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音樂本位原則在音樂教學重要性淺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音樂本位原則在音樂教學重要性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音樂本位原則在音樂教學重要性淺析

    摘要:隨著國家對美育的重視,音樂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地位也逐漸提高。為符合美育培養人審美能力的要求,新的教學理念、方法手段不斷運用在音樂課堂中,豐富了音樂教學。與此同時,也出現音樂課堂華而不實、缺乏音樂性的現象。音樂本位原則對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學生的音樂素質培養以及學科自身價值的凸顯都尤為重要。因此,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音樂性,避免形式化傾向,為學生終身學習音樂奠定堅實的音樂素養基礎。

    關鍵詞:音樂本位原則;中小學;音樂教學

    音樂本位原則是指在音樂教學過程中,以音樂本體為出發點,突出音樂學科自身特點,并自始至終將音樂置于音樂教育的本來位置或其職能位置①。該原則強調了音樂性在音樂課堂中的主線作用,是針對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各種非音樂性現象和問題而提出的,它指導著音樂教師以音樂本身的規律與特點以及價值來展開和實施音樂教學,因此,音樂本位原則是音樂教學原則中的主導性教學原則。

    一、音樂教學脫離音樂本位的主要現象

    (一)感性體驗重于理性認知

    新課標指出音樂教學要始終以音樂審美為核心,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誠然,音樂與人的情感息息相關,音樂欣賞中的情感體驗亦是不可或缺的。但隨著新課標理念在音樂課堂的不斷深入,我們也發現存在大量關于理念的淺顯認知所導致的教學行為。例如無論是在唱歌課還是欣賞課,教師都會針對作品的感性體驗、情緒等問題讓學生做出思考,學生憑著自己的主觀印象回答或悲傷或歡樂或優雅,而后對于作品的其他解析一筆帶過。但對產生這種情緒的原因探究卻少之又少,未能深入,造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現象。學生僅僅知道作品是快樂的亦或是悲傷的,卻忽略了音樂要素在塑造音樂情緒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甚至忽視了音樂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這樣的音樂教育是浮于表面的,無法真正發展和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對音樂作品的感性體驗固然重要,但誠如馬克思所認為的那樣,認識活動是從認識的對象客體為起點,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認知最終向實踐的道路前進,我們的音樂教學也理應遵循認識活動的發展規律。

    (二)教學形式大于教學內容

    此處教學形式主要指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師生為了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與手段的統稱。新課標要求音樂教師要用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熱情。于是,體態律動、唱游、歌伴舞、樂器展示等多種教學方式以及電聲類媒體、光學投影媒體、影視類媒體、計算機類媒體等各種各樣的教學手段都出現在音樂課堂之中。更有甚者,為了使課堂歡樂氣氛,不顧音樂學科自身特點與規律,濫用多媒體教學。這些做法雖然吸引了學生的眼球,教學容量也得到了擴充,卻未能讓學生學到太多與音樂本身相關的內容,課程結束時令人眼花繚亂,教師真正要教什么、學生要學到什么、教學重點在哪里皆不知所云。音樂教學形式大于內容,這樣的音樂教學激發出來的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并不能持久,它只是讓學生在所謂的“快樂課堂”的表象中茫然、荒廢。

    (三)學科綜合蓋過音樂特質

    對學科綜合概念以及音樂教學的協同融合原則的片面化解讀也是造成音樂教學脫離音樂本體的主要原因。音樂課中的學科綜合是在突出音樂特點的前提下,對各學科知識的巧妙嫁接和適當遷移,并非是為了單純的綜合而生拼硬湊,也不是流于形式的各科知識大雜燴。而某些音樂教師未能考慮到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在音樂課上用過多篇幅講政治、講美術、講文學,這種輕重倒置的教學行為使得音樂教育教學浮泛無根。協同融合原則的確包含了音樂學科與其他非藝術性學科、姊妹學科,甚至是音樂內部各要素的融合,但這種融合一定是在不影響音樂主線教學前提下的融合。以貫徹音樂本位原則為前提條件下的學科綜合也應當通過具像化的音樂要素為媒介,構建音樂與其他姊妹學科以及非藝術類學科的聯系。

    二、音樂本位原則在中小學音樂教學重要性

    (一)學生音樂素養的可持續發展

    從學生角度來看,音樂本位是形成學生音樂素養并獲得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音樂課堂如果不對音樂素養聚焦,那么學生只是一個唱歌彈琴的機器。這里,筆者將音樂素養分為音樂感悟能力、音樂審美能力和音樂創造能力,無論哪一種能力的培養,都需要音樂教學以音樂本體為基礎。以唱歌課為例,隨著學習程度的加深,學生所接觸到的歌曲難度也會上升,沒有音樂素養做根基的教唱只會讓學生學習更加吃力。且由于對音樂作品節奏、旋律等特點把握不到位就難以領會音樂的內涵,也不知從何種方向對音樂的美進行審視,更不用說對音樂進行二次創造了。長此以往,將會造成音樂表現力和音樂素養的脫節,學生興趣日漸被消磨,也不利于音樂素養的可持續發展。

    (二)教師學習者角色的回歸

    教學是一種師生參與共同完成教學目標的雙邊活動,陶行知的“有教先學”思想也說明育人者必先育己。因而音樂教師也需要終身學習,體現在音樂教學上首先就是要學習、研究、分解音樂教材內容,具體到某一課就是要對音樂作品進行由表及里的分析。試想,教師對音樂作品的理解都浮于表面,如何能給予學生直擊內心的音樂體驗。教師都不能用自己的專業技能去演繹好音樂作品,如何能讓學生最直觀感受音樂魅力。所以,音樂本位的回歸也是音樂教師學習者角色的回歸。音樂教師的范唱、范奏不能完全被諸如現代教學媒體的教輔手段所替代,把聽音頻、看視頻完全當作一堂音樂課,那任何科目的老師都能做到,這樣就喪失了音樂教師區別于其他教師的獨特價值。正所謂用進廢退,教師的親身演示也是對自身技能的保持和提高。

    (三)音樂學科本體性價值的體現

    從音樂自身來看,音樂課必然有其固有價值所在,這種固有價值即是音樂學科的本體性價值。在音樂教學中忽視音樂本體價值的音樂體驗會變得毫無根據,要通過音樂課堂體現音樂的這種本體性價值,首先就是要遵循音樂教學本位原則。音樂本體多是指音調、音值、音強、音色這四種音樂基本要素與節奏、旋律、和聲、曲式等形式要素,還可延伸至音樂作品的題材、體裁、風格、流派等領域。一首音樂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藝術審美都是需要以多種音樂要素為媒介得以表現,而這些音樂要素則寓于音樂本體中。換言之,音樂本體可指音樂基礎知識,以音樂基礎知識為主線,輔以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恰到好處的知識遷移去教學,發展和培養學生的可持續音樂素養能力,主線是綱,綱舉目張,主線是本,本固枝榮。

    三、貫徹音樂本位原則的方法

    (一)明確教學目標:感性審美與理性認知并重

    音樂課的教學目標設計既要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審美態度、審美能力,讓學生有積極的情感體驗,又要由培養審美回歸到支撐著“美”的理性認知。由感性體驗滲透到理性,由審美進而走向認知生成,最終實現音樂本位的貫徹。而要把握好二者的關系,就要注重轉化,可從三個方面著手:首先,審美感覺朝向認知的轉化。對于一首音樂作品的學習,教師的確可從學生感性的直觀感受入手,從聽覺上初步體會音樂的情緒和美感。音樂美是抽象概念,它應該轉為某種具像化的存在。教師讓學生感受音樂美時應引導他們有方向的感受,感受音樂的旋律美、節奏美、結構美、內涵美等審美性特征,而不是漫無目的的盲聽。在此基礎上,再帶領學生挖掘各要素美背后的音樂本體,即關于作品美的原因、構成作品美的要素等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涉及對音樂自身的深度認識。如此一來,就實現了由審美到認知的轉化。其次,音樂活動朝向認知的轉化。音樂課中有效的音樂活動能夠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在設計唱游、體態律動等活動時必須帶有目的性,并注意契合音樂自身,不可為了“活動”而“活動”。音樂活動不僅要能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更為重要的是體現音樂特點,使學生在動手動腦、載歌載舞中體會音樂自身的特點與內容,形成對相關音樂作品的認知,最終促進學生綜合音樂素養的發展。例如教師在用體態律動訓練學生對某一節奏型的認識時,設計動作要注重契合該節奏型的特點,當學生通過律動熟練掌握某節奏型后,教師應引導學生把節奏型放入音樂作品中,去感受形成認知。譬如該節奏型在音樂作品中的作用,某種節奏型與音樂作品情感表現之間的聯系等等。最后,情感體驗朝向認知的轉化。作曲家在創作過程中都賦予了作品一定的情感,不同的音樂作品表達的情感也不盡相同,而這種差異的背后,與音樂創作背景、音樂意象、音樂要素、音樂風格、體驗者生活經歷等多方面的因素有關。當學生對音樂作品產生了某種情感體驗時,教師應適時引導他們思考,并將其轉化為理性認知。以人民音樂出版社七年級下冊的欣賞課肖邦《葬禮進行曲》為例,學生普遍體驗到此曲莊嚴肅穆或沉重悲慟的情感。從創作背景入手,教師應進一步推動這種情感的升華,讓他們了解此曲是肖邦受骷髏啟發創作而來,寄托了他對在華沙起義中為民族解放而獻身烈士的哀思,從而讓學生樹立愛國情懷,并珍惜和平的生活。從音樂要素來看,教師應讓學生了解該曲是小調,故而給人陰沉憂郁之感,以此讓學生獲得小調色彩較暗淡并常表達悲哀情緒的認知。

    (二)緊扣教學重點:音樂本位與學科綜合協調

    任何學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有一定的相通性,能夠互相融合輔助學習。學科綜合理念就是旨在指導教師抓住音樂與其他學科的內在聯系,在豐富音樂課堂教學的同時又讓孩子們盡可能多的廣泛涉獵知識,并擴大了音樂教學的價值,使之不再僅僅局限于音樂知識自身。但學科綜合的應用應當以本學科為基礎,即以音樂為本,輔以綜合教學。而在具體教學實施過程中會出現各式各樣的其他學科知識,占據了比音樂自身更大的比重。這樣的綜合與當堂課的內容并無合理的內在聯系,這是對“綜合”的曲解,亦是對音樂本位思想的忽視,更使得音樂課不像音樂課,喪失音樂課自身的意義與價值。因此通過綜合理念來建立多元教學體系要以維護音樂學科的特質為前提,適度且合理的進行跨學科的交流銜接和對話。例如在人民音樂出版社九年級下冊的《陽關三疊》這一欣賞課中,教師可以教會學生演唱或熟悉樂曲主旋律,啟發學生通過音樂欣賞進行文學藝術創作,培養對民族音樂的熱愛之情,在教學拓展延伸階段就可以設計音樂與文學的綜合。讓他們對兒時學過的古詩詞編配旋律,開發創新思維,讓學生在音樂課堂學習中體會到古詩詞的韻味,幫他們回憶起在語文課上學習過的詩詞知識,從而加強音樂與語文的聯系。前者是圍繞著音樂本位進行的,后者則體現了學科綜合。

    (三)統籌教學手段:現代媒體與傳統手段兼顧

    在網絡信息技術還未全面普及和發展時,中小學音樂課堂多半采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向學生傳遞音樂知識,例如黑板板書、教師的親身范唱、范奏以及口耳相傳。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電聲類媒體、光學投影、影視類媒體、計算機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相繼被引入音樂課堂,使得學生接收音樂知識的渠道更廣,教師可利用和選擇的教學手段更多,音樂課堂也更為豐富?,F代教學手段在課堂的應用越來越廣的同時,傳統教學手段逐漸被邊緣化,這也使得音樂本體的學習被弱化。現代教學手段是教學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之一,但教學機器無法代替教師自身的獨特性。教師在給學生進行板書、范唱范奏時會以自身特有的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因此在選擇教學手段時應注重現代與傳統的兼顧,不可顧此失彼?,F代中小學音樂課堂應當有不同的教學媒體做輔助,也不能失去最重要的、最直接影響學生的傳統教學媒體———教師自身。二者相輔相成,融合滲透,共同提高音樂課堂實效。

    四、結語

    作為新時代的音樂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時既要采用吸引人的講授方式、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更要樹立音樂本位意識及培養以音樂為主線展開課堂教學設計的能力。強調音樂本位原則并不等同于機械的灌輸音樂知識與技能,而是要把握好一個度,即在一堂課中,學生對音樂自身的關注與其他維度的比重。適宜且成功的音樂教學應當是自始至終抓住音樂作品的主線,過程中合理穿插其他內容開拓學生視野。在音樂體驗中引導學生獲取理性認知,用多種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掌握音樂內容,將本位思想落實于課堂,促進學生的音樂發展。

    參考文獻:

    [1]鄭建美.淺談有效音樂課堂教學的三大原則[J].北方音樂,2014(09):132.

    [2]鄭育.音樂本位原則在音樂優質課堂教學中的詮釋———以《母雞叫咯咯》為例[J].黃河之聲,2016(19):19.

    [3]王彤彤.回歸本位教學,打造優質音樂課堂[J].黃河之聲,2020(12):156.

    作者:黃沙 單位:重慶師范大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成人精品久久不卡|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免费看| 四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网站| 欧美xxxx成人免费网站| 精品国产成人亚洲午夜福利|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成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 国产成人综合美国十次| av成人免费电影| 成人午夜免费福利|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亚洲在成人网在线看|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 成人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 欧美成人香蕉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 国产成人免费视频app| 成人毛片在线观看|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成人网| 成人午夜性影院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区| 国产精成人品日日拍夜夜免费| 一级毛片成人午夜| 四虎影院成人在线观看| 成人永久福利在线观看不卡| 久久成人a毛片免费观看网站| 成人h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最新午夜免费视频| 久久成人免费播放网站| 免费成人福利视频|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二区| 国产成人18黄网站麻豆|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色多多| 国内外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内射一片色欲 | 在线观看国产精成人品|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