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馬克思教育思想視域下殘疾學生教育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馬克思職業教育思想是馬克思教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導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指導思想。論文是在馬克思職業教育思想視域下,論述殘疾學生高等職業教育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提出了針對殘疾學生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幾點思想啟示。
關鍵詞:馬克思;職業教育思想;殘疾學生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來推動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全面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并提出“到2020年,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這表明我國職業教育改革步入新階段,殘疾人高等職業教育事業更是迎來了發展的新機遇。在新形勢下,深入研究馬克思職業教育思想,對于推進殘疾人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實現殘疾人群體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馬克思職業教育思想概述
馬克思在一系列經典著作中都論述了其有關于職業教育的思想和觀點。
(一)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
馬克思在1844年的《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初次提出“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利用簡單化的機器和勞動,把“正在成長的人、完全沒有發育成熟的人——兒童——變成工人,正像工人變成無人照管的兒童一樣。機器遷就人的軟弱性,以便把軟弱的人變成機器。”1同時指出,只有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做到“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2而正式使用“人的全面發展”這一概念則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馬克思以“現實的人”為研究基礎,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科學論述了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明確提出“人的全面發展是人的各種能力的發展、人的社會關系的發展、人的個性的發展和人的需要的發展”。此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得到快速發展。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科學論證了人的全面發展思想,明確強調“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3這不僅是對未來社會的概述,更是突出強調“未來社會中每個人都應獲得個性、才智的自由發展”。所以,“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可以被概況為:全社會所有成員的體力、智力和本性的全面自由發展,而且是個體和社會的協調統一發展。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學說”,不僅揭示了人的全面發展規律,更為當前及未來教育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奮力踐行人與社會協調發展的教育目標。
(二)馬克思關于“終身教育”理論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談及人的本質,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4人作為社會個體存在于社會之中,并不可避免地與周圍的人、事、物發生著各種關系,當這種關系涉及到教育,這就要求教育不能脫離個人的發展或社會的需求。正如終身教育的初衷,是為了適應個體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使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受到各種不同類型教育,進而促使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優化進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使得人才競爭的壓力越來越大。為了適應新形勢,我國在1992年的“面向新世紀的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提出“把教育放在戰略位置”、“優先發展教育”,這正是對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思想的教育目的的反映和深化。為了緊跟時代步伐,我們必須不斷的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教育必須按照每一個人的需要和方便在他的一生中進行”,即我們的教育要立足現在,要著眼于未來。
(三)馬克思關于“教育實踐論”觀點
馬克思認為,教育是人與世界發生關系的紐帶和橋梁,人只有通過實踐才能逐步認識世界、改造世界。1845年,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批判了費爾巴哈和一切舊唯物主義的不徹底性和直觀性,并在此基礎上概述了自己的新世界觀,第一次提出實踐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過程中的基礎性地位和決定性作用,為馬克思主義科學實踐觀的確立奠定了基礎。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列舉了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其中第十條明確指出“取消現在這種形式的兒童的工廠勞動。把教育同物質生產結合起來,等等。”5馬克思強調了“實踐對教育、對人成長成才的重要意義,以及教育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這有助于辨別“教育萬能論”、“環境決定論”的錯誤思想,為應對未來社會發展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提供了科學的、專業的思想指導。教育的本質在于通過教育實現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但僅僅依靠教育是實現不了人的全面發展,只有通過實踐,在實踐中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實現教育與生產勞動的結合,進而促進人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二、殘疾學生高等職業教育現狀與問題
殘疾學生高等職業教育,是指針對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殘疾學生進行的高等職業教育,目的是為企業培養高級技能型人才,它是殘疾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殘疾學生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現狀
我國的殘疾人高等教育始于20世紀80年代。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殘疾人高等職業教育取得了矚目的成績。全國各地先后建立了一批殘疾人高等職業院校,如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長沙職業技術學院、中州大學特殊教育學院、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等院校,擴大了殘疾學生的錄取比率。《2012年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殘疾人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國有7229名殘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錄取,1134名殘疾人進入特殊教育學院學習。而2013年考上大學的殘疾學生是8926名,其中有7538名被普通高等院校錄取,進入殘疾人高校(含高職院校)就讀的只有1388名。2014年全國有7864名殘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錄取,1678名殘疾人進入特殊教育學院學習。由此可見,殘疾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是逐年增長的,這不僅有利于殘疾學生提高自身素質和生活質量,更有利于促進教育公平和社會和諧發展。
(二)殘疾學生高等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強調“創新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專科高等職業院校要密切產學研合作,培養服務區域發展的技能人才”,這表明了國家對殘疾人高等職業教育的高度重視,為我國殘疾人高等職業教育事業的發展迎來春天。然而,由于殘疾學生自身的問題,以及教育制度、社會觀念和國家法制缺陷等原因,使得殘疾人高等職業教育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少問題。比如,在殘疾人職業教育思想觀念層面,就存在不夠重視的問題。殘疾學生及其家庭對接受高等職業教育的認知度不高,認為找工作比讀書更重要、更實際。而普通高校在接收殘疾學生時也較為謹慎,不少普通高校存在拒絕錄取殘疾考生的現象,使得殘疾學生的平等教育權得不到正真落實。在殘疾人職業教育理念層面,雖然近幾年殘疾人教育事業得到快速發展,殘疾人教育得到了社會的普遍關注,但是由于思想觀念、社會偏見等原因,有關殘疾人的職業教育理念仍不具有與時俱進性,如終身教育的理念在殘疾人群體中得不到有力的貫徹,這不利于最大限度的開發殘疾學生的潛能,更不利于殘疾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這將嚴重影響殘疾學生的全面、協調發展。而在教育模式方面,殘疾人高等職業教育也存在一定缺陷。當前,高校在專業選擇、課程安排等方面上已能根據社會需求來設置,教學計劃也能體現出對殘疾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但是,仍有不少學校在專業課程教學上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實操課程整體偏少且多數在校內完成,與企業的聯系較少,缺乏校企合作的有效機制,這不利于殘疾學生專業技能的提升,對高校的自身發展、人才培養都是有嚴重影響的。為了改變這一現狀,高校應積極倡導全新的教學模式,加強殘疾學生理論與實踐的聯系,切實提高職業人才的培育質量。
三、馬克思職業教育思想對殘疾學生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啟示
發展殘疾人職業教育是實現殘疾人職業理想的有效途徑之一,是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為了更好地發展殘疾人高等職業教育事業,筆者將基于殘疾學生高等職業教育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運用馬克思職業教育思想,提出幾點思考意見。
(一)轉變教育思想,倡導全面發展
馬克思注重職業教育,倡導培養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馬克思在現代工業生產的早期就預見過單一工種性質的技術教育轉向綜合技術教育的趨勢,他認為“由整個社會共同地和有計劃地來經營工業,就更加需要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夠通曉整個生產體系的人……教育可使年輕人很快就能夠熟悉整個生產系統,可使他們根據社會的需要或他們自己的愛好,輪流從一個生產部門轉到另一個生產部門。因此,教育就會使他們擺脫現代這種分工為每個人造成的片面性。”6實施殘疾人的高等職業教育,結合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培育全面發展的“新職業人”。首先,轉變對殘疾人職業教育的思想認識。通過宣傳殘疾人職業教育的優秀成果,消除殘疾學生的自卑心理,提升他們對自身價值的認識,幫助殘疾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教育觀。其次,完善殘疾學生的職業教育體系。殘疾學生在義務教學階段,除了接受特殊教育之外, 還應開設符合學生特點、地方特色的職業課程,在挖掘殘疾學生職業潛能的同時,提升殘疾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對進入高中教育階段的殘疾學生,學校應整合多方教育資源,拓寬職業教育發展渠道,通過加強中等職業學校、職業高中的教育教學,提升殘疾學生的學歷水平和職業能力,為殘疾學生走向工作崗位暢通渠道。針對殘疾人的高等教育階段,應積極發展職業教育,加強殘疾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專業技能的提升,使我們的殘疾學生逐步成長為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在社會競爭中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最后,樹立殘疾學生高等職業教育的整體觀。高等職業教育不是一個獨立的系統,它的發展應與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相協調,在教學內容設置和教學方法選擇上都必須根據社會發展對職業崗位的要求來設計,強調技能學習和素質培養相統一,以期待能培養出高技能、高素質的全面發展的高等職業人才。針對殘疾學生,高校在職業教育目標的設置上不僅要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更應將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相統一,強調技能和素養的并重,從而在整體上促進殘疾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革新教育理念,樹立終身教育觀
終身教育,是指在人身的各個階段中所受各個類型教育的總和,按照階段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等。終身教育的實施,為學習者提供了一條適應社會、發展自我的嶄新之路,殘疾學生要想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生活,有能力應對多變的崗位需求,實現自身的生涯發展,這就需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增強職業適應性和就業競爭力。終身教育理念的樹立,可以通過加強職業教育、網絡教育和社區教育等形式來強化和實踐,以此來最大限度的開發他們的潛能和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促進殘疾學生的成長成材,實現殘疾學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
(三)改革教育模式,倡導校企合作
馬克思“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思想,強調在職業教育中加強實踐教學。殘疾學生的高等職業教育,以全面發展為目標,通過推進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新方略,根據企業需求來設置專業、制定教學計劃、確立人才培養目標,同時把教室搬進企業,聘任企業員工成為職業導師,幫助殘疾學生在順利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完成企業的工作任務,使企業從人才的使用單位轉變成人才的培養單位,這不僅有利于殘疾學生增強崗位的認識度,了解自己在學什么、要怎么學,而且也能使企業擁有更多專業、高效的員工,真正實現學生、學校、企業的三方共贏。當今世界是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與這個時代相匹配的教育也應是不斷變革和進步的。殘疾人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最主要的是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育理念。重溫馬克思的職業教育思想,對于推進殘疾人職業教育的發展,培養適應時代要求的全面發展的職業人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張成濤.馬克思職業教育思想探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0年第13期.
[2]謝敬仁.構建終身教育服務體系,促進殘疾兒童生涯發展[J].現代特殊教育,2012.4.
[3]朱頌梅.殘疾人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研究[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6.
作者:張群 單位: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