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材料物理專業大學生就業雙創教育的融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高校學生人數的急劇增加,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也變得尤為嚴峻,本文介紹了材料物理專業在培養過程中,通過理論課程改革,增加實驗實踐的內容,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創新創業大賽等多種方式,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和法律意識。在多方面努力下,我院材料物理專業考研率近40%,就業率達99%。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材料物理;創新創業
1引言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人不斷深入,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持續優化,加之大高校連年擴招,“畢業即失業”成為很多大學生目前的現狀,如何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合格大學生,成為高校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1]。從南京郵電大學材料物理專業學生近兩年就業情況來看,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專業實踐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要求愈來愈高。大學生在高校的傳統教育模式下,所學專業存在脫離實踐應用、實驗偏重理論化、創新能力弱等問題。在國家倡導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大學生普遍存在缺乏創造性的思維,職業精神、契約意識、責任心較為薄弱等缺陷。教育部主辦的“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為高校學子提供了較好展示自己創新創業想法的平臺,促進高校畢業生與企業之間進行良好雙向選擇以及為高校學子提供了另一種就業可能性[2]。南京郵電大學材料物理專業,基于OBE理念,旨在培養具備功能材料尤其是光電功能材料設計、開發、制備、分析、應用能力的專門人才。圍繞“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機制,以調整教學方案和實驗實踐課程體系等多種方式,培養學生具有的良好的科學文化素養和社會責任感,最終目標使學生擁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本文以材料物理專業為例,通過理論和實踐教學體系改革優化,促進學生就業競爭力。
目前多數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僅僅停留在單一的任選課,起到了科普作用,課程設置上缺少系統性的平臺及創業相關的教師進行指導,很難起到實質性上的幫助。基于我院信息材料的特色,根據培養目標上動態調整理論課程,見圖1。學生大一時通過《材料科學基礎》課程了解到材料科學發展的最新進展,及學院的有機光電子材料的特色;大二時通過《計算機在材料中的應用》等課程,培養學生在材料物理專業中能夠自行融入大信息思維;大三時學院通過《科技前沿導論》課程,邀請知名教授和企業負責人等途徑,讓學生們更加透徹領悟科學前沿知識和創業歷程;大四通過優選實習基地、校地協同育人機制、與6家企業簽定了校外實習實踐基地等方式將社會優秀教育資源轉化為教育教學內容。另外,我們從學生實際出發,通過前期發放問卷調查了解大學生們最需要的知識,之后進行課程調整,形成一套完整的創業課程系統。本課程系統涵蓋創業初期到進入市場等一系列階段的內容指導,并且對于學生觀看過程中提出的任何問題均能反饋有效的意見。如何利用學生需要的信息整合推送,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互聯網+”的真正內涵,是建設平臺需要重點考慮在內的因素[3]。在完善理論課程體系這一模式下,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本專業學生獲“小平科技創新團隊”稱號,并在“挑戰杯”、節能減排大賽及專業技能大賽中屢獲大獎。倡導“三三育人”理念,《“本科-碩士-博士互動”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探索與實踐》活動中獲2013年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3拓展實驗實踐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大學生創新創業知識欠缺,應注重對大學生的綜合技能的培養而不能局限于理論知識的學習。國家的相關政策和許多高校開展的創業教育與課程都只起到引導的作用,如何將學到的知識或科研成果應用到創業中,是培養學生創業思維的關鍵點。利用創新創業大賽等賽事,可以模擬真正創業的情形,因為很多復雜的的運營、市場競爭問題是需要親自實踐才能了解的,這為他們畢業后自己的嘗試做好了鋪墊。我校材料物理專業,主要聚焦光電功能材料,堅持“重視基礎、強調交叉、彰顯特色”的學科教學理念,見圖2,依托學院教師百余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利用實驗實踐課程、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和競賽作為紐帶,加大將先進的科研成果引入我院實驗教學體系的力度,設立院級創新項目以及通過參加競賽等多種科研反哺教學方式,使學生掌握科學研究方法與科學精神,達到人才培養的目標。聘請揚子石化研究院、泰州巨納新能源有限公司、中超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單位負責人現場講解。同時在組織學生參加“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的過程中,學生們可以互相學習對方的優點,提升自己的交流,協作能力,并且嘗試將自己的專業技能合理運用在創業方面,達到產品創新,理念創新。
4創新創業師資團隊的建設
創業切勿依靠單純的想象力,需符合市場需求,提供具有創新性的產品,以此為導向才能生存下去,對大學生創業方向的評估也有著重要意義。創新創業教育旨在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新意識,能讓大學生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判斷形勢的眼光,可以讓他們少走彎路,保持創業的熱情。為此需要加強創業教育的師資團隊建設,高素質的教師以及專業的市場分析師對于指導學生的創業路線有著極大的幫助作用。我院近年來,不斷優化師資隊伍,強化師德師風,強化教師實踐能力培養。形成了一支由長江學者、國家杰青和萬人計劃領軍人才領銜的高水平師資隊伍。組建課程和實驗教學團隊,形成了學術研究與教育教學的良性循環。專業教授活躍在教學第一線,為本科生上課的比例為100%。另外,加強和相關企業合作,聘請企業人士對于尚在創業初期的大學生分析市場狀況,藉由互聯網+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指導與實踐,讓大學生對于市場有著正確的認知。
5重樹大學生正確的就業觀
當代大學生就業出現“畢業人數多卻用人荒”,疫情期間更是如此,造成了許多大學生錯誤的就業價值觀。加之大學封閉、只專注學術的狹隘的教學培養模式,大學生們基本沒有與社會接軌,對于畢業踏入社會就業缺乏實踐的認知,大多活在自己的理想期望中,而社會需要的是有創造力的、有實踐經驗的全面型人才。針對這種情況,我院通過校企合作,學院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創新創業大賽,吸引大學生參與;邀請校外專業的講師或成功企業家來高校開設講座論壇,為對開發創新項目感興趣的學生提供理論支持和建議;通過第三方與學校合作的方式,由高校組織學生準備優秀的創新項目策劃書,經過篩選或者投資者選擇感興趣的項目進行投資的方式,使得有創新創業精神的學生的才華能夠施展。最終達到讓大學生們提前了解職業行情,樹立正確的職業就業價值觀的目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帶來的好處,不僅僅是提供大學期間創業的機會,更重要的是改變現代大學生對收入、社會地位等傳統考慮因素執著的錯誤觀念,即使沒能在大賽中脫穎而出,也能從整個流程中收獲對于就業的全新認知以及豐富的實踐經歷,在畢業時更加從容、快速地融入到社會中[4]。
6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
雙創教育中,法律問題也不容忽視。部分大學生創業者相關的法律意識淡薄,在面對諸多如版權問題的困境時,往往找不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很多為創新而做的嘗試也可能會觸碰到法律的底線。我院通過選擇合適的慕課,鼓勵學生參加法律人士的講座等方式,提高創業者的法律意識,積極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互聯網+教育的一大特點是實時性,學生們對于相關法律法規的問題可以第一時間反饋到老師手中,并且通過軟件系統便捷地得到反饋,讓他們成為一批熟悉法律,尊重知識產權的高素質創業者。因此,在“互聯網+”時代建立一套科學完善的創新創業法律教育體系[5],從而增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法律意識,也是我們下一步的工作內容。
7結語
創新創業教育是當今高校教學體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幫助大學生們開闊就業眼界的同時,通過與專業相關的創新創業大賽的開展,既為大學生們提供用所學專業創新的舞臺,也能在參與比賽的過程中積攢實踐經驗。我院通過理論課程改革,增加實驗實踐的內容,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創新創業大賽,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和法律意識等途徑,終于在多方努力下,效果卓著,我院材料物理專業考研率近40%,就業率達99%,2019年獲得國家級獎項6個。
參考文獻
[1]張慶新,于曉燕,等.實踐教學體系優化與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8,8:161-163.
[2]金晗.基于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探索[J].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20,14(1):66-70.
[3]趙薇,張海景,田焱.經濟結構轉型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問題與對策探析[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2(20):193-195.
[4]李桂娥.“互聯網+”視域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構建研究[J].錦州醫科大學學報,2018,16(02):83-86.
[5]趙軍,楊克巖.“互聯網+”環境下創新創業信息平臺構建研究.情報科學,2016,34(5):59-63.
作者:王義成 任逸凡 史明輝 楊文靜 單位:南京郵電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