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物理課堂教學設計建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素質教育成為了學校教學的主要目標,教師的教學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革。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想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以及物理素質,就必須要做好教學設計,并能夠充分地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來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初中物理;教學設計;合作探究
新時期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初中物理教學的核心理念,主張“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本”,切實要求教師放低姿態、走近學生,真正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從而針對性地制定出合理的教學方案。基于這種情況,筆者認為新時期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設計應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研讀教材特征,優化教學內容
教材是物理教學中最基本的課程資源,也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基礎。如今的初中物理學科經歷了新課改這一事件,整個物理教材內容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課改后的初中物理教材內容編排更科學、更加貼近學生現實生活、理論知識也更有彈性,這就讓不同潛質、不同能力傾向的學生都能有所發展。因而,初中物理教師更應仔細研讀物理教材,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優化教學內容,將生澀難懂的物理知識轉化為學生易于接受的內容,為后續的課堂教學做好準備。比如,《物態變化》一章中涉及的概念名詞較多,一些物態現象的發生條件、影響因素也需要學生嫻熟掌握,同時還要求學生要能用理論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物態變化現象,因此物理教師應投入一定精力在課堂教學環節,確保列入教學設計中的內容具有實效。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可以循著教材中名詞概念的出現順序,依次闡明“凝固”、“熔化”、“汽化”、“液化”、“升華”、“凝華”等物態現象,隨即細致描述每一種物態現象的發生條件、影響因素,同時可以嘗試引入學案教學法、任務教學法或多媒體教學法開展教學活動,這樣在實際教學中才能有章可循,才能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二、完善備課方式,創新教學設計
一般來講,備課環節是課堂教學設計的土壤,課堂教學設計基本上都是在備課環節正式定型,因而教師應嘗試完善備課方式,進而有效創新教學設計。我認為,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方案最好采用共性教案與個性教案相結合的方式,“共性”即吸收和借鑒多數物理老師的備課方式,在集體智慧的基礎上減少勞動的重復;“個性”則是在共性的基礎上凸顯個人教學的特色與風貌,竭力提升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同時營造出耳目一新的物理課堂教學氛圍。比如,在教學“摩擦力”這一課時,可以將整個教學設計過程分為三個部分,即課前、課中、課后。課前:備課時便確定好教學目標,同時制作好上課所要用的PPT課件,準備好彈簧測力計、木塊、木板、鉤碼等實驗教材,明確整節課采用分組實驗探究的教學方式;課中:將班級學生分成小組,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給學生演示整個物理實驗過程,然后給每一小組提供固定且有限的實驗器材,鼓勵學習小組成員依照課件中的實驗步驟完成整個實驗過程,記錄實驗數據并得出結論;課后:教師引導學生積極反思,結合理論知識再次認知整個實驗活動,從而矯正自我、完善自我。值得注意的是,這三個部分是開展實際教學活動的大綱,卻并非一成不變,教師可根據實況靈活調整。
三、革新學習方式,引領合作探究
新時期的初中物理教學主張“以生為本”,重視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倡導探究式教學,因而教師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務必遵循物理教學的基本要求,然后精心設計出有趣味性、探究性、開放性以及層次性的問題,然后通過創設教學情境的手段,引發學生思考與合作探究,進而革新學生的學習方式,完善他們的知識框架。比如,在講授“壓強”這一章節內容時,可以設計這樣一個簡單實驗:用木板和手指分別壓住氣球,引導學生觀察現象,用木板壓氣球時,用很大的力也無法將氣球壓破,而用手指卻可以輕松壓破氣球,研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的關系。根據這一現象,提出壓力、壓力方向、壓力作用效果等多個名詞概念,同時提出壓力作用效果如何表現、壓力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相聯系等問題,這樣由淺至深、層層遞進,經由學生思考、交流與合作之后定然都會有所獲。因此,在某一節物理教學內容的設計過程中,一定要善于組織探究,設想整個教學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一切現象和達成的教學效果,為學生學習方式的革新奠定了基礎。在新課改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發生了很大的變革,教師必須要更新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式,真正為每一個學生都能在物理上獲得最大可能的發展而努力,扎扎實實上好每一堂課,讓物理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周麗,張金良.淺談中學物理教學藝術[J].中學教學參考,2014(08).
[2]梁鴻秀.新課標下的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設計[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8.
[3]盛翠梅.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設計的分析與探討[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09.
作者:周利華 單位:江蘇省沭陽縣賢官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