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醫教育發展歷程教師教學素養問題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中醫學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瑰寶,在發展中醫教育,培養繼承創新的卓越中醫藥人才中,中醫藥院校教師具有重要作用。筆者認為,在新時展中醫教育過程中,教師應當在強化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加強理論和實踐教學融合、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加強課程思政這四個方面,提升教學素養,做好中醫藥文化的重要傳播者,培養一代代優秀的中醫藥人才。
關鍵詞:中醫教育;教師;教學素養
在多次講話中強調,中醫藥學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中醫———作為我國四大國粹之一,對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具有重要意義,已經備受關注。黨的報告中就專門提到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堅持中西醫并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由此可見,健康中國的實現,離不開中醫的支撐,離不開傳承和發揚中醫藥文化。提升教學素養,是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全面貫徹素質教育過程中重點與焦點,必須引起廣泛關注。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更需要中醫教師結合中醫教育發展歷程以及當今社會發展實際,不斷與時俱進提升教學素養,進而提高中醫教學效果,提升中醫人才培養質量。
“素養”是一個人在從事某項工作應具備的“素質”與“修養”的簡稱。關于素養的含義《辭海》的解釋是:指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質和知識技能等方面經過鍛煉和培養而達到的一定水平。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在發展中醫教育,推進中醫藥事業和傳承創新中醫藥文化中,教師具有關鍵性作用。與此同時,提升教師教學素養具有重要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有利于豐富教學方式方法,增強課堂活力一名優秀的教師具有較高的教學素養,能夠結合學生特點和實際,因材施教,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方法,增強課堂吸引力,形成師生交往、積極互動、教學相長的良好局面。
(二)有利于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增強教學效果教師的教學素養是教師進行有效教學的核心要素。一般來說,教學素養包括對教學大綱、教材和學生特點等方面的理解掌握能力、設計和準備教學的能力、言語表達能力、課堂組織管理能力、知識傳授的能力、教學反思能力等。提高教師的教學素養,有助于教師提高對教學整個過程的把控能力,從教學設計到授課,能夠貼近學生、貼近實際,把晦澀難懂的知識點以巧妙的方式方法講明白、講透徹,學生聽得輕松、聽得懂,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有利于傳播中醫藥文化,促進中醫藥文化傳承創新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瑰寶,在發展中醫藥教育,培養繼承創新的卓越中醫藥人才中,中醫藥院校教師具有重要作用。具有較高教學素養的教師能夠更好地傳播中醫藥文化知識,同時教師自身良好的中醫學素養也會感染學生,促使學生更好地向老師學習,堅定中醫藥文化自信,弘揚“大醫精誠”精神,促進中醫藥文化傳承創新。
二、中醫藥院校教師在中醫教育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由于教師教學素養、綜合素質水平良莠不齊,在中醫教育教學中存在一些不足,這嚴重制約中醫教育教學效果,也影響中醫藥人才培養質量,有待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一)課堂教學偏重理論灌輸,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中醫理論的抽象性、醫理的思辨性需要教師逐步引導學生主動建構。教師純粹的理論灌輸講解,使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灌輸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現行中醫藥院校仍存在一定的教學失衡,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以理論灌輸為主,不能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創新課堂教學方式方法,課堂枯燥乏味、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忽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不能很好實現教學過程中師生的良性互動。學生在課堂中被動輸入抽象的中醫理論,晦澀難懂的中醫辨證思維,課堂知識的消化吸收效果一般,這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醫學素養,也影響中醫學生培養質量。
(二)實踐教學相對不足,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缺乏深度融合中醫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應用學科,一名優秀的中醫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功底,更要有突出的實踐能力。因此,在中醫藥院校持續推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必不可少的。大多數中醫藥院校在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安排中低年級都是以課堂教學為主,只有在畢業前一年才會安排教學實習,但是大多數學生因面臨考研復習的壓力,精力有限,實習效果及時間無法保證。由此可見,在低年級教學中缺乏將理論和實踐教育深度融合,課堂理論教學偏多,沒有每周或每月安排實踐教學如醫院觀摩、師從經驗豐富醫師學習等,而只是在升入高年級時集中實習。
(三)專業課授課中課程思政力度不夠,缺乏思想引領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進,中醫藥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中醫養生也越來越受歡迎,中醫藥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旺盛。但是,社會上仍有不少對中醫藥質疑的聲音。如中醫師的水平良莠不齊、部分患者在接受多次中醫治療沒有顯著效果、中醫藥藥品和保健品存在虛假、夸大宣傳等。因此,部分學生缺乏中醫藥文化自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有效地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教育,教育引導學生了解中醫藥文化的博大精深,領會中醫藥文化的精髓,堅定中醫藥文化自信,傳承和弘揚“大醫精誠”精神。
三、新時代中醫教育發展中提升教師教學素養的主要措施
在新時代,在中醫教育發展中我們要培養一代代中醫學子,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醫文化中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醫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這對作為中醫藥文化重要傳播者的中醫藥院校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戰。中醫藥院校教師必須不斷努力提升教學素養,做好中醫藥文化的重要傳播。
(一)充分尊重學生,強化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傳統的教育理念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授課,學生聽講,課堂枯燥,缺乏師生互動。當前大力提倡素質教育,“學生為中心”的觀念深入人心,作為應用型學科的中醫藥專業授課教師更應該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提升教學素養,不斷提高對課堂的把控能力,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索探究中醫藥理論的精髓,深刻理解和把握課堂教學內容。
(二)讀經典、做臨床,加強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深度融合中醫專業知識的學習不能僅停留于理論,關鍵要將中醫理論適時應用于臨床實踐,在臨床實踐中進一步深化理論認識,領會理論精髓,理解臨床操作條件和步驟。中醫學作為實踐應用型學科,只有將理論和臨床實踐相結合才能真正掌握理論。對于中醫藥院校教師而言,單純的書本理論知識傳授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只有以實踐為依托才能使學生真正地掌握理論,做到學以致用。因此,這就要求中醫藥院校教師不僅要熟讀中醫經典,做到融會貫通,切實將經典結合臨床,走向臨床,將在臨床實踐中總結的經驗再帶回課堂,同時在教學中開展實踐教學、觀摩教學,如此往復才能真正做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融合,提高自身的教學素養,鍛煉學生的中醫臨床思維,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三)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創新教學方式方法,提高教學能力在“互聯網+”時代,教師需要積極的轉變觀念,結合教育的需求提高自身的素養,與時生共振。教師要順應時代潮流,要跟得上時代步伐,積極將新媒體新信息技術運用到課堂。除了傳統教具之外,教師還可以借助計算機、投影、多媒體等展開教學,也可以充分探索和運用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新興教學方式方法開展教學。在創新課堂教學的同時,也充分利用共享資源為學生搭建了自主、個性、互動一體的學平臺。這些方式方法的有機結合有助于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增強課堂吸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
(四)堅定中醫藥文化自信,加強課程思政教育《黃帝內經》指出:“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中醫診斷尤其注重望聞問切,將患者看作整體而不是各個部分癥狀的簡單堆積;中醫施治強調標本兼治,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既重治標、更重治本。中醫強調醫乃仁術,不僅是治病的醫道,更是治人的醫道。這其中所蘊含的厚重人本精神值得中醫學子認真發掘和發揚光大。中醫藥院校教師首先自己需要堅定中醫藥文化自信,堅信中醫的治療理論與精髓,并能熟練地在課堂中運用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教育引導學生、熏陶感染學生;要充分發揮課堂的主渠道作用,注重課程思政,加強立德樹人,培養一代代中醫藥文化自信的中醫學子。
參考文獻:
[1]付姝菲,年莉.提升高等中醫院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思考[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5.6(11)總第211期.
[2]陳明.中醫醫教協同臨床教學體系的構建路徑及關鍵問題[J].中醫教育,2019.12,60(23).
[3]徐玲.高校教師素養的培育及評價[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2.12,33(4).
[4]吳元潔.對中醫專業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幾點思考[J].廣西中醫藥大學報,2014.17(2).
作者:陳霞 中醫教育發展歷程教師教學素養問題分析單位:湖北中醫藥大學