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學生集體發展與理性推行教育改革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教育改革的主旨是促進全體學生發展,但在推行過程中往往會遇到各種制約,從而達不到理想的預期。學生集體的發展與教育改革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系。理性化推行教育改革,全方位協調各團體利益關系,使學生個體受益均衡,綜合促進學生集體的發展,進一步深化和推進改革。
[關鍵詞]教育改革;學生集體;利益關系
中國的教育改革經常在困境中蹣跚前行,在推行過程中會受到社會的多方位制約。而實施教育改革的首要前提是確認其社會基礎,從與“利益相關者”關系的角度來看,改革的成功需具備條件有:足夠利益相關者的支持,足夠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和使大多數利益相關者受益。這三個條件分別指向教育改革的社會基礎、實際過程和人群效果[1]。其中,最為重要的為人群效果。而教育改革的人群主要為學生,其最終目標為促進所有學生的共同進步。即說明對待學生集體發展的問題上,不存在“以多勝少”和“少數服從多數”的局面。另一方面,在教育改革推行中不能以利益相關者的既得利益為出發點,但仍需考慮這些團體的基本利益。
1在教學改革過程中著眼于促進學生集體發展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及對人才要求的不斷提高,教育改革的新政策也隨之接踵而來。不同階段、領域和層次的改革,雖然直接目標不同,但其最終均是為促進學生集體發展為目標,即反映出教育的出發點———“育人”。學生作為教育改革的核心承擔者,其集體的發展,會影響到整個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因而,解決阻礙學生集體發展的問題是當前的主要任務。其中主要問題體現在兩方面:學生地域差異和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失衡。首先,地域差異方面。對于城鄉二元分化嚴重的中國,兩者在經濟、文化和發展等各個方面均有所不同。近年來,改革開放和城市化雖對農村的狀況有所改善,但其大多僅限于發達地區,整體上的差距仍然明顯。兩個區域的學生以及城市水平差距較大的學生之間均存在不可小覷的差異,其與學生集體發展的主旨相去甚遠。第二方面,共享優質教育資源的失衡,包括師資隊伍、經費、教學設施和基本課程的配置以及教育方式的不同。然而,教育改革的推行中要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很難。當前,形成了政策傾斜的現象,如:照顧能力差的學生;滿足能力一般的學生;迎合能力強的學生。這與教育改革的主旨也有所偏離。因而,面對多變的教育現象,改革的深入開展需順應社會的變革,著眼于學生集體的發展,在明確存在問題的同時逐一解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進而達到最終的目的。
2理性化的推行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無小事,是社會改革的一個分支,其與國民素質提高和社會進步息息相關,需要理性而科學的設計和運行[2]。同時也需積極汲取國外先進的改革經驗,吸收精華舍其糟粕,而非直接照搬照抄。充分考慮國內現狀,以及立足于中華歷史文化基礎,結合實際教育事件,制定具有特色的政策和方案。然而,在政策和改革實施過程中,仍會受到多方位的制約。
2.1推行過程中存在的典型問題
教育改革,自準備開始便會受到各種批評和抵制。其中,與當前體制及教師素質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關系,而最為要害的問題是其改變了部分利益團體的利益教育改革首先必須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但同時也要得到主要利益相關者即家長、教師及其他的利益團體的普遍支持。否則便難以順利啟動,啟動了也難以順利推進以至成功。家長均以學生的發展為首,從該方面考慮,教育改革應該會獲得家長的普遍推崇。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在這考大學找好工作的理念下,部分家長沒有意識到孩子的發展對家庭的影響,僅認識到教育改革的重要,卻不一定全力支持。教育改革要同時顧及學生升學考試和今后發展及就業,多管齊下,這種局面只能停留在設想范圍[3]。一些改革措施僅僅考慮教師的工作內容,卻影響或減少了他們的直接利益,如職稱晉升、薪資提升、教學榮譽等。這樣可能會導致部分教師對教育改革表現出雖支持但不作為。
2.2協調利益關系,理性推行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推行中涉及多個利益團體的直接或間接利益,包括教育研究人員、學校、學生、教師和家長等。如何協調各利益團體間的利益關系成為當下至關重要的問題。合理引導教研人員的參與,促進學校、家長和教師等學生教育的核心要素推動改革進程,賦予各團體相應的使命及責任,保證其基本利益,同時調動其他社會主體積極參與,從而形成教育改革的強大陣營,逐一達成改革的目標。在推行過程中,需時時總結經驗,發現缺陷,及時調整,宏觀掌控改革的推進方向,制定符合中國國情、內容通俗易懂、利于實行、結構規范、可靈活運用、實踐性強的教育改革政策,著眼于學生集體發展的基本點,理性化推行教育改革。
主要參考文獻
[1]余清臣.當代中國教育改革的動力機制分析[J].教育科學研究,2009(10):10-14.
[2]王舉,范國睿.論教育改革的理性化品格[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3,34(3):63-69.
[3]吳康寧.教育改革成功的基礎[J].教育研究,2012(1):24-31.
作者:閆雪微 李江城 王麗娣 單位:東北電力大學化學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