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創建思路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教師發展是高等學校內涵建設的核心任務。為了教師發展而建設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平臺時,高校可借鑒國外教師發展機構和國內國家級教師教學發展示范中心的成功經驗,以教師發展培訓、教學服務咨詢、教學改革研究、教學質量評估、教學資源支持、區域引領支持等任務為導向,厘定機構運行機制,健全中心工作內容,通過建立規章制度、創新激勵機制、探索完善措施等來保障機構的有效運行。
關鍵詞:高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建設
21世紀以來,面對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的挑戰,高等教育正以培養優秀人才的方式肩負著推動社會不斷進步的重任。眾所周知,人才培養的決定性因素是高校的教育質量。因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影響高校教育質量的核心因素是教學質量。教學質量的提升則取決于如何有效地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如何提高以教學能力為中心的教師整體素質。依托高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探索高校教師教學發展的規劃、培訓、服務與評價體系,以先進教學理念和育人文化為向導,建立教師培訓、教學改革、研究交流、咨詢服務運行機制,形成專業化的指導、服務與支持模式,促進教師專業水平、教學能力的提升是我國高等教育教學質量提升與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
1高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現狀評述
1.1國外高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的現狀
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作為高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要素,最初起源于20世紀60年的美國。第一個高校教師(教學)發展機構是密歇根大學于1962年始建的學習與教學研究中心(CenterforResearchonLearningandTeaching)[1],屬于高校教師教學發展萌芽時期的產物,其側重于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美國高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建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逐漸成為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促進機制。目前,約有75%的大學與學院設置了大學教師發展項目及組織機構[2]。其中,哈佛大學博克中心是全美大學教師發展機構的領頭羊,是美國大學教師發展機構的一個標桿[3]。繼美國成立教師發展機構之后,日本于20世紀80年代教師發展問題進入學者探討階段,90年代文部省開始用政策引導高校實施教師發展計劃,截至2004年,75%的公立和私立大學都實施不同形式的FD(Fac-ultyDevelopment,FD)計劃[4];英國政府于2003年頒發《未來高等教育》法案,擬撥專款建立“卓越教學中心”,至今大多數研究型大學都建立了教師教學發展中心[5]。另外,加拿大、德國、澳大利亞、荷蘭、丹麥等國家高校也先后建立教師發展機構。國外教師發展機構名稱不盡相同,以下三種最為常見:CenterforTeachingandLearning;CenterforTeachingExcellence;FacultyDevelopmentCenter。這些教師發展機構雖然在名稱上各不相同,但其服務宗旨基本相同,都是利用服務、研究、教學等三種活動促進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提升。其機構的職能主要有以下幾種:課堂教學的支持與服務;教學評價;教學研究與出版。
1.2我國大陸地區高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的現狀
清華大學于1998年成立教學研究與培訓中心,該中心掛靠教務處,由教務長管轄,面向全校教師服務。這是我國基于高校設立高校教師發展機構的最早個案[6]。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于2007年12月成立以“釋放教師潛能、追求卓越教學、提升科研層次”為宗旨的教師發展機構。該機構的發展歷程具有借鑒國內外經驗的典型性,歷經引進多倫多模式,到參考香港模式,再到自主創新,走過了一個從引進到創新的過程,并形成自己的使命:全面促進教師的教學、科研和身心健康[7]。大陸地區教師發展機構真正實現快速發展的時期是2011年以后,其源于教育部門用政策引導高校實施教師發展計劃。2011年7月教育部、財政部聯合發文《關于“十二五”期間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教高〔2011〕6號)中強調:引導高等學校建立適合本校特色的教師教學發展中心,重點建設一批高等學校教師教學發展示范中心,承擔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建設實踐研究,組織區域內高等學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管理人員培訓,開展有關基礎課程、教材、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教學改革熱點與難點問題研究,開展全國高等學校基礎課程教師教學能力培訓;2011年9月教育部在東北師范大學舉辦“2011高校教師發展國際研討會”中指出,高校教師隊伍建設需把教師培訓、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放在核心位置;2012年7月教育部決定在中央部委所屬高等學校中重點支持建設30個國家級教師教學發展示范中心,以提升高等學校中青年教師和基礎課教師業務水平和教學能力為重點,完善教師教學發展機制,推進教師培訓、教學咨詢、教學改革、質量評價等工作的常態化、制度化,切實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和水平,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國務院2012年8月發文《國務院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國發〔2012〕41號)中強調推動高等學校設立教師教學發展中心。2012年9月教育部在《關于對擬入選“十二五”國家級教師教學發展示范中心進行公示的通知》(教高司函〔2012〕159號)中公布30個國家級教師教學發展示范中心名單。這些標志著大陸地區的教師發展機構建設正式拉開序幕。目前,大陸地區很多高校已積極探索成立教師發展機構,雖然有些高校發展機構選用名稱不一,但其宗旨和基本職能相同。這些高校教師發展機構積極開展目標明確、特色鮮明、功能完備、形式多樣的教師發展活動,有效地提高了教師教學能力和專業化發展水平。但長期以來,我國對高校教師發展的概念、內涵、發展方式等問題的理解尚不清晰[8]。高校教師發展的研究和實踐多以借鑒國外為主,常忽略國情因素與時代因素在教師發展實踐領域的作用,還缺乏有效本土化的過程。
2高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實踐分析
教師發展機構因歷史演變和地域文化差異等因素,其名稱不盡相同,但核心作用一致: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發展,具體體現為課程開發、課程實施、課程研究三方面能力的提升。為確保教師發展效果,承載教師終身、持續發展任務的教師教學發展中心需要構建一個常態化、制度化、有序化的運行機制。目前,面對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建設經驗不足和教師發展迫在眉睫等相關問題,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建設需走一條借鑒、實踐、創新的道路,即教師教學發展中心本土化之路,厘定機構運行機制,健全中心建設內容,創新教師發展理念,切實提高高校教師教學能力與水平,建設高素養的教師隊伍。
2.1基于機構任務導向的運行機制
教育部在《關于啟動國家級教師教學發展示范中心建設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2〕107號)中指出,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任務包括:教師發展培訓;教學服務咨詢;教學改革研究;教學質量評估;教學資源支持;區域引領支持。根據以上任務不難得出:教師教學發展中心是集研究、管理、服務于一體的專門機構,具有學術性、行政性和服務性的特點。因此,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的運行機制,首先應定位為具有獨立管理教師發展事務權力的機構,即校級直屬機構或掛靠處級單位機構,是縱向的層次分明、逐級分權的科層制組織,以任務為導向設置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下屬機構,一般以“培訓”“評估”“研究”“咨詢”“技術”“資源”等關鍵詞命名;其次要有合適的辦公場所,合理的經費支持,專兼結合、形式多樣的中心隊伍和中心人員專業化和職業化的培養機制;第三,要有橫向聯系各個職能部門的組織結構,挖掘整合人事處、教務處、科技處、高職研究所、二級教學單位等部門的教師發展資源,協作推進教師發展工作。總之,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的定位是學校發展的一個基本組織,其完善的教師發展項目體系應與學校其他工作銜接成一套有效的工作機制和運行制度。
2.2基于政策框架引領的工作內容
國家在《關于“十二五”期間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中指出:引導高等學校建立適合本校特色的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積極開展教師培訓、教學改革、研究交流、質量評估、咨詢服務等工作,提高本校中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滿足教師個性化專業化發展和人才培養特色的需要。根據上述指導精神,借鑒國外成功的經驗,結合高校自身情況,教師教學發展中心應統籌落實師資隊伍建設與發展規劃,分類制訂教師發展指導方案;幫助教師(特別是新教師)落實和制訂與學校發展相結合的個人專業發展規劃;落實青年教師導師培養及相關支持政策;挖掘利用校內外各種相關資源對教師進行業務指導,幫助教師提高專業水平、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引領教師自我發展,促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積極開展目標明確、特色鮮明、功能完備、形式多樣的教師發展活動,重點建設如下內容:
1)教師發展培訓。教師培訓需根據教師職業特點,提供社會實踐、課程學習、訪學、學術報告、研討會等分門別類的學習活動,針對教師教學理念、教學技能、教學方法、教學改革觀念、現代教育技術、職業道德等領域進行培訓與支持,幫助其掌握并完善專業技能,領會教學藝術,提高教學研究創新能力,促進其卓越發展;制定并完善青年教師教育培訓體系,幫助他們認知教師的職業特點和職業要求,掌握教師教育教學的基本理論、知識、方法和技能,提高青年教師的責任意識和基本業務水平。
2)教學咨詢交流。基于教師教學技能提升和個性化發展的需要,教師教學發展中心應根據學校工作安排,面向全校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開展各類教學研討、咨詢和交流活動。一方面,通過微格教學、課堂觀摩、教學評估等,為教師提供教學咨詢、診斷與建議,有計劃有目地對教師的教學技能與方法進行個別輔導和支持;另一方面,全面完善教師教學研討機制,積極組織教師開展教學專題研討與教學觀摩等教學發展專項研究活動,以教學沙龍、教學競賽、示范課堂教學、教師研修社區、教學成果推廣等多種形式為載體,促進教師之間的學術和教學交流,實現互助互學,共同成長的氛圍。
3)教學評價與評獎。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可協同學校相關部門通過問卷調查、訪談、課堂錄像、聽課等靈活多樣的工作方式,對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的業務水平、教學效果、教學能力等進行考核、檢查、評估,同時形成評價報告,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方案,為教師調整和改進教育教學方式提供參考借鑒。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對教師的教學質量進行評價時,需采用多元化的評價主體來保證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如學生評價、教師自評、同行互評相結合。教師教學發展中心通過對教師進行教學評價提升教學質量的同時,還應有完備的教學獎勵措施,除了上級主管部門的獎勵,校內一般有校、院、系三級獎勵機制。如設立校、院、系三級金講臺教師評選,校級教學名師評選。
4)教學資源支持。網絡學習是信息時代提高學習效率的一種重要途徑。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建立網絡資源平臺,為廣大教師提供教學指導、名師專題講座、優秀教學視頻、教學相關的圖書資源、優秀案例、教學素材、期刊文獻、教學軟件、它山之石(其他高校教師發展的經驗)等資源并形成共建共享機制,將會有效提高教師業務水平、教學能力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的能力。
5)教學研究與出版。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在鼓勵教師開展教學研究和反思的同時,自身也專門對教學理論、教學方法、教育技術、教學評估、教學改革、高等學校教育心理學等進行研究,形成研究成果或報告在教師中推廣,為他們準確獲取教與學的知識與信息提供幫助。此外,教師發展機構還可出版優秀教師錄像視頻、優秀教師教學經驗介紹、教學刊物、專業教學書籍[9]。
3高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實踐的保障措施
3.1制訂規章制度
教師發展工作的規范性、系統性與常態性決定教師發展需要有完善的規章制度。此規章制度可以分為兩類:①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的內部規章制度,主要包括教師發展機構運行制度、人員選聘制度、經費管理制度、機構職責等;②教師發展工作的規章制度,如教師培訓進修、職稱評聘、人才項目評選、教學評價等。
3.2創新激勵機制
激勵機制是指通過特定的方法與管理體系,將員工對組織及工作的承諾最大化的過程。教師教學發展中心需要制訂有效的激勵機制引導教師參加各類發展活動,將教師發展與教師工資、晉升相聯系,并且引入發展性評價方式對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進行激勵、診斷和調控,激發教師的內部動機,使得教師進行積極主動的自我發展[10]。
3.3探索完善措施
教師發展機構積極主動地認識自我,查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對策是做好教師發展工作,完善自身服務能力的重要途徑。具體措施有:通過設計調查問卷和深入訪談的方式來獲得不同年齡段、不同學科專業的教師對教師發展機構運行狀況和效果的滿意度、意見與建議[11],為更好地開展工作指引方向;聘請教師發展專家擔任顧問指導教師發展工作;經常赴國家級教師教學發展示范中心交流,學習成功的經驗。
4結束語
教師發展是學校內涵發展的關鍵和生命線,沒有老師的發展,就沒有學校的發展[12]。高等學校需要高度重視教師發展工作,打造教師發展平臺,調動廣大教師和管理人員參與發展的積極性,營造一個科學發展的良好環境。
參考文獻:
[1]文軍萍,陳曉端.試論美國大學教學中心的歷史發展及其特點[J].中國高教研究,2014(7):54-59.
[2]林杰.美國大學教師發展的組織化歷程及機構[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0,31(2):49-56.
[3]林杰.哈佛大學博克教學和學習中心:美國大學教師發展機構的一個標桿[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1(2):34-39.
[4]施曉光,夏目達也.日本“大學教師發展”的經驗及對中國的啟示:基于名古屋大學的個案[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1(4):79-85.
[5]李紅惠.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組織的建設趨勢研究———以30個國家級教師教學發展示范中心的陳述稿為樣本[J].復旦教育論壇,2010,31(2):49-56.
[6]陳銘心.從高校教師培訓到高校教師發展———政策與學術的視角[D].廈門:廈門大學,2011:57.
[7]吳冬梅.教師促進事業的本土化:首都經濟貿易大學OTA的特色創新[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9(5):12-15.
[8]潘懋元,羅丹.高校教師發展簡論[J].中國大學教學,2007(1):5-8.
[9]李勇,駱有慶,于志明.國外著名大學教學發展中心建設的經驗與借鑒[J].高等農業教育,2010,31(2):49-56.
[10]陳柏華,徐冰鷗.發展性教師評價體系的構建———教師專業素養的視角[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5):50-53.
[11]朱飛,李榮,等.以專門機構推進我國高校教師發展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3(8):79-84.
[12]梅國平,宋友荔,謝翌.教師發展:學校內涵發展的生命線———基于“江西師范大學教師發展中心”建設的思考[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11(4):33-38.
作者:潘龍領 單位: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