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音樂學專業合唱與指揮教學改革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合唱與指揮是一門新興的學科,但是相對于高校的其它音樂學專業來說,發展還較為緩慢。在新形勢之下,如何立足于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對高校音樂學專業的合唱與指揮專業做出進一步轉型,切實提升教學的有效性,是高校和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立足于高校的教學實踐,對現階段高校指揮與合唱課程教學中現存的問題進行分析探討,并以此為基礎,進行教學改革的相關實踐探究。
關鍵詞:新形勢;合唱與指揮;教學改革;實踐探究
一、新形勢下我國高校合唱與指揮教學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教學模式單一、落后
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主體,是課程的評價主體。不同的學生之間思維模式、學習能力等都存在著很大的差別。由于受到傳統教學的影響,大多數教師還依然采取“滿堂灌”、“一刀切”的填鴨式教學方式,不能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學。對于音樂的理解,有些學生是自幼學習相關樂理知識,也有一些同學是為了進入較好的學校而在考試之前臨時決定的,教師若對所有學生采用相同的教學方法,教學效果會大打折扣。學生若只是為了考試而被動的接受學習,便不會對該門課程有足夠的興趣和學習動機,難以真正理解指揮與合唱課程的真正思想。另外,在指揮與合唱課程的實際教學中,學生往往被定位成合唱隊員的身份,這嚴重的束縛住了學生的發展。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角色定位的錯誤,導致學生不能很好的適應未來合唱與指揮的具體工作。
(二)教材內容存在不足之處
教材是教師和學生在進行教學活動時的主要依據,教學活動要依托于教材。一個好的教材,可以讓教師的教學更具有科學性、系統性,也便于學生進行預習和復習工作。當前學校內與合唱與指揮課程有關的教材數目不少,但是質量卻參差不齊,大多數教材是一線教師根據經驗匯編而成,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和任務且缺乏科學性。教材內容都大同小異,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缺乏時代性和創新性,教師無法通過教材把握當前領域的最新知識,阻礙了教學的改革和創新。另外,有些教材過于強調理論知識,這雖然有利于學生對基礎知識的學習。但是缺乏對實踐的相關探討,學生學習過程枯燥,也不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
(三)教學方式較為落后
當前高校音樂學專業的合唱與指揮課程大多數是由聲樂老師、理論教師等共同組成。這些教師雖然在各自的領域內有所建樹,但是卻缺乏對合唱與指揮的專業性知識,所以可能對課程內容理解有所偏差。教師講解的內容缺乏系統性,課程內容隨意,學生無法得到系統有效的學習。而且由于合唱與指揮課程的教學理念還未進行科學充分厘定,使得該門課程的教學改革可行性逐漸降低,學生的專業水平得不到發展。
(四)課程評價過于膚淺
合唱與指揮作為高校音樂學專業的必修課,必須要兼顧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但是,當前我國大部分高校的合唱與指揮課程仍然采用傳統的結果性評價。這種單一落后的評價方式,造成學生只注重理論知識,而忽略了自己音樂綜合素質的提升。與其他課程相同,大多數學校和教師在通過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來決定學生的成績,這給學生造成了一種假象,只需要考前突擊便可以獲得一個不錯的成績。另外,當前的課程評價方式過于膚淺,也產生了重理論而輕實踐的結果,老師在教學中也是重視理論的辨析而輕視學生的操作和技巧訓練,導致學生對音樂作品缺乏正確的思考,也缺乏對音樂思想的深度理解。
二、新形勢下我國高校合唱與指揮教學改革實踐探究
(一)教學模式多元化
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性讓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都呈現出很大的不同,如果單純的采用統一的教學模式,勢必讓一些學生無法獲得真正能力上的提升。因此,教師可以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教學,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優點,挖掘每個學生身上不同的音樂素養。在教學過程中,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能夠接觸到不同的音樂類型,除了進行理論知識的儲備之外,更能得到專業技能的提升。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樂趣和未來的方向。
(二)設置科學的課程體系
科學的課程體系能夠讓教學更有效率。高校在開展合唱與指揮教學時,要結合教育改革的要求,切實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改變單一的教學方法,通過對學生正確的引導,鼓勵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加強指揮與合唱教學的主動性和靈活性,充分利用音樂作品的藝術性,激發學生對于高雅藝術的興趣,激發學生的表現能力??茖W的安排課堂內容,使課程內容適合學生,循序漸進,對相關知識點進行合理安排,讓學生能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掌握更具深度和廣度的知識,為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遵循以人為本的“生本”理念,綜合提升學生的音樂技能,充分挖掘學生的音樂天賦和藝術特點。教師可以通過在教學中增加相關實踐教學環節,扭轉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教學方式,鼓勵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相結合,用于探索和創新,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三)組建專業化的師資團隊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實現高等教育改革,首先要構建一批具有專業知識和能力的教師團隊。高校應該對相關教師進行培訓,使教師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念,掌握關于合唱與指揮課程的教學技巧。高校也應該適當的吸引專業人才,制定合理的人才引進政策,邀請專家走進課堂,對學生進行拓展性的訓練。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專業知識,促進學生向專業化和多元化發展。另外,學??梢越M織教師加強對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學習,在日常教學中,可以增加現代化的因素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組織專業的教師進行教材的開發,使教材內容既適合學生學習又具有地方特色。
(四)實現“合唱”與“指揮”聯合教學
教師應在教學中與學生形成一定程度的音樂默契,在進行指揮與合唱教學時,加強兩個方面的聯動教學。該門課程的本質是讓學生通過兩種身份的互換,加強對作品的理解。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兩個角度進行思考。比如,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進入角色,讓一部分學生先做合唱隊員,另一部分學生充當指揮者,指揮不同的樂章,兩組學生進行表演。在表演結束后,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演出做出具體的評價,然后通過反思“合唱與指揮有什么不同”這一問題,讓學生直接從演出中獲得相關體驗。學生在經歷了角色變換所帶來的不同之后,就可以更加容易的理解如何在實踐中實現指揮和合唱的良好配合,這比單純的理論探討更加深刻和真實。
(五)進行多元化的課程評價
學校和教師應該明確,合唱與指揮并不是一門單純的理論課程,也是一門以實踐為基礎的培養學生提升音樂素養的課程,因此,教學評價要更加向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靠攏。這就要求教師扭轉傳統的結果性教學評價方式,向過程性評價之間轉變,打破原有的期中、期末的試卷考核方式,形成一個有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動態評價模式。由單一的考查理論知識向評價學生綜合能力轉變,建立動態化評價機制,讓學生從被動接受走向主動參與,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進行評價機制的創新,加強學生的多元化發展,促進教學評價多元化。
(六)鼓勵學生在藝術實踐中鍛煉
理論是為實踐服務的,學生在課本上學習理論知識是為了更好的指導實踐?!昂铣c指揮”課程要進行教學改革,就需要不斷地在實踐中探索。因此,教師在進行關于教學內容的設計時,要充分發揮實踐在教學中的作用。教師不能故步自封,停留在原有的舊知識上不進步,要把握國內外的最新知識,與時代相適應。此外,在實踐中帶動學生進行專業化的探索,既可以發展學生的能力,又可以對學科本身做貢獻。
三、結語
綜上所述,雖然高校合唱與指揮教學課程教學改革目前還面臨著眾多困難,但這既是挑戰又是機遇。高校和教師,應該結合課程改革標準和社會需求,以學生為主體,正確引導和幫助學生提高相關理論和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提供經驗。
[參考文獻]
[1]蘇敏.合唱指揮學科特點與教學觀念的整合思考—高校合唱指揮教學現狀的分析及建議[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4.
[2]劉文華,王冬梅,謝莉.關于高校合唱與指揮教學的探索[J].山東社會學,2011,S1.
[3]周娟娟,.高師“合唱與指揮”教學改革應主張實踐性與創新性[J].音樂探索,2010,01.
[4]曲靜.談素質教育中的高校合唱教學改革[J].長春大學學報,2006,05:97-98.
作者:張妍 單位:佳木斯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