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設計心理學在微信中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基于設計心理學設計的用戶界面能給人帶來更好的交互體驗,國內用戶量最大的APP就是微信,本章將以它的功能設置與界面設計為出發點,分別從馬斯洛需求層次設計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7±2原則和萊斯托夫效應、3次點擊原則、費茨定律來分析微信在設計心理學中的應用,發現微信在界面中的設計細節,為其他APP的產品設計提供一些借鑒與參考價值。
關鍵詞:微信設計設計心理學設計原則
引言
微信是中國目前普及度最廣的即時通訊工具,截止到2018年,微信的日活躍用戶量達到了10億,已經超過了月活用戶量8億的QQ。就連剛剛誕生一周年的微信小程序也有將近60萬個并且擁有2億的日活用戶量、覆蓋逾100萬開發者和2300個第三方開發平臺。微信的特點是簡潔、易用、好學,即使老年人也可以通過少許學習就能上手,成功的背后自然少不了設計心理學的功勞。下面將以設計心理學角度一一論述微信設計的合理之處。
一、馬斯洛需求層次在微信中的應用
馬斯洛需求層次是非常著名的設計心理學,由美國的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的論文里提出的。是指人在生活中,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一直到生活最高層次的階梯過程中的心理需求。主要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一)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是指人在最初要首先滿足衣食住行,因為這些是人的基本需求,是推動人向前發展的首要動力,如果一個人在吃不飽、穿不暖的情況下就不會考慮更長遠的事情。微信從三個方面去滿足人的生理需求,第一,微信在“我的錢包”類目中可以看到微信與“蘑菇街”、“美團外賣”、“生活繳費”、“滴滴出行”合作,通過買衣服、訂外賣、日常繳費與線上打車等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用戶的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第二,微信積極發展微店,微店主打人人都可以開店的口號,而售賣的內容更是由廣大的用戶群體去決定,類目非常廣泛,更覆蓋了使用者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第三,微信積極擴大線下支付的影響力,微信與眾多線下商家聯合,通過“掃一掃”、“收付款碼”使消費者在線下消費一天可以在不帶現金的情況下滿足幾乎所有需求。
(二)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是指人在滿足生存要素之后提升安全心理要素的階段。用戶在使用手機APP時最害怕隱私泄露和金錢丟失。保護用戶隱私是開發者應該做的事情,但是迄今為止有很多不良開發商卻以出賣用戶的數據進行盈利。微信在保護用戶隱私上專門推出了《微信隱私保護指引》并說明只會在用戶的同意下才會收集、轉讓用戶的個人信息。在用戶使用微信過程中可以關閉“附近的人”、“搖一搖”、“允許對方通過手機號/QQ號搜索到自己”等功能。具體在“朋友圈”的使用過程中,可以關閉“朋友圈”功能,或者針對部分“好友”進行“對方不可見我朋友圈”等功能設置。如想換手機登錄或者登錄許久未登的賬號也會面臨一系列的認證,雖說用戶會抱怨繁瑣認證,但是無疑保護了用戶的隱私并且降低了盜號的風險,避免了用戶不必要的損失。微信對手機支付也做了一道道屏障,手機支付是與用戶的銀行卡相互綁定的,錢財的喪失會導致用戶對APP信任感降低,所以微信保護用戶的錢包就變得尤為重要[1]。微信里可以設置進入錢包的圖形碼、支付時又有支付密碼或者指紋密碼作為支付的一道道保險,,給人們的心理帶來一定的安全感。
(三)社交需求
社交需求指的是馬斯洛需求層次認為,人們在滿足安全感之后會追求再上一層的心理感受,人們希望自己有朋友、親人、愛人等,其中有秘密分享者、有交流情感思想的人,而這一項需求的滿足也是微信最初設立的主要功能,也就是即時通訊,人們可以任何時間在微信上進行聊天,分享自己感受,也能通過朋友圈看到好友的動態,相互點贊,形成“快”社交,隨著微信的普及,微信的海外版用戶也占有非常大的比重,世界上的每一分鐘每一秒都有微信電話、微信視頻正在進行,使微信變成一個“日不落”應用。
(四)尊重需求
在達到社交層次之后,人們往往希望形成自己的影響力,并從中或得到別人的尊重,有穩定的社會地位,被圈子、社會所承認。微信運動就有這樣的效應,通過計步來顯示出自己在走路或者跑步方面的鍛煉量,好友之間成績第一名將展示自己的“封面”,并且互相點贊,鼓勵和監督對方鍛煉身體,步數的計數也可以造成朋友之間良好的競爭。當使用者步數一點點超過其他好友時、被點贊時和獲得封面展示時候會有一種被尊重的心理感受。微信的朋友圈效應也是如此,人們曬旅游、秀恩愛、曬美食,當收到很多點贊與評論,心理就會有被認同、被尊重的感覺。微信推出的“跳一跳”也是運用這層理論。
(五)自我實現需求
自我實現需求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的最高層次,自己有獨立的解決問題能力,做自己適合做的事情,通過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獲得快樂。有很多的人以幫助他人為已任,微信的錢包擴展應用里就有騰訊公益,點擊之后會出現很多公益欄目,比如有大病醫療救助欄目那里有一些先天或者后天的疾病患者信息,還有貧困人群關懷欄目能幫他們籌集生活費,有對特殊群體關愛欄目,比如對烈士父母、孤兒、饑餓兒童送去溫暖,也有對大自然的保護欄目,比如植樹造林、放飛鳥類等活動。這些欄目可以讓正在幸福的人們去傳遞幸福,傳播正能量,從而達到自我的實現。
二、格式塔心理學在微信中的運用
格式塔來源于德語的“Gestalt”,意思是“完形”的意思,所以格式塔心理學又被稱為完形心理學。指的是人們在看待物體時在視覺上有自動補全的傾向[2]。
(一)接近性原則
接近性原則是指物體與物體之間的相對距離可以讓我們判斷它們是否是一組的元素。微信的“發現”頁面里可以清晰地看到朋友圈是作為獨立的一條出現的,與下面的“掃一掃”有60px的灰帶距離,而“掃一掃”與“搖一搖”兩個項目之間的距離是0px,并且只有1px的灰線作為簡單分割,由此看來,相似性功能放置成組,與其他類別相互區分。
(二)相似性原則
接近性原則是指人在視覺上會將相似的形狀、大小、顏色等物體自動歸納為一致的元素,形成統一的整體。在微信里的“通訊錄”頁面里,“新的朋友”、“群聊”、“標簽”、“公眾號”分別是對朋友和公眾號進行添加與設置的,四個功能的圖標都是白色圖形,單色反底,圖標設計風格也是一致的,給用戶感受到四個功能的一致性,反底顏色略有不同又顯示出4個功能具體偏向不一樣[3]。
(三)連續性原理
連續性原理是指視覺上人對物體有一定的延伸性。微信的即時通訊頁面里最后一條只顯示部分消息框,而視覺系統就會告訴使用者,下拉還有其他消息,使用戶有向下翻閱的欲望。
(四)簡單性原理
簡單性原理是指人們傾向于簡單的事物[4]。微信有定制功能的設置,除聊天為主的功能和配合聊天功能必備的通訊錄等必要功能以外,只擁有想要的功能,不使用的功能統統全部隱藏或關閉,這樣保持了微信的簡潔性與功能的高實用性,使整個微信看起來簡單、清爽。功能少的版面比較清晰,也提高了產品的學習性與易用性,方便了不善于使用智能產品的中老年人等的學習和使用。值得一提的是,在簡潔性方面,騰訊的另一款產品QQ并不如微信,因為QQ發展年份早,開發了很多的功能,如QQ郵箱QQ空間等使QQ變得更加好玩有趣,學生時期90后和現在的00后喜歡使用QQ并樂在其中,而QQ對于初期學習使用智能手機的中老年就會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所以這也是QQ用戶量要少于微信用戶量的一大原因。
三、7±2原則在微信中的應用
7±2原則是由美國的喬治•A•米勒提出的,表達的是人們對信息的理解與記憶的范圍,同等信息的短時記憶一般為7±2的數量,一般可以大于7-2=5以上的數量,但是也要低于7+2=9的數量之下[5]。舉個例子,微信中在聊天界面中點擊加號“+”出現“相冊”、“拍攝”、“語音聊天”、“位置”、“紅包”、“語音輸入”、“名片”、“我的收藏”等8個按鈕,上下對稱各4個,并且項目數量是人的接受范圍之內,多出去的功能放入下一頁顯示,就是該原則的很好體現。
四、萊斯托夫效應
萊斯托夫效應表示人們容易記住特殊的物體,特殊的物體容易給人更加深刻的印象,微信下方的標簽欄中“微信”、“導航欄”、“發現”、“我”4個圖標對應4個頁面,圖標對應頁面是當前頁面時,圖標是填充型的綠色,而其他圖標是灰色的線框。這樣用戶可以清晰地知道自己處于哪個操作頁面,就在“我”的頁面里。
五、3次點擊原則在微信中的應用
這個原則告訴我們,用戶對一般功能的操作容忍度是3次點擊,經過3次的點擊還找不到想使用的功能,用戶就會喪失信心并絕大多數放棄該功能的使用。軟件界面必須要讓用戶無需動腦就知道自己身在何處、來的過程和返回的方式,這樣即使是步驟多于3次點擊,用戶也是可以接受的。微信中如果對首頁中的聯系人使用“語音消息功能”、“視頻通話功能”和“語音通話功能”時基本上都能在3次點擊之內,還有常用的“朋友圈”功能的順序也是點“發現”——“朋友圈”兩步驟即可完成,大大方便了用戶的使用。
六、費茨定律在微信中的應用
費茨定律是由美國的保羅•費茨提出的,舉個例子解釋該定律,當我們拿著手機充電器給手機充電時,離插座有一段距離的時候,我們的手接近得非???,當手距離插座較近的時候就會放慢自己的速度,并且試探著尋求充電器與手機的匹配。所以得出用戶距離目標越近越容易匹配目標,距離越遠越不容易匹配得到。目標越大越容易匹配得到,目標越小越難找,花費時間越長[6]。同理,圖標的大小關系到用戶的操作速度。這里依然拿微信的標簽欄來舉例,分別是“微信”、“導航欄”、“發現”、“我”四個功能,按鈕比本頁的其他按鈕要大,并且在圖標外也增加了熱區,使用戶更容易被點擊。聊天頁面中的對話框列表,每個對話框有對方頭像和兩行內容,第一行是對方名字顯示,第二行是最后一條信息的頭幾個字。過高的消息框會導致屏幕的信息量少,過窄的消息框,人們點擊錯誤率高,操作慢,而微信在這些尺寸設計上掌握得恰到好處。本文通過闡述微信中設計心理學的應用中發現,微信在功能的設置上參考了馬斯洛需求層次表達的人從基本層次需求到較高層次需求的變化,所以微信功能與人的需求絲絲相扣,覆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格式塔心理學、7±2原則和萊斯托夫效應的應用都使微信在視覺上更有主次、更有層次。3次點擊原則、費茨定律的運用使用戶的交互更加順暢。綜上所述,微信通過對設計心理學的掌握使功能之間互不沖突,視覺上也給人以清晰的使用感受。當然,以上的心理學原則并不是只有微信使用,本文只以用戶規模大的微信為例進行闡述,使人們更好地理解設計心理學。作者同時希望更多的APP開發者以微信為榜樣,做好用、易用的APP設計。
參考文獻
[1]崔晶.第三方移動支付平臺使用意愿影響因素研究[D].同濟大學,2014.
[2]譚明銘.視覺心理學在視覺傳播設計中的應用及互動性研究[J].藝術研究,2016(2):172-173.
[3]王宇,陳少杰.心理學在UI與交互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J].設計,2017(07):52-53.
[4]谷曉.格式塔心理學在移動UI視覺設計中的應用[J].藝術科技,2015(7):215-216.
作者:吳香君 張玉花 張藝瀟 單位:北京化工大學 機電工程學院
[5]顧文佳.UI設計中用戶交互體驗的視覺思維[D].中國美術學院,2012.
[6]涂華偉.人機交互課程中費茨定律的講授方案探析[J].科教導刊,2016(24):33-34.
[7]劉國偉.“微信”產品的交互設計初探[J].設計,2017,30(19):115-116.[8]周峰,李爽.手機用戶界面設計發展趨勢研究[J].設計,2016,29(5):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