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職學校計算機應用專業建設思路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就湘南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應用專業人才需求進行了系統調查,并就專業體系建設及人材培養目標提出了方案。根據中職學校辦學環境的變化及國家對中職學校相關辦學政策的要求,對計算機應用專業的專業建設提出全新要求,要求從辦學模式、課程改革、教學模式、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根本性的改革,確保計算機應用專業辦出特色,辦出質量,辦出效果。
關鍵詞:中職學校;計算機;專業建設
1需求論證
目前郴州市計算機操作員、計算機維護與安裝員、軟件編程人員、多媒體設計開發人員、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人員等計算機專業技能人才數量短缺。郴州區域產業體系建設客觀上要求計算機行業同步發展并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郴州20大產業園區入園企業達1800多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100多家。這些企業在辦公、數據處理、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生產過程控制、電子商務等方面都借助于計算機技術來完成,按照郴州市“十三五”經濟發展規模測算,計算機應用技能人才年需求量在7000人左右。郴州市職業學校計算機應用專業的人才培養還遠不能適應郴州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對本專業進行重點建設能有效提高服務地方經濟建設能力、充分發揮示范引領輻射作用。
2中職學校計算機應用專業建設
2.1建設目標
2.1.1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改革目標
有效推行“專業+工作室”“校企雙主體式”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建立理論與實踐相融合、教學內容與崗位需求相適應、以職業崗位和職業能力為本位的工作任務行動導向模塊式專業課程體系;構建具有鮮明職業教育特色的實踐教學環境,在專業課教學中推廣應用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現代教學方式;建立學校、行業、企業和其他社會組織等方面共同參與的教育教學評價機制,實行以貢獻為導向的專業評價模式和以能力為核心的學生評價模式;開發完成計算機應用專業數字化教學資源庫。
2.1.2師資隊伍建設
完善教師培養、考核評價、評聘、獎勵、分配制度,建立教師隊伍長效建設機制;打造一支數量足夠、結構合理、素質優良、教學水平較高的“高、寬、長”計算機應用專業教師隊伍。
2.1.3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運行機制建設目標
將計算機(校內)實訓基地按“專業+工作室”方式建成為集教學、實訓、職業技能鑒定、技術服務于一體的具有示范作用的實訓基地,建立政府引導、行業指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校企深度合作辦學的運行機制;提高服務地方經濟建設能力和示范引領輻射作用。
2.2建設思路
按照“專業對接產業、專業課程內容對接職業崗位標準、教材對接技能點、教學過程對接生產過程,學歷證書對接職業資格證書”要求,深入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模式、辦學模式和考核評價模式,形成特色;加快教學條件和教學基礎設施的建設,建立健全教學運行機制、教學質量評估與監控機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完善內部管理,把計算機應用專業辦成特色明顯、優勢突出的省級特色專業,培養職業道德高、職業技能強、學習能力好的具有良好綜合素質的社會“頂用、實用、急用”的計算機應用技能型人才。
3中職學校計算機應用專業建設內容
3.1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改革
3.1.1培養模式改革
改革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一是以“專業+工作室”為平臺,推行“專業+工作室”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二是利用校外實習基地平臺,將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緊密結合,推行“校企雙主體式”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3.1.2課程體系改革
以人才培養對接用人需求、專業對接產業、課程標準對接職業崗位標準、教材對接技能為切入點,以典型工作任務(工作過程)為線索確定課程體系結構;以專業核心技能和成熟的先進技術為主線,整合知識、技能和態度,確定課程內容;以典型產品(項目)為載體設計教學組織形式,制定計算機應用專業教學指導方案和課程標準。
3.1.3教學模式改革
一是創新教學環境。將教學場所由傳統的單功能專業教室,向多功能的一體化教室轉換;按照職業活動過程和職業教育規律設計教學過程;以行動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實行“做中教、做中學”、理論實踐一體化,在職業活動的情境中開展教學活動。二是改革教學方式:實行“教、學、做合一”,在計算機應用專業課教學中廣泛應用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場景教學、角色扮演、微課教學和崗位教學等教學方式,增強教學的實踐性、針對性和實效性。改進教學手段:借助數字化校園平臺,以專業教學資源庫為基礎,在專業課教學中應用數字化教學技術,在文化基礎課教學中普遍應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3.1.4考核評價體系改革
按照企業用人標準,以貢獻為導向建立專業評價模式,以能力為核心建立學生評價模式,核心專業課程推行專業課程考試與職業資格鑒定的銜接統一,計算機應用專業學生平均“雙證書”獲取率達到90%。辦好職業技能鑒定所,為考核評價模式的改革提供更好、更廣的“軟、硬件”基礎。
3.2師資隊伍建設
3.2.1創新教師管理制度
以“雙師型”教師培養為重點,以教師到企業實踐,參加國、省、市培訓為主要手段,完善教師培訓制度;以提高教師的德育工作能力、專業教學能力、實驗實訓指導能力等綜合素質為重點,改革教師考核評價、評聘制度;以吸引人才、穩定隊伍、激勵成長為中心,創新教育教學獎勵制度和人事分配制度。
3.2.2專業帶頭人培養
在校級專業帶頭人培養基礎上,培養市級專業帶頭人。充分發揮專業帶頭人的帶頭作用、指導作用、把關作用和示范作用。
3.2.3“雙師型”教師培養
專業教師每兩年安排兩個月時間到企業(或校內實訓基地)和生產一線實踐一次,參與企業的項目開發,積累實際工作經歷。鼓勵專業課教師報考與本專業相同或相近的非教師系列的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資格或高級以上職業資格,使“雙師型”教師占專任專業課教師的比例達到80%以上。
3.3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運行機制建設
3.3.1校內實訓基地建設
按照部、省頒《專業教學指導方案》的要求進行實驗實訓室建設。根據教學需要,對現有實驗實訓室進行改造、補充、增配,使計算機實訓室的教學環境、教學設備條件保持較高水準,將實訓室建成為集教學、生產、科研于一體,產學結合的重點實訓室。
3.3.2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
在政府引導、行業指導下,按互助互利的原則,與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簽訂協議,以組建職教集團、設備資金合作、場地合作、技術合作、教師到企業實踐、聯合開發教材、安排學生頂崗實習與就業等方式,實行“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
3.3.3“訂單式”培養
“訂單式”培養學生人數達到在校生的30%以上,訂單企業錄用“訂單培養”畢業生的比例在80%以上。
4結語
通過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建設,一方面推進中職教育“以學生為根本、以教師為主體、以教學為中心、以質量為生命,面向社會、服務經濟、科研興校、特色強校”的內涵式發展戰略的實施。另一方面,全力打造特色品牌,全面提高辦學水平,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謝儉.中職學校計算機及應用專業建設探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3(20).
[2]張竹青.中職學校計算機應用專業建設的思考[J].山西冶金,2007(6).
作者:曹云 單位:湖南郴州工業交通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