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原輸電線路工程典型施工機械配置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為解決高原輸電線路施工機械的選配問題,針對高原高海拔輸電線路特殊環境,介紹了典型施工機械的選配原則,并從機械種類、數量、質量3個方面闡述了典型施工機械的選型配置方法及要求,最后就機械化施工技術的應用從設計、施工、管理等角度提出合理建議。
關鍵詞:高原;輸電線路;施工機械;選型配置
輸電線路施工人員投入多、施工強度大、作業效率低、環境復雜多變、安全風險高。近年來中國人口紅利逐漸減弱,人力成本越來越高,人工為主、機械輔助的施工方法將不能持續。而施工機械的運用不僅能減輕作業人員施工強度、降低施工風險,還能加快施工進度、保證施工質量、降低造價,完成各種急、難、險、重施工任務。近年來國網公司高度重視機械化施工的應用和推廣,組織編制了《輸電線路全過程機械化施工技術》設計分冊和裝備分冊[1],為線路機械化施工提供指導,并在多個輸電線路工程進行推廣。實踐證明,輸電線路全過程機械化施工正逐漸成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保障質量、取得效益的有效方式。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穩步推進,西部地區特別是西藏、青海等高原地區輸電線路工程項目大量開工建設,青藏聯網、藏中聯網,阿里聯網等電網工程不斷刷新海拔高度。但在工程建設過程中受高海拔、低氣溫及現場地形地質等因素影響,施工機械和勞動力降效嚴重[2],部分施工機械難以滿足現場需求,造成機械二次進場,不但加大施工成本,而且影響施工進度。因此,在高原條件下如何選擇配置施工機械,充分發揮機械的效能,實現勞動密集型向機械密集型轉變,值得探討研究。
1機械選型配置的原則
(1)施工機械應與施工地點的氣候條件、地形環境、作業場地大小、運輸距離、作業斷面大小、工序和受力要求相適應。(2)機械的作業效率應匹配工程任務量和進度要求,工程量大時多投入、投入大型機械,工程量小時小投入、投入小型機械。配置方案要保證機械工序連續、作業均衡。(3)多機群作業時按照先主導后配套原則。主導機械與施工方法、工期目標以及整個作業機群作用的發揮密切相關,因此在機群匹配時,應首先確定主導施工機械類型,然后依據施工任務量配置機械的數量,其他配套的設備機具類型和數量按主導機械匹配。(4)先通用后專用。通用機械在價格上更便宜,狀態更穩定,通用性強,保養維修便利,施工中利用率高。在性能要求與服務滿足的情況下,優選國產機械。(5)施工方案要合理,機械配置時宜分成多個平行的組合。平行組合能避免因單一機械故障而導致停工的情況。
2.1機械類型的選擇
機械種類的選擇與施工工序密切相關,更取決于施工介質。根據以往施工經驗,輸電線路工程可分為臨時道路修建、物料運輸、基礎施工、桿塔組立、導地線架設、接地敷設等6個主要工序[3]。全過程機械化施工流程為:機械化施工總平面布置→臨時道路修筑及作業面整理→基礎鋼筋工廠化加工→機械開挖成孔→鋼筋籠樁孔位吊裝及對接→預拌混凝土用罐車運至樁孔及灌注→基礎完工后作業面平整→組塔吊車進場→吊車組立鐵塔→組塔后作業面清理→架線施工初級導繩飛行器展放→各級引繩牽張機逐級牽引→張力放線→緊線及附件安裝→竣工驗收。各工序典型施工機械類型選配見表1[4]。施工機械依據工序確定類型后,還需要根據現場環境與施工現場機械來源選擇相應性能參數的機械,如挖掘機選擇正鏟還是反鏟、行走裝置是履帶式還是輪式、機械的牽引能力、作業生產率、作業半徑、爬坡能力、轉彎半徑、接地比壓等,其目的就是要保證所選施工機械的性能滿足現場條件,技術上先進可靠、便于維修、經濟環保。特別是在高原高海拔施工時,機械在低氧條件燃燒不充分將導致輸出功率下降。夏擁軍等[5]在海拔3000~5000m高原地區對牽張機、絞磨等輸電線路施工機械降效進行了試驗,總結了此類機械在高原的降效規律(見表2),因此在施工機械配置時一定要提高功率裕度,以消除高原降效的影響。
2.2機械數量的匹配
所需機械數量包含主要機械數量和配套機械數量,主要機械數量由施工工程量、機械施工能力、作業點數量以及工期進度等多種要素決定。以土方機械為例,所需機械數量計算公式為式中:N為所需機械數量;n為任務完成時間內的機械臺班數量;Q為施工工程量,m3;K為時間利用系數;P為單機臺班生產效率,m3/臺班。配套機械的數量以施工能力稍大于主要機械為宜,通常取1.2的增效系數,確保主要機械施工效益充分發揮,機械空閑時間越短越好。
2.3機械的質量需求
高原輸電線路工程施工機械因當地市場供給量少,很多設備需從內地發運,運輸周期長,機械配置在數量和質量上都要滿足要求。施工機械的質量匹配主要由機械的適應性、施工效率、可靠性、故障率、時效性、成本等方面決定[6],如高海拔地區施工優選帶有渦輪增壓或其他增壓設備的機械,采用壓力水箱蓋以減少沸騰外溢和冷卻水蒸發;加裝預熱器以降低油料黏度,改善機械低溫啟動性能等。特殊氣候、地形條件對施工機械的性能要求見表3。力約束,控制混凝土澆筑層間間歇期,1.5m以下層厚間歇5~7d;2.0~3.0m層厚間歇7~10d[2]。
2.5通水冷卻和溫度監測
在混凝土中布置滿足設計要求的HPDE塑料管進行通水冷卻,削減澆筑層初期溫升,控制混凝土不超過容許最高溫度,同時削減混凝土內外溫差,減少溫度應力。冷卻水管蛇形布置,單根長度不超過250m,冷卻水流量為1.5~1.8m3/h,24h變換一次水流方向。混凝土降溫速度不大于0.8℃/d,冷卻水進口水溫與混凝土最高溫度之差不超過25℃[3]。通水冷卻過程中,削減溫度峰值不應超過10℃(削減溫度峰值超過10℃則立即停止該澆筑層混凝土的通水冷卻)。通水過程中應對通水情況進行記錄,混凝土內部溫度采用溫度計測溫為主,悶水測溫為輔。通水結束后,應對冷卻水管進行灌漿封堵。混凝土澆筑溫度測量使用電子溫度計,混凝土內部溫度測量采用埋設在混凝土中的電阻式溫度計,溫度測點應均勻分布在澆筑層面上。開始澆筑至澆后7d,每6h測1次,溫度出現高峰期間要加密觀測,第8d至上層混凝土覆蓋期間,每天測1次,所有溫度檢測必須同步進行。
2.6混凝土保溫及表面養護
在氣溫變幅較大或氣溫驟降頻繁的季節應加強混凝土表面保護,通過一定的表面保溫措施,避免混凝土內外溫差過大,從而防止表面裂縫出現。泄槽底板低溫季節采用4cm大壩保溫被覆蓋保溫,挑流鼻坎低溫季節側面采用5cm聚苯乙烯板保溫,上表面采用4cm大壩保溫被保溫,保溫持續時間不應少于30d。混凝土初凝后開始養護,養護時間不少于設計齡期。混凝土永久暴露面采用長期流水養護,每隔5~8m設一道25mm的塑料管,每隔25cm鉆1mm左右的小孔,通過孔口對混凝土壁面進行灑水養護,灑水養護要保證過流面均勻覆蓋流水層,流水層厚度應不小于5mm。
3結語
溫控防裂工作直接影響抗沖耐磨混凝土抗裂性、抗沖磨強度和耐久性,關系整個工程的施工質量,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溫控防裂除涉及混凝土配合比、分縫分塊、施工工藝、保溫養護等環節外,合理的資源配備、施工質量控制、施工工藝改進等對混凝土溫控也十分重要。
參考文獻:
[1]李新宇,謝國帥,朱振泱,等.苗尾水電站抗沖磨混凝土性能與溫控防裂設計[J].云南水力發電,2017,33(增刊1):61-71.
[2]孟憲令,江永龍.苗尾水電站差動式挑流鼻坎施工技術[J].云南水力發電,2017,33(增刊1):171-173.
[3]姚亞軍,周運先,張傳信,等.冷卻通水換向裝置的研究與應用[J].云南水力發電,2017,33(增刊1):168-170.
作者:陳思崇 謝明武 何樂鋒 吳俊卿 單位:中國安能集團 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