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敘事性思維下建筑空間設計淺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將“敘事性”這種在文學、影視中的表達方式作為一種建筑空間的設計方法來進行研究。通過“敘事性”的啟發,去分析建筑空間內在的關系性以及時序性,從而提高建筑空間的質量以及增強建筑空間的氛圍。首先對相關的理論進行研究,然后運用交叉學科以及案例分析的方法來構建敘事性空間的語言體系。
關鍵詞:敘事性;建筑空間設計;時序性;語言體系
1概述
當下由于消費主義以及圖形主義的影響,大眾往往容易被那些更加易于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某些建筑印象所吸引;這種建筑印象可能是一張圖片,或者是一段視頻等彰顯建筑某部分特點的媒介。因此,很多建筑師容易從這些印象出發來制作特殊的、帶有“消費主義”吸引力的地標性質的建筑。因而放棄了對建筑空間的挖掘以及批判性的思考。也就是說,在這個過程中,建筑逐漸扁平化了。因此,當代建筑應更多關注到建筑的空間塑造上。以往很多建筑中由于敘事的“破碎”使得建筑呈現出一種不完整的空間體驗。因此,通過研究建筑的敘事性,給建筑空間增加一個抽象上的“線性”概念來達到讓空間避免彼此割離的目的[1]。廣義上的建筑敘事性是指建筑通過要素、材料、虛實、空間結構、路徑、功能等來達到敘事的目的。本文的“敘事性”思維下建筑空間設計,也就是將“敘事”其中的概念作為一個可選擇的方法去重新定義建筑空間結構。建筑的敘事性從某種意義上可以看成是跟隨一類邊界或者是路徑去產生的一系列空間感受,這類邊界或路徑會隨著不同功能、尺度、圍合感等改變它的特性。本文的“敘事“這個概念在空間中更強調事物之間的線性聯系或關系。敘事性空間也就是將“敘事”作為一個可選擇的概念去重新定義建筑空間結構[2-3]。
2空間敘事性的相關理論以及實踐研究
2.1“建筑與蒙太奇”理論
愛森斯坦森對于建筑敘事性的研究針對建筑和蒙太奇的關系。愛森斯坦森在1938年發表了一篇名為《Mon-tageandArchitecture》的論文,該論文被認為是第一次嘗試將蒙太奇與建筑聯系起來,也就是第一次通過敘事手法來探討建筑空間之間的關系。在喬納森的《ActionsofArchitecture》中,喬納森·希爾討論了蒙太奇在建筑中的運用。他用阿爾瓦·阿爾托的療養院和勒·柯布西耶1931年為查爾斯·德·貝特吉設計的屋頂公寓作為建筑的例子,在這些建筑中,蒙太奇被用作建筑構圖的策略[4-6],見圖1。
2.2“建筑漫游”柯布西耶在其著作
《走向新建筑》中引用了雅典衛城“視覺動線”的概念,而其“體驗建筑”的理論也受到了A.舒瓦亞對于衛城分析的影響,并把在雅典衛城中感受到的“視覺動線”應用在其建筑作品的設計之中,其中比較有名的案例就是Savoye住宅[7]。
2.3建筑敘事性
伯納德·屈米認為形式以及簡單的功能都不能去定義建筑,定義建筑的應該是發生在建筑中的活動或者是故事。建筑本質上是對這種活動或故事的應對。屈米將進入一座建筑抽象成進入一個故事:有序地經過建筑的各個部分,就像是電影里的連續情節,這些部分一起組成了這個故事。同時,屈米認為不同的功能空間不應簡單的成為彼此之間的銜接工具,不同的功能空間之間應有其他的聯系并發生有機反應[8-9]。英國建筑師寇替斯(Coates)的NarrativeArchitectureToday(NATO),即寇替斯在1983年組成的一個名為“今日敘事建筑”的社團。寇替斯認為建筑空間以及建筑構成的關系應遠遠大于在物質表面上體現的東西,建筑應不僅僅包含物質上的內涵,也應該包括它本身的敘述向度[10]。
2.4情境主義
荷蘭情境主義國際派建筑師康斯坦特在其提出的概念中將建筑內部分為不同的片段以及各種各樣的立方體,并將這些不同的片段立方體以及一些不同的分界以一種非功能主義的有序方式,而并非無目的、混沌、純粹從功能主義出發的方式相連,創造出一種跳躍式的蒙太奇空間構成。并且在這種構成中,康斯坦特給不同的片段以及立方體賦予了不同的感受、愿望(desire)。這種構成可以根據人們的情緒和意愿,光線,色彩,進行調節變化,從而創造出一種特有的情境。受到情境國際主義以及建筑蒙太奇的啟發,庫哈斯通過對于建筑作品和蒙太奇片段的比較與分析,強調了序列對于電影以及建筑空間創作的重要性。在庫哈斯的蒙太奇建筑空間中,充滿了解構以及重組,見圖2。
3空間敘事性的體系建構
運用語言學的思維來理解這種空間體系建構,空間敘事性的語言系統可以分為兩方面,即句法和詞匯;句法就是敘事性空間在設計的過程中整體上遵循的結構模式,而詞匯就是空間之間營造不同的空間氛圍所運用的具體手法,見圖3。
3.1空間敘事性的語言體系的句法
在對建筑空間的研究中,如果將圖式思維下所形成的建筑空間看成是一種“形而上”的也就是孤立、靜止、片面的“面”類空間,那么與這種思維不同的敘事性空間就有一種“線性”的空間性質,一種通過類似時間、路徑、流線等單一方向上的概念來增加孤立空間之間的聯系空間概念。而這種“線”的概念主要分為兩種:常規線性敘事和蒙太奇線性敘事。1)常規線性敘事。在為空間定下一個整體基調之后,空間整體上按照一個固定的序列來排列:尺度、色彩、材質、形式、原型等等。通過這些相同特質中的不同點來達到特定效果。愛森斯坦在其論文中引用了舒瓦希對雅典衛城的研究,探究了影像與觀影者之間的關系,稱雅典衛城為“古老電影的最好例子”,它擁有“最完美的鏡頭設計、鏡頭轉換和鏡頭長度”,即當游者進入衛城時,游歷的鏡頭序列與建筑的節奏是一致的,并且這些鏡頭的序列之間距離很遙遠,以至于從一個鏡頭序列移動到另一個鏡頭序列,正是一個能保持建筑物莊嚴的長度,這種連續性的空間感受就是一種常規性的線性空間敘事。大阪的“難波公園”也是個很好的例子。難波公園是一個綜合性的購物商場兼辦公樓,建筑主要路徑是一條由室外逐漸過渡到室內的“山谷”,隨著這條路徑兩側的建筑圍合感不斷增加,最終以開放的劇場和公共空間為高潮,提供了一種游歷感,又緊緊與“自然山谷”這個概念相貼合,建筑空間由路徑相統一,又通過一定的序列來逐漸過渡。2)蒙太奇線性敘事。蒙太奇(法語:Montage)是音譯的外來語,原為建筑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電影發明后又在法語中引申為“剪輯”。愛森斯坦森也曾提出一種將一些無關的、獨立的片段相銜接起來達到一種特殊效果的方法。與常規線性敘事不同,蒙太奇線性敘事在確定一個大的秩序下內部空間處理手法獨立性較強,即強調一種“多線”“多維度”的空間概念。王澍的“瓦山”就是在一個大的秩序下豐富差異性的空間:開放的瓦山西邊休憩處、開闊的瓦山中腹木拱洞、小巧的瓦山中腹跌水池、寬敞的瓦山中腹院落回廊以及狹窄的瓦山縫隙等等這些在尺度、材質、色彩、功能上具有差異性的空間被一條“游歷的路“所串聯,被尺度巨大的屋頂所覆蓋并通過這種差異性來表達內部空間氛圍的豐富性。
3.2空間敘事性的語言體系的詞匯
在擁有了敘事中“線”的概念之后,在體系中的詞匯也就是具體手法運用較多的是空間與空間之間的層次性、差異傳遞以及襯托性。空間的對比與變化有助于更好地去塑造建筑空間氛圍:高大與低矮之間:由小空間進入大空間,可借體量對比而使人的精神為之一振;開敞與封閉之間:從前者步入后者,人會因強烈對比而頓時感到豁然開朗。這與敘事性強的某一類作品中當需要交代一個龐大的背景或情節時往往從一個小的節點開始有相同的效果。因此在敘事性空間的體系構建中的詞匯涵蓋了這些具體的空間聯系的處理方法,包括了空間遞進、空間穿插、空間沖突、空間并置等方法。1)空間遞進。空間遞進是現代建筑中使用較多,也較為常見的一種敘事性的空間處理手法,空間遞進的處理手法就是兩個空間處于包括像空間尺度、色彩、明暗等某方面的統一基礎上進行過渡的關系,這種空間變化一般遵循著某種韻律關系;常規線性敘事就是通過像高度、寬度、色彩、開放性等單一“線性”或“維度”的遞進關系而設計的空間序列;例如,NationalMuseumofRomanArt的內部空間由相同形制、不同尺度的巴西利卡式磚拱連接起來,拱券本身被視作羅馬建筑文明的偉大標志,并且通過由磚拱統一向不同尺度的空間遞進,來表達羅馬文明的恢弘。另外這種模式在中國傳統宗教建筑中也較為常見:在南岳大廟中,整體空間沿中軸線在保持建筑整體形制色彩不變的前提下建筑空間由收到放,空間尺度由小到大,周邊附屬空間圍合性逐漸增強,整體的建筑氛圍也由動及靜。常規線性敘事的空間遞進相不同的是,蒙太奇線性敘事的空間遞進更強調遞進的多線性,即整體建筑空間沿多個維度進行遞進,在王欣的《折子戲臺》(見圖4~圖6)中強調利用一種《夜宴圖》的構圖方式通過多線的空間處理手法來展現空間的多維度以及復雜性[11]。2)空間穿插。空間穿插的手法即利用交替穿插并行兩種不同尺度、色彩、氛圍的空間手法來達到設計目的。常規的線性敘事的空間穿插就是通過在類似于走廊等交通空間這種單一“線性”或“維度”的空間中穿插其他類空間,在柯布西耶的Savoye住宅中就是個很好的體現,Savoye住宅整個建筑體量是較為簡單的,整體上是一個由柱子架空的方盒子。但其內部空間對于“視覺動線”的應用之處在于通過坡道來將不同功能、尺度、材料構成的空間通過特定的動態序列相穿插,不同的空間氛圍與感受隨著使用者的移動而變化。而只有通過在Savoye住宅中隨坡道穿行時所產生的特殊感受,使用者才能真正理解到建筑巧妙的布局。同時,使用者通過在由坡道相連接的不同氛圍的空間之間的運動能感受到建筑的逐步展開。在磯崎新的湖南博物館中通過在幽暗閉塞的展覽空間中穿插著一些開放休憩空間來打破因展覽流線過長對于觀展人群造成的疲倦感。除此之外,傳統書院建筑也多運用此類建筑處理手法:石鼓書院根據地形,自由的擺放建筑,通過書院建筑空間與片墻圍合的自然空間相結合,形成一條以教學空間為主的功能路徑以及一條以放松休憩為主的游歷路徑,并通過兩條路徑之間的空間穿插,緩解了在長期教學以及學習活動中建筑給使用者帶來的枯燥感3)空間沖突。空間沖突就是當為了突出某一建筑空間特性時,常常在其周圍布置尺度、色彩、氛圍相差較大的空間。常規線性敘事的空間沖突多表現為一維單向的沖突性,即由小到大、封閉到開放等空間序列性:貝聿銘的在美秀博物館,建筑師通過一條長長的隧道以及建筑物前的廣場將空間塑造成充滿人工痕跡的空間,但進入門廳之后,則由一面通透的玻璃將建筑周圍的自然景色框住,提供了強烈的由人工與自然沖突所產生的空間感受。此外,由于中國傳統宗教建筑注重運用空間的對比與沖突給人帶來的特殊空間感受,因此這種手法在中國傳統宗教建筑中也較為常見:在祝圣寺中既有開敞的空間,也有封閉的空間,在不同的空間尺度中強烈變化,并巧妙利用了不同空間氛圍的廊道、庭院、天井以及主殿等建筑空間,通過“抑”與“揚”、“大”與“小”、“明”與“暗”等沖突性的空間處理手法,讓空間感受更加豐富。蒙太奇線性空間沖突則強調一種片段空間的沖突性,庫哈斯的超建筑(HyperBuilding)是將一系列在城市中相獨立的空間集合于一棟建筑中(見圖10~圖12),通過空間解構,由一條“路徑”相聯結,經由聯結之后一座城市尺度的建筑最終變成了一座“微縮城市”,與傳統綜合體建筑不同,這座“微縮城市”的空間尺度以及感受是相獨立與沖突的,但正是這種沖突與獨立性以及復雜性給建筑內部空間帶來了一種“城市外部空間感”,在這座“微縮城市”中,庫哈斯賦予其內部空間以非常規意義上的空間體驗。4)空間并置。空間并置就是差異性的空間相并置來形成一種對話的關系。常規線性敘事的空間并置往往是一維的,如同“古典-現代”這種“二元”對話性,這種空間敘事手法多應用于一些古典建筑的更新之中,ZGFArchitects在波特蘭辦公室的項目中,將現代辦公空間并置于傳統建筑空間之中,使兩者形成了一種對話;既平衡了公司的需求與歷史價值,又給在其中辦公的人創造了一種好的工作氛圍。蒙太奇線性敘事的空間并置則更強調一種多元對話的空間概念,往往用于表達在與城市的復合性相關的建筑空間概念之中,在康斯坦特的建筑空間研究中,提出將不同空間形態在一棟建筑中相堆疊、并置,并通過這種堆疊與并置讓建筑體現城市生活的復合以及多面性空間概念。另外,在當下諸多展覽館與博物館也會采用這種空間處理手法來強調博物館功能以及空間的多元對話性,在南岳古鎮茶博館中的“一館九區”中就將功能區、體驗區、制茶區等空間通過進行在“傳統文化-現代文化”“參觀-體驗”“生產-參觀”等多方面對話的空間并置,脫離了傳統博物館功能空間獨立的布局模式,使這些功能空間之間進行有機反應,讓參觀者獲得多方位的體驗以及獨特的空間感受,見圖13~圖15。
4結語
通過文學以及電影中敘事學的啟發,從人的感受出發更加直觀地去認識到建筑空間關系的組織特性,強調建筑空間的時序性,從而避免將建筑過于“扁平化”。建筑空間敘事性通過將文學以及電影中對于片段的組織方式的手法抽象化,并將這種手法應用到建筑設計當中,并通過研究相關理論以及分析來構建建筑敘事性中語言體系。提出了兩種敘事性空間語言體系中的句法,也就是建筑整體空間組織或者是建筑核心空間組織的兩種空間結構模式:常規線性敘事以及蒙太奇線性敘事。常規線性敘事強調“單一線性”,即在為空間定下一個整體基調之后,空間整體上按照一個固定的序列來排列,整體空間感受是統一的,有層次性的;而蒙太奇線性敘事強調片段化、“多線性”,即在一個大的統一秩序之下,空間形態是多樣的、差異的,產生的空間感受是復雜的。同時,提出了四種敘事性空間語言體系中的四種詞匯,也就是四種具體的空間之間的處理手法。
作者:仇粲華 陳蕾 劉丹丹 唐飚 單位:南華大學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