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建筑類專業教師信息化能力提升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基于TPACK框架理論,提出高職建筑類專業教師信息化職業能力的架構,從院校和個人層面分析高職建筑類專業教師信息化職業能力的現狀及影響因素,并提出解決策略,以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高職教師,建筑類專業,信息化職業能力
1高職建筑類專業教師信息化職業能力架構
由美國學者Mishra和Koehler提出的“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法知識”(Technological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即TPACK框架)能很好地表征教師信息化職業能力架構,它包含三個互相滲透和融合的基本要素。學科內容知識(CK)是教師最基本的要求,快速更新的建筑信息化技術要求建筑類專業教師具有很強的信息化學習能力。教學法知識(PK)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最佳教學方法,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科內容知識的能力。技術知識(TK)是教師利用適當的技術工具,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實現課程教學目標的能力,例如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使學科內容的呈現、表征、加工和管理變得更高效,便于學生進行以任務驅動的自主學習。依據TPACK知識框架,將高職建筑類專業教師信息化職業能力劃分為:1)信息化教學意愿。信息化教學意愿是教師進行信息化教學的主觀基礎,教師具有良好的信息化教學意愿,才能促進信息化教學行為的養成。2)信息化學習能力。信息化學習能力是高職建筑類專業教師在學習與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獲取并強化建筑行業與高職教育信息技術的能力。3)信息化資源建設與應用能力。根據專業教學的需要,開發信息化教學資源并有效應用是教師開展信息化教學必備的能力。4)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與信息化資源,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為驅動,以培養學生學習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目標,科學地設計教學情景和安排教學過程的能力。5)信息化教學實施能力。教師按照信息化教學設計執行教學計劃并達到預期目標的能力,主要包括信息化支持工具的應用能力、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教學過程的控制能力等。6)信息化教學評價與反思能力。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工具跟蹤學生的學習行為數據,通過數據分析、反思教學過程并不斷改進的能力。教學反思是促進教師職業能力發展、提高教師素質和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
2制約高職建筑類專業教師信息化職業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2.1院校因素
1)缺少必要的環境支持。信息化教學環境是支撐信息化教與學全過程的硬、軟件環境的集合[3]。目前,高職院校都逐步建成了支持信息化教學的軟硬件環境,但很多院校由于資金不足、建設規劃不充分,導致信息化教學環境功能不足或在支持信息化教學過程中問題頻出,不能滿足大規模開展信息化教學的要求,嚴重影響了師生參與信息化教學的積極性和教學效果,制約了信息化教學的實施,阻礙了信息化教學的發展。2)缺少有效的激勵措施。國家相繼出臺了若干政策性文件全面推動職業教育信息化進程,很多高職院校在落實教育信息化建設時表現出缺乏前瞻性,對教師開展信息化教學停留在口頭鼓勵的層面,缺乏合理的評價體系及可行的激勵措施。大部分教師存在工作任務重、時間緊、壓力大等實際困難,不愿意做出積極改變,難以實現高職教師信息化職業能力跨越式發展。3)缺乏有效的教師培訓。組織教師參加行業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相關培訓是提升教師信息化職業能力最直接的舉措,目前院校采取的主要培訓方式是參加國家、地方政府、各類高職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等各級組織舉辦的校外短期培訓班。校外培訓一般持續一周左右,較難對教師的信息化職業能力發展產生持續作用,而且校外培訓較少,院校受師資培養計劃、經費等各方面條件限制,參訓教師數量有限,還有很多教師未參加過信息化相關培訓,無知必然無為。對于建筑類專業教師,還普遍存在行業信息技術與信息化教學技術培訓割裂的現象,培訓缺乏專業針對性和系統性,教師難以具備根據專業內容融合專業仿真軟件和信息化教學技術,開發在線課程和資源,并有效開展信息化教學的能力。
2.2教師因素
教師是信息化教學的實施者和主導者,教師個人因素是制約教師信息化職業能力提升最重要的因素。1)教師的信息化意識淡薄。高職教師信息化教學意識普遍不高,部分教師習慣傳統教學模式不愿改變;部分教師被動嘗試,停留在簡單的信息化教學活動中,不具備真正運用信息技術解決教學問題的主觀意識和能力。2)教師的信息化學習動機不足。由于學校缺乏有效的支持和激勵,信息化教學與工資、績效、考核、晉升等各個方面關聯度不大,導致大多數教師不愿意投入精力到信息化學習與實踐中去。3)信息化學習能力欠缺,建筑行業的新技術水平和信息化教學能力較低。很多建筑類專業教師由于動機不足、自身水平有限、缺乏有效指導等各種原因,導致信息化學習能力未得到有效發揮,未能及時掌握建筑行業新技術和信息化教育技術,信息化職業能力提升受阻。4)信息化教學實踐不夠。提升信息化職業能力離不開實踐,調查表明,大多數高職教師在信息化資源整合與開發方面存在較大阻力,部分教師存在信息化教學支持工具使用不熟練、信息化教學環境不熟悉等操作技能問題,都嚴重影響了教師參與信息化教學實踐的意愿。
3提升高職土建類專業教師信息化職業能力的對策
3.1院校方面
1)重視培養教師信息化意識,建立健全的評價與激勵機制,激發教師內在動機。院校應加強宣貫,引導高職教師認清當前教育形勢,形成信息化教學意愿,建立健全的信息化教學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4]。將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納入年終考核、職稱晉升體系中,促進建筑類專業教師自覺加強建筑信息化專業知識與信息化教學理論的學習,掌握適應建筑專業的信息化教育技術,在信息化教學實踐中打磨教學技能,關注建筑信息化技術與信息化教學技術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信息化職業能力。2)改善信息化教學環境,提供足夠的信息化教學支持。院校應為教師提供足夠的信息化教學環境支持,比如合理地規劃與優化信息化教學環境、適度地開發有效的信息化教學資源、搭建信息化教學平臺等,支持教師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實踐,讓更多的教師參與到信息化教學實踐中去。3)完善培訓體系,加強校內培訓。高職院校應根據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信息化建設目標、教師信息化水平等現狀,加大校本培訓,實現校外集中短期培養與校內長期培養相結合,保證教師培養的延續性和系統性,真正實現各專業教師隊伍信息化職業能力提升。4)多途徑提升教師信息化職業能力。院校還可以通過組織信息化教學競賽、微課比賽、多媒體課件大賽,鼓勵教師開展在線開放課程建設、信息化教學研究、研討等多種途徑提升信息化職業能力。教師在參賽和教研的過程中,主動學習與借鑒優秀教師的經驗,激發自己的信息化教學創新思維,提升信息化教學素養。
3.2教師方面
實施教學的主體是教師,教師轉變觀念,積極主動地開展信息化教學實踐,是提升自身信息化職業能力最有效的路徑。1)轉變教育觀念,加強信息化教學意識。信息化技術能實現教學資源碎片化和可視化,互聯網技術能實現教學資源前置和有效傳遞,能很好地促進學生開展任務式學習,貫徹“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2)讓信息化教學實踐成為常態。信息化教學實踐是教師信息化職業能力提升的基礎和動力,教師信息化職業能力提升必須立足于信息化教學實踐,在實踐中進行不斷地反思與建構。教師應善于應用信息化平臺和工具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還應將信息化資源開發落實到日常教學中去作為信息化教學的支撐。優秀教師可以組建團隊開發信息化課程資源,并通過互聯網共享。大多數普通教師需要對檢索的課程資源進行再加工或者自己開發適應性資源。3)積極參加培訓、交流、競賽等促進信息化職業能力提升。高職建筑類專業教師可通過參加線上線下培訓、技術經驗交流研討、專家講座等形式,加快深造BIM等建筑信息化技術,加強建筑三維仿真、虛擬現實等仿真技術的應用水平。優秀教師還可以通過參加信息化教學大賽快速成長,通過交流分享讓優秀帶動整體,提高教師信息化職業能力的整體水平。
4結語
信息化職業能力的提升非一日之功,需要政府、行業、學校及教師本人共同努力。特別是教師本人,只有認清當前形勢,轉變教育觀念,主動學習行業與教育信息技術,積極地開展專業信息化教學實踐,才能創造性地整合和開發信息,有效地應用和傳遞信息,才能全面提升信息化職業能力,為職業教育現代化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的通知[EB/OL].[2016-06-21].
[2]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印發《2016—2020年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綱要》的通知[DB/OL].[2016-08-23].
[3]唐晶.試論信息化教學大賽對職教教師能力提升的拉動作用[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20):52-55.
[4]盛振文,王素琴,徐少明.職業教育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建設現狀及展望[J].煤炭高等教育,2017,35(3):90-94.
作者:李艷 單位:武漢交通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