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趣味性的民歌教學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民歌是傳統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瑰寶,是民族音樂發展的活水之源。“趣”是指在教學方法上的趣味性、教學內容的激趣性,以及體驗活動的創趣性等;“味”是指民歌的“韻味兒”,旋律的韻兒、唱腔的味兒等等風格之美,本文旨在在中學民歌教學中通過有趣的探究活動,讓學生體驗到民歌內在的“韻味兒”,感受民歌之“美”,從內心熱愛民歌,認同民族文化的深遠與博大!
[關鍵詞]民歌教學;趣;味
漫長的歷史進程、廣袤的國土、眾多的民族造就了我國內涵豐富、絢麗多彩、極具民族歷史印記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而民歌更是這傳統文化中璀璨的一顆明珠。學生了解民歌的種類、唱腔、風格、流派等知識,通過對民歌的學習與體驗,感受到民歌之“美”,從內心熱愛民歌,認同民族文化的深遠與博大,是我們每位一線教師的心愿!現在國家非常重視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聆聽中國民族音樂,知道其主要的種類、唱腔、風格、流派和代表人物”被列入《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內容價值中。但是由于外來音樂文化的沖擊、學生視野的局限,以及老師們自身對于民族音樂文化積累較少,還有就是沒有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去真正品出民歌之“味兒”,諸多因素限制了民族音樂尤其是民歌在中小學教育中預設的價值作用。筆者通過對同行教師以及學生的調查了解,發現教師和學生都不喜歡上關于民族音樂尤其是民歌的音樂課,對于音樂課上的“民歌”,出現了“老師怕教,學生不喜歡”的情況。老師如何喜歡教民歌?怎樣讓學生喜歡學民歌?民歌到底要學什么?民歌到底要怎么學?由于筆者從小學民樂,一直對民族音樂教學情有獨鐘,在中學教學工作中也不斷摸索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通過這篇論文,分享自己在實踐中總結的民歌“趣味”教學法的小經驗!
一、何為民歌之“味兒”
音樂美,是指音樂作品內在的藝術美,而民歌之“美”在其“味兒”,即民歌的“韻味兒”,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風格特點。音樂教育的核心是審美,也就是說民歌教學應該圍繞“品”其“味”進行。探尋與體驗民歌之美(之味兒)是民歌教學的學習過程,也是民歌學習的根本目的。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在漫長的農耕文化歷史進程中,逐漸形成五十六個各具風格的多元民族民歌音樂文化;我國幅員遼闊,歷史更迭,人們在不斷地聚集、遷徙過程中,慢慢孕育出了不同地域色彩的民歌音樂。這些形形色色的民歌,構成了色彩斑斕、獨具風味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代表,詮釋這個民族的悲歡離合,這個地域的喜怒哀樂。因此,民歌之美民歌之“味”就是這具有極高辨識度的音樂風格。
二、教學內容與目標的設定
每一種民歌都是國家民族音樂的重要載體,是一個民族一片地域一段歷史文化的真實寫照。然而,隨著全球化趨勢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受到了越來越大的沖擊,很多民歌也面臨著消亡的危機,很多即使保留下來,也只有形而無神。[1]例如一些流行歌手演唱的民歌,很多已經失去的原有的韻味兒。只有讓學生理解什么是美的,這個音樂美在什么地方,才有可能讓他認同并傳承這個美。[2]所以我們中學教師在授課前應該學會甄別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材料,包括音視頻的選擇上,選擇能體現這個民族這個地域音樂風格的民歌以及演唱版本。有了好的教學材料,還需要好的教學研究,通過不斷地聽辨、搜集、對比、研究,探尋、挖掘出所要教授的民歌之“味兒”。下面筆者以朝鮮民歌《阿里郎》對民歌教學材料做“挖掘”示范。這是朝鮮族經典民歌,是朝鮮族最為常見的“陽山道長短”體系中的一首代表性民歌,在朝鮮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是朝鮮音樂文化的標志之一。其為五聲音階,由起承轉合關系的四個樂句組成;四三拍,節奏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附點四分音符為主;附點節奏型是其典型的節奏型,旋律簡單流暢,以圍繞骨干音的音級進行為主,整首曲子音域跨度不超過八度,旋律學習較為容易。通過教材的挖掘與資料研究,了解到朝鮮民歌基本特征為:五聲音階,旋律主要以搖聲、退聲進行,三拍子、長短體系、柔斷性顫音唱腔等。每一類型的民歌都有自己的音樂要素特點,正是這些諸多的音樂要素特點構成了一種民歌的個性或風格。那我們教師要做的就是在這些要素中甄選出適合這個階段學生學習的目標。例如,在上述的朝鮮民歌《阿里郎》教學中,我們是怎樣確立有趣、有味的教學目標的呢?剛才提到朝鮮民歌的典型風格特征是:五聲音階,旋律主要以搖聲、退聲進行,三拍子、長短體系、柔斷性顫音唱腔等。但是,一節課40~45分鐘的課程,理性思維不夠的七年級的孩子,這么多的風格特點他們能接受吸收嗎?顯然所有風格特點面面俱到是不現實的,也是無效的。因此,我們可以選擇性地設定目標,選擇原則便是最重要的、適量的、能接受的,也就是說首先要選擇最為重要最為典型的風格要素,其次就是一節課要學生學會幾個知識點,最后就是這個知識點與學生原有學習經驗、心理發展程度相匹配的。像剛才的《阿里郎》,筆者設計了以下三個維度的目標:1.提升對民歌風格性演唱探究的興趣,享受朝鮮民歌《阿里郎》歌唱學習的樂趣。2.在聆聽、對比、探究、模仿等音樂體驗活動中感受朝鮮民歌風格特點,并了解其形成因素。3.能聽辨出《阿里郎》風格性演唱特征,知道朝鮮民歌旋律氣韻、長短、顫音唱腔的特點,并嘗試在歌唱中表現。
三、教學方法的“趣、味”創設
老師通過對教學內容的挖掘與斟酌,發現民歌之“味兒”、民歌之美后,那民歌要怎么教呢?要怎樣讓學生喜歡學民歌呢,真正品到民歌之“味兒”呢?盡管很多一線教師和專家都在探討這個問題,但是筆者通過許多不同風格民歌的教學研究與實踐,發現在民歌教學中,選擇學生感興趣并可以掌握的能真正體現民歌美感的知識點,運用趣味性的體驗方法以及教學手段,學生輕松地學會民族民歌風格并不難。激趣教學是獲取知識的巨大動力,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中學生好奇心重、愿意探究新鮮事物,也樂意參與有趣的音樂體驗活動,只要激發其學習興趣,樂于體驗,品到民歌之“味兒”其實可以很快樂很有趣又很有效。因此探究“趣、味”教學法,既滿足中學生的學習心理又能落實民歌風格教學之教學目標。一節音樂課中、一堂民歌教學中,我們如何做到“有趣、有味”?所謂趣,是表現出對待不同事物的關切或喜愛的程度,包括趣味、興趣、樂趣、諧趣、理趣、智趣等,傳遞出的是一種“使人愉快、使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征”[3]。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說過:“教育事業,從積極方面說,全在喚起趣味?!庇纱丝梢姡ぴ诮虒W中的作用與地位。那民歌教學需哪些趣兒呢?“興趣”奠定了情趣基礎,是一種帶有情感色彩的認識傾向,然而卻是短暫與經常變化的,“趣、味”教學不同的教學環節,讓“趣、味”貫穿、彌漫整個課程,目的是要通過不斷激化把這種“趣兒”“味兒”認識傾向固定下來,變得持久;“樂趣”是指快樂、樂意、有趣,但其缺乏趣的指向性,我們的民歌教學并不能僅僅追求樂趣,應該有具體的教學指向性,不能學生老師樂和了一節課,但最終下來其實什么知識都沒有落實;“諧趣”即詼諧的趣味,我們民歌教學,不可能像喜劇表演一樣只求詼諧幽默,但是,我們可以讓詼諧幽默成為一種“激趣”的手段方式,運用在一些教學語言引導上;“理趣”是指從作品中探尋出理性的價值和判斷,從對作品的審視中,叩問其價值,盡管中學生理性思維、哲理升華能力固然不夠,但是,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其理性地對民歌風格進行剖析,從而激發舉一反三,主動意愿探究其他民歌之“味兒”;“智趣”比較強調教學課堂是為了促進學生智力開發、智能發展和智慧形成的,讓學生在原有知識經驗基礎上構建新知識、發展新技能。其實,這也正是我們民歌教學的目標之一,在學生原有的音樂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從音樂要素入手,剖析出民歌獨特的“韻味兒”。教學中,有諸多教學環節,教師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應把“興趣、樂趣、諧趣、理趣、智趣”等多種激趣方式合理地運用到各個教學環節中,例如導學情境之“趣兒”、教學語言之“趣兒”、體驗活動的“趣兒”、檢測環節的“趣兒”等。總之,我們音樂教師只要善于研究挖掘教材、合理開發運用教學方法,關注學生的學習心理和學習習慣,著眼于民歌傳承的歷史使命,肯定能讓民歌教學充滿趣和味!
[參考文獻]
[1]張蘭芳.陜北民歌傳承與發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2.
[2]許玉紅.音樂教學中的美、情、趣[J].安徽文學,2009(04).
[3]李雪.中學現代詩歌情趣化教學探析[D].湖南師范大學,2014.
作者:吳躍芳 單位:廣州市天河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