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遷移理論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遷移理論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通過在一個特定的情境或范圍內的認知發展影響學生另一個層次的認知水平提升,是發展學生學習能力與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在遷移理論的影響下,初中語文教師應優化閱讀教學的方式,善于運用遷移理論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帶領初中生走出固定化的思維框架,為初中生的語文閱讀學習提供更為廣闊的探索空間。基于此,本文圍繞遷移理論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一、明確遷移目標,遷移有的放矢
(一)知識遷移
知識遷移是語文閱讀教學中最基本的遷移內容,主要是指學生在新知的學習中能夠通過已經掌握的知識或積累的經驗過渡到未知的領域之中,幫助學生降低對新知的學習與理解難度,以消除學生在新知學習中的陌生感與畏懼感。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以學生在小學時學習過的《少年閏土》為知識遷移的材料,幫助學生從對《少年閏土》這篇課文的回憶中了解作者,以對作者的了解為新舊知識遷移的連接點,思考作者原名、字、籍貫、身份以及代表作等,讓初中生對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更感親近。
(二)技能遷移
技能的遷移主要是指聽、說、讀、寫等語言學習中學生必須要掌握的基本語言能力的遷移。這種技能的遷移需要滲透到語文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引領學生在由表及里的文本內涵挖掘中,實現四項基本技能向較高層次遷移,建立更為完善的語文閱讀技能體系。以“詩歌的修辭手法”這一項技能的遷移為例。其技能的遷移主要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明確并掌握詩歌修辭手法技能,能夠從詩歌的寫作手法分析中,明確運用了哪些具體的修辭;結合詩歌中的詩句內容解釋修辭手法運用的藝術效果。第二個層次為:嫻熟地運用本節課中涉及的修辭手法,順利地解決上一環節中的問題。第三個層次為:將詩歌中運用的修辭手法運用到其他體裁的文本中,如散文;分析其他問題,如散文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結合具體段落內容解讀該種修辭手法運用的藝術效果。由此,實現了學生從對某一篇特定文章的修辭手法掌握遷移到其他類型的文本閱讀以及寫作手法分析中,實現詩歌鑒賞以及修辭手法運用技能的遷移。
(三)情感遷移
情感遷移可以說是閱讀遷移教學中較難實現的目標。與知識遷移、技能遷移相比,情感遷移是一種較高層次的思想、情感、價值觀遷移,既沒有章法,也不可量化。立足于遷移理論的視角,制訂語文閱讀情感教學目標,需要教師找到情感遷移的切入點,明確某一個確切的情感,如親情、友情、家國情等,設置主題閱讀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實現情感遷移的目標。如以“親情”的遷移為主題,教師可以選擇《秋天的懷念》與《散步》這兩篇文章進行組合閱讀,幫助學生在群文的閱讀中兼顧不同作者、不同文章中的“情”與“意”,從作者與家人散步的細節中更加深刻地實現情感的遷移,從而達到作者、讀者與文本之間的情感共鳴。
二、加強文本聯系,遷移自然發生
文本是語文閱讀遷移的載體,在閱讀遷移中教師可以尋找文本之間具備的相似性,從而促進閱讀遷移活動的自然發生,引領學生在閱讀遷移中獲得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具體的遷移方法主要為以下兩點。
(一)相似文本之間的遷移
遷移理論認為相似文本之間會存在一些相似的點,把這些相似點類目化以完成從一個文本到另一個文本的閱讀遷移,具有高度的可行性。如,相似作者、相似文體或相似時代背景等,都可以歸結為一個類目。教師可以結合文本之間存在的類目化特征,開展閱讀教學活動,以幫助學生實現知識、技能、情感的遷移,幫助學生在具體相似性特點的文本閱讀遷移中深入地理解文本主題,掌握文體體裁特點,增加對寫作背景的了解程度。以“小說類”的文體閱讀為例。這類體裁的文本閱讀,更加注重對人物細節以及對人物整體形象的描寫。教師可以在“小說類”的文本閱讀指導中,側重于同類型、同主題的文本遷移,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與思維能力。如,教師選擇了《孔乙己》與《鐵匠》這兩篇文章,設置如下幾個問題,引領學生在相似文本閱讀中形成思維遷移。孔乙己的長衫“又臟又破”,其中的“臟”“破”說明了什么?在對鐵匠的描寫中,作者用“首屈一指的大個兒”“肩頭長滿了肌肉疙瘩”“烘染得黝黑”分別說明了什么?
(二)相似情境之間的遷移
遷移理論認為情境的創設可以促進遷移。學習者可以透過情境的感知激活其內心深處的情感,并促進學習者在記憶中提取關鍵信息,以自身的情感經驗去感知文本所表達的情感,實現語言知識的積累、技能的鍛煉以及情感的遷移。相似情境之間的遷移,需要教師從閱讀主體的情境中去挖掘與探索。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在編寫中設置了單元話題,其中所表達的情感主線大致相同,教師可以借助單元主題內容創設情境。如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有《春》《濟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等文章,教師可以圍繞“季節”為主題,創設情境。第五單元中有《貓》《鳥》《動物笑談》《狼》等文章,圍繞單元主題,教師就可以創設以“動物”為主題的情境,幫助學生在單元主題的相似情境遷移中,熟悉、記憶每一篇課文的特征,幫助學生建立更加寬闊的學習視野。
三、重視拓展延伸,升華遷移效果
課文閱讀的遷移只是學生語文閱讀學習遷移中的一部分,遷移理論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讀”的淺顯層面上,教師應指導學生從“讀”遷移到“寫”,從而鍛煉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實現“讀”與“寫”的深度融合,以寫作的有機延伸,升華初中語文閱讀遷移教學的效果。閱讀與寫作的遷移,主要具備真實性、典型性以及生動性的特征。所謂真實,是指對真實生活的細致觀察以及真情實感的流露。如《老王》中,作者用看似“荒誕”的語言描繪出了老王送雞蛋和香油時的情境,反映出了作者真實的想法。所謂典型,是指作者在寫作中的某一處具有代表性,如細節的描寫不多但精。以《臺階》為例。作者通過對父親“洗腳”“踩黃泥”的描寫,反映出了父親的勤勞。所謂生動,是指作品在寫作語言的運用上要做到讓讀者身臨其境,在文本的閱讀中猶如置身其中,目睹一切。如《賣油翁》一文中作者用“睨之”“但微頷之”幾個詞,生動地刻畫出了賣油翁的表情與動作,將賣油翁的心理與態度刻畫得惟妙惟肖。在這些文章的閱讀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完成仿寫的任務,要求學生學習文本中作者運用的人物描寫方法,刻畫人物的形象、動作、表情等,盡量做到生動、形象。由此帶領學生從閱讀中的語言知識積累過渡到寫作中的語言知識運用,實現了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拓展與延伸,進一步擴大了學生語文學習的遷移范圍,幫助學生獲得了遷移閱讀學習效果的提升。總之,“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制訂明確的遷移目標,是實現有效遷移的先決條件,可以促進學生在語文閱讀學習中實現對信息的深加工。同時教師應結合文本內容幫助學生自然地遷移知識與情感,并在拓展性的遷移中實現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以促進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學習能力以及寫作能力等多方面的發展。作者簡介: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馬塘鎮邱陞中學語文教師。
作者:許金珍 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馬塘鎮邱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