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陶行知先生畢生都在致力于教育研究,對我國的教育現代化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而創新思想始終貫穿著整個教育部分。本文通過對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然后提出了其思想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用的建議。
【關鍵詞】陶行知教育大學英語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概述
陶行知先生是一個極富創造性的教育家。用一顆炎炎的赤子之心,為我國教育尋求新的發展之路。堅持以培養“人中人”為目標,得出了“生活教育理論”的教育思想。努力實踐和進行著平民教育,他三十年如一日的矢志不渝的精神,值得為世人所景仰。在他看來,生活就是教育,也是教育的內容,這個內容因為生活的變化而變化,是博大的、全面的,所以這樣的教育也是利于受教者終生的。實踐他的思想理論,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盡可能多地加入新鮮的內涵,還有新鮮的生活血液;我們必須要了解生活,然后培養出素質能力優秀的人才,真正把素質教育落實在實際的英語教學中[1]。
二、大學英語的現狀
英語的學習主要的作用是為了打下良好的語言基礎,能夠過多地學習和欣賞其他國家的文化,然后提高自己的語言素養。但當代的大學英語,對學生來說并沒有過多的強烈需求,只是為了培養專業的學術和行業英語應用的能力,以便于適應從事以使用英語為主的學習和工作,或者是滿足對國際文化交流的需求。但是我國學習英語的人并不能擁有更好的外語能力,盡管國家花了大量資金扶持英語教學,但確實是收效甚微[2]。首先,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以四六級英語過關率,來評價一個學校的英語教學水平和學生英語好壞。但是這種應試教育下的英語水平根本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僅僅只是證明通過了四六級的考試而已,在實際應用中并沒有效果,等同于一張廢紙。其次,在大學英語的教學中,始終秉承著以“翻譯式教學法”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并且大多數學生都希望能成為一個擁有專業英語能力的人,并不是只能說流利英語的人。另外,沒有分清楚大學生和初高中生的英語需求點在哪里。大環境下的大學英語側重進行素質能力的培養,但是在新課改后初高中的教學就已經開始注重對學生素質能力的培養。如此一來,長期學習相似的東西容易引起學生的厭煩,失去學習的興趣。所以大學時代的學生更愿意學習專業性比較強的英語,或者是有英語實踐的機會,明顯學生更看重現實因素對他們的影響。
三、大學英語教學中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應用
(一)傳統教育理念的改變
中國有句俗語:要想富先修路。暫且不說這個辦法是不是有用,但是這就充分說明了理念的重要性,英語教學也是這樣[3]。不同的內容就需要不同的教學方式,并非所有內容都用一種教學方式就能輕松達到教學目的;也并非多種教學方式一起使用就能達到教學目的,還是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實施較好。也就和陶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理念有所相似:比如種田這種勞作,就要在田地里勞作,也要在田地里學習,更要在田地里教。這不僅是生活之法,也是教育之法。
(二)創新思維的培養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的根本意義在于生活的變化。人類的社會原來就有了生活教育,那么同理也可以得出生活就是教育,即“生活即教育”。那么在大學英語的教學中也應該更加貼近生活,畢竟大學生對英語學習的需求是在社會真正的使用率,不是口頭英語,需要的也不是基礎知識的鞏固,而是大學生英語的應用生活化,也更具體化。如:在看到成功人士時,如阿里巴巴的馬云,萬達集團的王健林等等,以《Definitionofsuccess》為題目進行演講等。
(三)所學英語知識對社會的適應力
大學生對英語的學習是帶有目的性的,他們更多的是需要在走出校門以后,能否滿足用人單位對他們的工作需求,相對初高中的學生來說,有了更加強烈的“利己性”,因為只有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才會產生興趣并愿意付出努力。這就是陶先生所說的“社會即教育”,以滿足社會不斷對學生本身提出的需求和要求,形成終生學習的習慣。如:選擇外企工作,在工作和生活環境上,更傾向于使用英語交流,你需要掌握常用的商務詞匯或者是口頭語:Estimatedtimeofcomplete(ETC);Estimatedtimeofshipping(ETS);Callmycellifyoucan'tfindmeintheoffice;Painintheass等等之類的詞匯。
結語
教學目的不單單是傳授學生知識,而是喚醒學生的興趣所在,讓學生有目的地學習真正適合自己的英語,才能在走出校門跨入社會時,滿足用人單位對現代人才的需求,使自己的綜合語言能力得到應用,形成終生學習的習慣。
參考文獻:
[1]姜雅珉.陶行知教育思想對提升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啟示[J].課程教育研究,2019(02):115.
[2]鄧娜.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對大學英語改革的啟示[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8):259-260.
[3]王靜.陶行知教育思想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6(10):93.
作者:崔曉晴 單位:運河高等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