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興奮神經元之間的傳遞的教學設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基于整體備課,對“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一節進行設計;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圍繞學科思想和核心概念,通過科學史料和大量生物學事實,調動學生思考分析構建核心概念。
關鍵詞:學科思想;核心概念;整體備課;興奮傳遞;教學設計
1教材分析與設計思路
“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是人教版必修3“穩態與環境”模塊第2章“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第1節“通過神經系統的調節”中的內容。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對該模塊的核心概念表述為:所有的生命系統都存在于一定的環境之中,在不斷變化的環境條件下,依靠自我調節機制維持其穩態。該模塊突出體現了“穩態與平衡觀”的學科思想。第2章從個體水平上討論了穩態維持機制,是“生命系統維持穩態”的重要組成。其中神經調節因其快速、精細、復雜的特點,成為動物體應對環境變化、維持穩態的重要方式。本節課承接“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突觸傳遞興奮不僅是反射弧上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學生理解神經系統的調節能夠精細、準確的知識基礎,有助于學生構建模塊核心概念。在整體備課思路的指導下,教師依據必修3模塊及第2章的核心概念設計本節課的重要概念,并以此設計核心問題;并為學生理解核心問題提供豐富的素材,以說明化學突觸在反射弧中傳遞興奮的過程、特點及對神經調節維持穩態的意義。本節課的重要概念:突觸傳遞是興奮沿反射弧傳遞的重要環節。神經元之間有復雜的突觸聯系,進而構成復雜的反射弧,這是神經系統對生命活動進行精細、準確調控的結構基礎。本節課的核心問題:反射弧中的突觸傳遞如何實現神經系統精細、復雜的調節?基于重要概念,教學重點是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過程,教學難點是突觸傳遞對實現神經調節精細、復雜的作用。圍繞學科思想和核心概念進行教學設計,通過科學史料分析建立突觸概念,通過提供大量生物學事實,調動學生思考來獲得概念,并傳遞知識背后體現出的學科思想及教育價值。
2教學目標
2.1知識目標
描述突觸的結構,概述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過程,闡明突觸對實現精細、復雜的神經調節的作用。
2.2能力目標
聯系化學藥品對突觸傳遞過程的影響,解釋生活中與健康相關的問題。
2.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成癮的機理,運用突觸與學習記憶的關系,指導健康生活。
3教學過程
3.1分析經典實驗,建立突觸和神經遞質的概念
直接導入本課主題,要完成一次反射,就需要反射弧上神經元之間的相互交流。教師組織學生了解科學史上的相關研究。經典實驗:突觸的發現和概念的提出1897年,英國神經生理學家謝靈頓通過研究狗的屈腿反射,發現興奮沿神經纖維傳導的速度與其在反射弧上的傳導速度不同[1]:前者約為40m/s,而在反射弧上的傳導速度平均低于15m/s。通過對實驗過程的觀察和結果的思考,學生猜測反射弧傳導的延遲發生在兩個神經元的結點處,理解了謝靈頓提出“突觸”這一術語的背景和意義。教師引導學生繼續猜想:突觸具體以什么方式在神經元之間傳遞興奮?通過分析德國生理學家勒維(Loewi)的蛙心灌流實驗,得出結論:突觸通過釋放化學物質來傳遞信息。設計意圖:通過經典實驗,讓學生了解突觸和神經遞質的提出過程,通過分析實驗訓練學生的理性思維;也讓學生認識到生物學的基本概念多是在實驗的基礎上提出的。
3.2闡明突觸傳遞過程,了解突觸傳遞對健康和行為的影響
了解了突觸和神經遞質發現的科學史后,神經遞質作用的機制是什么?教師先展示電鏡下的突觸,說明突觸和神經遞質的結構關系,再播放動畫演示突觸傳遞興奮的過程。引導學生思考問題:①神經遞質與突觸后膜上的受體結合后,為什么能夠引發后一個神經元興奮?其結構基礎?②神經遞質與突觸后膜上的受體結合后的去向?該過程異常可能引發的結果?在問題②的基礎上,補充神經毒氣和有機磷農藥可以抑制乙酰膽堿酯酶的活性,使乙酰膽堿積累,持續作用于突觸后膜,使肌肉痙攣、強直或產生痙攣性麻痹,如果呼吸肌被麻痹則引起死亡。該實例說明神經元和肌肉之間的突觸傳遞異常,對人類健康甚至生命的威脅。讓學生分析吸毒為什么會成癮?其本質是可卡因與多巴胺的轉運蛋白結合,使多巴胺在突觸中的停留時間延長,最終改變突觸后膜上多巴胺受體的數量。設計意圖:通過問題層層遞進,引導學生思考過程背后的科學本質,建立“結構與功能一致”的生命觀念,并指導學生健康生活,珍愛生命,遠離。
3.3設置認知矛盾,比較化學突觸和電突觸的特點
教師提出問題:“快速”是神經調節的突出特點,為什么興奮在神經元之間不通過電傳導?化學突觸“慢”的價值在哪?提供以下素材,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化學突觸的其他特點:①神經遞質的類型:通過對膝跳反射路徑的分析,引導學生發現一組肌肉收縮時另一組肌肉不收縮,才能完成反射活動,進一步分析出神經遞質的不同類型(興奮型遞質、抑制型遞質)。②化學突觸的可塑性:圖片展示人幼年(0~2歲)大腦皮層的成熟過程,說明腦發育過程中神經元的數量變化不大,但是神經元之間的軸突和樹突聯系更加復雜、精細;展示成年小鼠的兩個神經元一個月的樹突變化,說明成年個體化學突觸的后天可塑性。研究發現,學習和記憶都與新的化學突觸形成有關。③突觸整合:展示多個突觸之間形成復雜的突觸聯系,每個突觸后神經元上既有興奮型突觸,又有抑制型突觸[2]。教師提問:為什么神經元之間形成如此復雜的突觸聯系?其生物學意義?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認識到單個突觸傳遞的信號弱,多個突觸疊加在一起才產生動作電位;多個突觸同時作用于下一個神經元,就像民主投票,有人支持(興奮型突觸),有人反對(抑制型突觸)。神經元之間通過錯綜復雜的聯系避免傳遞錯誤的信息,最終使反射弧傳遞正確的信息,個體做出正確的行為。反觀電突觸,雖然可以通過細胞間的通道快速傳遞電信號,但卻失去了化學突觸的可調、可變等特點,這就是化學突觸“慢”的價值。設計意圖:圍繞核心問題,通過大量的生物學事實,比較電突觸和化學突觸的結構特點和作用特點,凸顯化學突觸是實現神經調節精細、復雜的結構基礎,提升學生對生命現象本質的認識。化學突觸可塑性對學習、記憶的影響,為學生正常作息、勞逸結合提供科學依據。
3.4回顧核心問題,評價教學效果
教師再次提出本節課的核心問題:為什么神經系統能夠對環境變化作出精細、復雜的調節?綜合之前對突觸的結構及傳遞過程的學習,對化學突觸和電突觸特點的比較,學生認識到化學突觸傳遞是反射弧的重要環節。化學突觸中的神經遞質類型不同、作用結果不同、突觸單向傳遞、突觸后天可變、多個突觸之間還會形成復雜的突觸聯系,這些特點是實現復雜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在此基礎上,人和動物的神經系統通過反射活動,對外界刺激作出快速、精確的反應,有利于動物適應環境變化,保證其生存、繁衍。
4教學反思
在備課時,教師心中有觀點(學科思想)、有主線(核心概念),就能夠靈活、得當地將大量的素材應用于教學,將知識作為載體,傳遞給學生相應的生命觀念和態度,這些觀念和態度將來會影響學生的決策。在教學的最后再次提出核心問題,回顧教學主線,回扣單元和章節的核心概念,評價教學效果;學生有了大量事實的鋪墊,自身對化學突觸在反射弧中的作用體會增多,就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說出其生物學意義。
主要參考文獻
[1]詹姆斯•卡拉特.2015.生物心理學(第10版).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54~58,61~62,139~140
[2]RAVENPH,JOHNSONGB.2008.生物學(第6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044~1050.
作者:馬小娟 安軍 單位:北京市第101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