度中心會相當平穩。然而,對于墻體系統,某一墻體的過早屈服將導致剛度中心發生非常顯著的位移,同時扭轉力也會相應增加,從而增加直接力。此外,扭轉力可能會增加圓周平面的漂移,增加損傷。值得一提的是,某些長度的墻體(在平面中)在桿與桿之間的屈服過程中沒有一個明確的屈服點。然而,對于某些類型的墻———比如只有弦桿加固的磚墻———屈服更突然,CR的變化也會更快。在大多數情況下,響應譜分析是最佳選擇。線性時程分析略優于MRS,但在“準確性”上的微小提高不值得額外的努力。由于非線性靜力推覆分析的局限性,非線性分析的最佳選擇是時程分析。

    2建筑結構抗震設計方法

    一直以來,傳統抗震設計就是單純增加結構的強度和剛度來抵抗地震的侵襲,就是人們常說的“硬抗”。這種設計的原理是將地震能量直接傳遞給結構構件,結構構件的設計是抗震設計,以此來承受地震能量。這樣方法雖能保證地震下結構的整體性,而且結構也不大容易倒塌,但是,結構損失是在所難免的。近年來,我國抗震技術也在不斷向前邁進,技術人員提出的抗震設計也在實踐中被不斷地證明。當下,主流的抗震方式有以下幾種:

    2.1建筑結構減震設計

    在我國建筑結構設計過程中,建筑結構工程師越來越重視建筑結構的抗震設計方法和相關的施工技術。其中,建筑結構阻尼技術主要是通過相關的阻尼裝置,有效降低建筑結構主體結構的振動應力。大大增強了建筑結構的抗震性能和穩定性。通常,在建筑結構抗震技術中,一般只采用建筑結構抗震技術的一個分支,通過阻尼技術在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有效應用,能夠增強整個建筑結構的抗震性能。同時,也有效減少了建筑結構和工程設計中產生的大量經濟投資。新型減震施工技術使建筑結構內部結構更加牢固、穩定,從而使建筑結構更安全[3]。

    2.2延性減震設計

    多震國家的建筑結構設計主要方向都開始朝延性抗震理論過渡。延性減震設計,顧名思義,就是用材料的延性來減少地震的破壞力。因此,設計時就要增加結構或者構件的延性,通常是通過塑性鉸的設計來增加延性的。延性抗震的目的就是結構構件可以產生塑性變形,也能造成損壞,但是不能夠倒塌。結構設計時,往往會讓其具有滯回的特性。通過這種特征來抵抗地震力的彈塑性變形,這樣在大地震發生時,產生的是反復的彈塑性變形循環,以此來保護建筑。

    2.3新結構

    型鋼混凝土在抗剪力能力以及延性方面也高于傳統鋼筋混凝土結構,耗能能力強,因此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能保證建筑結構的變形在安全的范圍內,也就避免了建筑結構因變形過大而產生的質量問題,能夠顯著延長建筑結構的壽命及提升安全性。對比傳統的抗震設計,沒有增加成本而且降低了材料的費用。上述抗震設計中,在實際施工中應用最多的是前兩種設計。這兩種設計采用的方法、措施都是截然不同的,設計的機理、使用范圍也不一樣,因此這兩種是相互獨立的,在工程中可以通過協調使用起到更好的效果。

    3結語

    綜上所述,目前民用建筑中,需要樹立一個先進的抗震理念,這樣才能更好地指導建筑結構設計,從而確保整個建筑結構的穩定性。建筑結構的抗震設計實踐中,應對工程實際進行綜合考量,結合工程地質條件與地震情況等特點,利用合適的抗震裝置與設計方法。技術人員也應積極完善建筑結構抗震設計的方案,深入探索新的設計理念,推動抗震技術實現在建筑結構工程中的大規模應用,以此來有效提高整個建筑結構的抗震性能,保證建筑結構的安全,提高我國建筑結構工程建設發展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周譽,張冬梅.芻議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抗震理念設計[J].房地產導刊,2014(11):89.

    [2]郭成華.芻議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抗震設計分析[J].商品與質量,2015(52):95.

    [3]徐惠峰.芻議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抗震設計分析[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8(14):1408.

    作者:劉嘉杰 單位:江門市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123区免费视频| 成人久久伊人精品伊人| 色综七七久久成人影| 色欲欲WWW成人网站| 成人福利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网站不卡| 亚洲国产成人99精品激情在线|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av无码网站|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 成人福利视频app|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毛片基地看看成人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老年人|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免高潮在线观看| 91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在线网址| 成人在线视频一区| 欧美综合成人网|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 成人亚洲成人影院| 久久成人a毛片免费观看网站|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a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 小明发布永久在线成人免费| 日本成人在线看|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国产成人免费片在线视频观看| 成人免费一级片| 成人3d黄动漫无尽视频网站| 成人免费在线视频| 成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影院在线观看三级| 欧美成人久久久|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1314| 成人福利小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